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激医学的特点

应激医学的特点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应激反应发生,是个体对特定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的结果。心理应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机体进行适应性调整。但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持续亢进,使机体长期处于高水平的GC中,对机体将十分不利。

1.应激医学使人们对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不光有形的物质能使机体发生疾病,无形的精神认知和情绪的变化也能使机体发生疾病甚至死亡。揭示了身心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机制。弥补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

精神认知和情绪的变化引起躯体疾病的过程即心理应激过程。

心理应激反应发生,是个体对特定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的结果。社会性事件能否成为应激源,取决于事件对当事者的意义和当事者应对能力。生活事件本身、人们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质和人们感受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决定着应激反应的发生和程度。

任何一个事件发生后,当事者都会作出认知判断。判断结果大致有三种,①与自身不相干;②对自身有积极意义;③对自身有损害、威胁和挑战。对于一些具有损害、威胁性质的负性事件,当事者过度强调其潜在后果,进行灾难化放大,当事人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心理性应激反应。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质的事件,当事者几经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却屡屡遭受失败,会导致当事者进入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失助状态,产生抑郁情绪,导致心理性应激反应。

(1)心理应激首先表现为精神痛苦、情绪障碍、社会功能受损。具有威胁性或灾难性的事件和情境,或持续存在的无法解决的困难处境,可使每一个经历者普遍感到痛苦。负性事件持续存在或负性事件情境在当事人头脑中反复再现,加剧当事人的痛苦体验,就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并发生明显的生理不适反应,如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对于灾难性事件当事人本能的生理反应是回避,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更深的精神伤害。回避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到达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当事人会选择性遗忘。心理应激反应使人的心理敏感度和警觉性提高,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情绪不稳或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警觉甚至产生惊跳反应。严重者快感缺失,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的范围变窄,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甚至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少数患者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

多数人在应对一个负性社会事件时,会自发采用以下一些应对方法。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束手无策时,选择主动性接受,承受已发生的问题;转换角度去看问题;转移注意力,去想或做别的事;寻找发泄口,发泄由问题引起的情绪,以减轻紧张/焦虑或挫折;寻求社会支持,从家人、亲人、同事寻求支持;自我松弛;或转向宗教,借助一些超自然力量,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对于心理应激的患者,获得社会支持(信息及指导,给予关怀、提供影响和教育,获得鼓励与保证),学会自我调节,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调整环境,获得生活指导,有助于康复。

(2)心理应激导致身心性疾病。心理应激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持续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GC)水平升高,机体进行适应性调整。适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机体渡过短期恶劣状态,保存生命。但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持续亢进,使机体长期处于高水平的GC中,对机体将十分不利。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强烈身心应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使机体衰老过程加速、学习记忆障碍、精神紊乱、痴呆、抑郁症、免疫力减退,可以诱发各种器质性病变。

2.应激医学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变化情况,使人们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非特异症状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应激反应是机体一般的非特异的调节机体功能状态的保护性机制,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随应激反应过程,应激反应甚至决定疾病的转归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