首页 名人故事 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对于84岁的吴孟超来说,他的起跑线就是: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肝癌预防体系,力争使肝癌的发病率比现在下降15%。吴孟超对上述状况太了解了。但目前肝癌还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我们希望能继续为攻克肝癌这一目标努力。

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对于84岁的吴孟超来说,他的起跑线就是: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肝癌预防体系,力争使肝癌的发病率比现在下降15%。

这个目标可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肝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胃癌、肺癌,是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发病凶险,进展极快,疗效较差,死亡率高。我国有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大量的肝炎病人,这些人中间的一部分最终也会发展成为肝癌。目前,我国肝癌患者人均每年的医疗花费约4万元,给患者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沉重的,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光用于肝癌医疗的资源花费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最无奈的是,全球医学科技在肝癌的预防和治疗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而最新统计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约55%的肝癌病人在中国,所以中国科学家不在肝癌预防上有突破,而指望别的国家来研究你的肿瘤,那是不靠谱的,唯一的道路还是要靠中国自己的科研力量。

吴孟超对上述状况太了解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若干肝癌科研团队,不过都是小而散的模式。面对如此凶顽的癌魔,这种离散的小团队总会觉得力不从心,花费不小,收获不大。

作为战略科学家,吴孟超意识到,当下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将分散的五指收拢,捏紧一个大拳头,去迎战癌魔。用管理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尽快整合我国肝癌研究的优势资源,将研究着重点由治疗向预防转型,要促进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上海在肝癌研究领域的优势,可采用跨系统(军队和地方的结合)、跨学科发展的集成式研究模式。

2006年初,吴孟超联合了汤钊猷、杨胜利、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王红阳等六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www.guayunfan.com)尊敬的温总理:

您好!

我们来自国内长期从事肝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单位,在国家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与同行们近几年在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我们甚感欣慰。但目前肝癌还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我们希望能继续为攻克肝癌这一目标努力。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即将启动之际,特向您提出建议,恳求能设立和启动“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重大专项,开展全国范围的跨部门、跨学科的肝癌协作攻关。提出以上建议的依据和设想如下:

全世界半数左右的肝癌病人集中在中国,其致死率居我国所有肿瘤的第二位,而占我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的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肝癌发病的重要易感人群。我国每年有近40万新发肝癌病例,这些患者的医疗问题成为原本投入不足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沉重负担,而推广使用了乙肝疫苗后发病率至今仍未降低的肝癌成为国人“谈癌色变”的最严重威胁。

我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研究非常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在肝癌相关基因克隆鉴定、乙肝病毒基因突变与转基因小鼠研究、肝癌复发转移机理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国际领先地位,具中国特色的肝癌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模式和创新发现令世界瞩目。然而,因肝癌是多基因参与、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发病机理仍然不明,给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和预料防治带来严重困难。

现代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目前能从以往单一、孤立的小作坊式或单一“组学”的研究方式转为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集成式研究,这种打破单位界限、学科界限和研究手段局限的系统性和集成化的研究模式将使我们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观察、研究和理解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复发问题,使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的“三P”理念成为现实,从源头上解决肝癌的防治问题。

经过对乙肝、肝癌的国内外发病特点与研究状况的全面分析和深入讨论,我们一致认为,目前是在以往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开展乙肝相关肝癌的“集成式研究”的最好时机。我们建议,在科技部的统一部署下,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克协作组,以长期致力于肝癌基础与防治研究的科学家为主体,采用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相结合、经典方法与现代规模化平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肿瘤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种“组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研究相互整合,探索集成式研究的崭新模式,解决以下若干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防治研究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所列具体问题,略。)

有关协助攻关研究计划详见附件材料。

以上建议妥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吴孟超参加元宵晚会时向胡锦涛所作的汇报。卫生部、科技部将这份研究报告列入“十一五”国家传染病重大项目。

拟就上述报告的汤钊猷院士和王红阳院士前面已分别作了介绍。另外四位院士的情况简述如下。

杨胜利院士系生物技术专家。1941年出生,江苏太仓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同年9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作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基因工程在酶、发酵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以及代谢工程研究,在所主持的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达系统,并采用DNA体内重组提高质粒的稳定性,优化了宿主和表达的条件,构建了高稳定性、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基因工程菌,发展了基因工程菌膜反应器,已于1990年用于工业生产。致力于将微生物血红蛋白、热休克蛋白、分子伴侣等基因用于工业生产菌株的优化,推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在医药和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他还在分子药理学、微生物血红蛋白和蛇毒基因工程、蛋白酶蛋白质工程、分子伴侣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系统生物学及其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顾健人院士系肿瘤分子生物学家。1932年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研究员。1985年创建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该实验室主任,2001年后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372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学术著作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58项和美国专利4项。先后荣获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十多项嘉奖。1987年至2000年曾任国家“863”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全国医药生物技术计划的执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医药卫生学部院士。2001年至2004年任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

闻玉梅院士系分子病毒学家。1934年1月16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浠水。她诞生于书香门第的医学世家,其父闻亦传是伟大爱国主义者、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的堂兄。闻玉梅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在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微生物学研究生及进修。198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肝炎合作中心及美国卫生研究院变态反应及传染病所肝炎室进修。回国后主要研究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发现用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打破动物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通过合作开发,研制了可供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已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前景良好。对我国乙肝毒株的变异作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酶的新功能区,可作为新的药靶。长期在上海医学院从事教学及研究,相继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6部。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开放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郑树森院士系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1950年1月生于浙江龙游。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2007年为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亲体肝移植成功,刷新我国年龄最小儿童亲体肝移植记录。自1994年和1999年分别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以来,实施例数最多、移植疗效最佳,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亚洲最长存活纪录(16年),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国内最长存活纪录(11年)。由他领衔开展的多器官联合移植项目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器官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可见,在上海确实已集聚起一支不同凡响的挑战肝癌的科研精英。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则在吴孟超和王红阳院士的带领下,申请组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立项申请。

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为法人单位的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建单位共同申报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此外,还吸引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肝癌研究领域具有雄厚实力和特色的科研院所及医院参与建设和运行。

由吴孟超构想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要由诊断标志物筛选与分子分型研究室,病原、宿主互作解析实验室,分子网络调控研究室,药靶发现与研发实验室,细胞治疗研究室,循证医学研究室等六个核心平台,以及资源保藏和数据链应用中心、动物中心、中试平台等三个公用辅助研发平台构成。各平台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严密、眼光前瞻的吴孟超表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将紧紧围绕降低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希望通过该中心的研究,能把肝癌的研究尽可能往前提,就是能从肝癌的预防、肝癌发病率源头上去找到答案,这样使我们国家减少大量的卫生资源的消耗,能够使病人不得肝癌,而不是得了一个大肝癌,找医院去切除。要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能够保证最优秀的青年人能在这个中心里得到最好的培养,让他们今后能够在肝癌研究上做出最前沿的一些科研成果,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医学转化上做出一些有标志性的成果,真正能解决肝癌的一些问题。还要建成优势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高开放性、高共享性、国际一流的三重属性。让中国的肝癌研究走向世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远期目标是建立国际公认的、适应我国肝癌人群的肝癌预防体系、早诊体系和治疗体系。就是一定要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把一部分病人的病情终止在肝炎这个初始阶段,不要让它发展成肝癌。力争使肝癌的发病率达到在现有的基础上下降15%、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10%、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10%。

对吴孟超的这些构想,专家们都很认可,也很有信心,认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建立必将推动我国肝癌研究系统能集成攻关,解决肝癌防治瓶颈的关键问题。同时,该中心也必将发挥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为保持我国攻克肝癌的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储备。这也是吴孟超一辈子的期盼。

幸运的是,2011年国家发改委拨了4亿元款作为建设资金,而上海市给以相应的配套。于同年10月12日举行项目的开工仪式。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选址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新院区。之所以这样选址是考虑到研究中心绝不能脱离临床,所以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必须要与我国唯一的肝胆专科医院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就是保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就是要从临床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把这些实验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上。这整个是一个闭合环,也是一条完整的链,这条链最终要解决中国的肝癌问题,就是减少发病率,降低病死率。

吴孟超与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王玉民、二军医大校长刘振全、政委陈锦华等出席了开工仪式。那天,吴孟超特别兴奋,九旬老人亲自铲土奠基,因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创建是让他人生事业上的第四次大飞跃终于实现了!

其实,2011年对吴孟超来说大事还特别多。回溯到5月3日,国家科技部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吴孟超院士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正式获得永久性“吴孟超星”命名。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自吴孟超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起,为了褒奖吴孟超院士的学术贡献,弘扬其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就决定将这颗正式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了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河北省兴隆县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8月5日,吴孟超的夫人吴佩煜教授逝世。他们是一对相濡以沫60多年的恩爱夫妻,痛失爱妻对吴孟超的打击实在很大,但纷繁的事件一个接着一个,不允许他一直陷于极度的悲痛之中。

2011年8月26日至27日,由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健康报社》主办,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承办的“2011东方国际肝胆外科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对吴孟超院士九十华诞的贺礼。

12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世界与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共7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大的学术活动与生日庆祝晚宴。会上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国内各地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报告了肝胆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就,还特别举行了院士论坛,吴孟超、黄志强、汤钊猷、刘允怡、顾建人、郝希山、郑树森、王红阳八位院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这场学术盛会上,吴孟超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肝脏外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吴老简要回顾了中国肝脏外科发展史:中国肝脏外科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肝脏外科主要需要解决的是肝脏解剖、控制出血、断肝方法,以及围手术期生理代谢规律等重要问题。由于中国是肝癌大国,中国的肝脏外科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肝癌诊治的发展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的研究者先后开展了肝脏解剖、生理生化的研究,对肝癌病人以施行规则性切除为主。70年代,随着甲胎蛋白应用于肝癌诊断,通过普查使大量的小肝癌病人得以早期诊断,手术的疗效也得以大幅提高。同时,研究者还着眼于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使部分复发病人的生存时间得以明显延长。也有研究者开始肝移植手术的探索。80年代随着CT、MRI等先进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各种非手术治疗复发如TAE、PEIT、免疫生物治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而肝癌的二期切除使更多的病人可以受益于肝癌的手术治疗。90年代,各种微创方法开始用于肝癌的治疗,肝癌的综合治疗体系初步形成。

吴老最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进入21世纪,研究者着眼于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尝试采用各种抗转移复发的方法以提高肝癌的疗效,观念的更新和医疗器械的发展也使肝脏手术日益地精细化。展望未来,肝癌的基础研究的突破和转化医学等新的研究模式的成果必将带来肝癌治疗的新的局面。

黄志强院士作了题为“肝内胆管与明日胆道外科”的演讲,郑树森院士作了题为“肝癌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的演讲,顾健人院士作了题为“癌症研究前沿的若干概念”的演讲。此外,二军医大杨甲梅教授作的“外科切除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彭承宏教授作的“机器人辅助胆囊癌根治术的初步经验”的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教授作的“原发性肝癌基础与临床间的转化医学”的报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严律南教授作的“活体肝移植采用腹腔镜辅助供体右半肝摘取”的报告等,都精彩纷呈。吴孟超以一场学术盛宴别开生面地欢度了九十寿辰。这次盛会也表明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肝胆外科队伍人才济济,成果辉煌。

12月26日,由上影集团联合拍摄的故事影片《大医》及纪录片《吴孟超》在沪宣布开机,2012年将把“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形象搬上银幕。以吴孟超为原型的电影《大医》,将真实地再现一个凡人走向医之大者的心路历程。纪录片《吴孟超》则从吴老的童年寄居马来西亚的生涯开始,追踪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给予观众人生意义的启迪和人文关怀的温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