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的医学体系

世纪的医学体系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是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维持着动态平衡,机体与外界环境也保持着互相统一。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和疾病作出新的定义。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相对应的是应激医学体系。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社会竞争压力显著增加,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应激负荷”。

当代的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道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医学发展方向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所替代,人们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都发生了改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针对这些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简单地说,不论任何病因首先都会在体内形成一个明确的病灶,使人体患病,对疾病的治疗就是清除病灶。医生对疾病的治疗是保证健康的有效方法。

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是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维持着动态平衡,机体与外界环境也保持着互相统一。疾病是体内外致病因素扰乱内环境稳态平衡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的过程,使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和疾病作出新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和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受到破坏,机体进入了与健康状态不同的失衡运动的疾病状态。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不仅从个体系统器官到组织细胞及分子层次上分析阐述健康与疾病的特征,还从各层次综合概括中阐述健康与疾病的特征,进而还要从家庭、社区、社会、生物界以及地球宇宙宏观层面揭示健康、衰老、疾病及死亡等生命现象。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致病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自然环境的气候地区环境会影响人体功能状态,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社会制度、结构、经济文化、心理、灾难等社会生活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联系。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患者是保持健康战胜疾病的主体。保证健康的手段是人们懂得防病知识,学会自我保健,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体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相对应的是应激医学体系。研究应激与重大致死性疾病产生机制的应激医学逐渐成为当前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领域。我国香山科学会议第422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应激与应激医学:生物学基础与疾病控制”。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社会竞争压力显著增加,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应激负荷”。长时程高强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负荷将导致机体应激反应能力耗竭,引起多种类型的应激性损伤,诱导和促进了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人类重大致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应激医学将为新时期我国重大疾病控制提供新的医学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