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提高博士生导师作用的思考

对提高博士生导师作用的思考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培养质量;博士生导师;导师作用;导师培训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要求,而且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导师指导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已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共识[3-5]。因此,对于热衷教育事业的广大导师,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是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全社会应该不断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对提高博士生导师作用的思考

钟晓征,杨静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重视导师作用的发挥,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关键。分析了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学业、职业选择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引导作用以及新时期导师队伍呈现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构建重视实质收获的导师培训制度、充分尊重导师在生源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重视导师自身发展且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教育改革新时期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举措。

[关键词]培养质量;博士生导师;导师作用;导师培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并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2]

博士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培养未来学者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为主要目标。博士生质量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要求,而且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重视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导师指导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已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共识[35]。一直以来,导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导师作用和当前导师队伍的新特点,本文探讨新时期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举措。

一、导师的作用

1.导师是博士生学业的指导者,是学术生涯的第一领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首先是博士生学业的指导者,是博士生学术生涯的第一领路人。

我国的学位条例中规定授予博士学位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根据这个规定,对博士生的培养包括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水平的培养主要依靠院系和学科的课程和培养环节设置,而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跟随导师做课题研究来提高。

导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博士生遇到专业问题时,“导”而非仅仅“教”,即重在引导而非直接传授,这也是导师不同于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因为创新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仅靠“教”无法教出来,导师的作用不仅是教会博士生一个具体的办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博士生积极思考,学会独立解决多个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去产生知识。只有通过导师引导和自我摸索的过程,博士生才能体会科研工作的内涵,才能了解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主动加强自身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顺利地走向学术生涯。

导师的学术视野对博士生的学业指导至关重要。我校一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博士生的研究工作比作钻探石油,那么导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指出准确的钻井地点”。导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是博士生快速准确找到科研突破口最重要的帮助。

导师的科研经验对博士生顺利渡过学术难关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使博士生少走科研弯路;而且可以为不断面临新问题的博士生把握研究方向。当前,学科交叉现象日益突出,即使导师不能直接解决博士生面临的其他学科的具体问题,但导师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判断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并及时向博士生推荐相关领域的资料及专家。

2.导师亦是博士生职业选择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引导者

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术,导师亦是博士生职业选择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引导者。“近朱者赤”,导师高尚的人格、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的作风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疑对博士生日后的职业生涯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导师坚定的科学信念也会为博士生不畏艰难、树立为科学研究奋斗终身的决心提供信心源泉。

综上可见,导师对博士生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热衷教育事业的广大导师,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是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全社会应该不断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二、新时期导师队伍的新特点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等,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和导师队伍的改善,导师队伍呈现新的特点。

1.导师队伍中年轻导师比例增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6],近年来,博士生导师中年轻导师比例增加。图1给出了2000~2009年高校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占博士生导师总数的比例持续降低,2009年约为15%,是2000年的二分之一。45岁以下的年轻导师的比例显示总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2000年接近1/4,2004年后达到1/3,2007年接近40%。但2008年和2009年该项比例略有下降,稍有特殊。分析这两年的特点发现,较之2007年,在各年总的增加人数中,46~60岁的导师增加比例远远高于另两个年龄段的增加比例,成为增加的主体,因此或许这两年45岁以下的年轻导师比例的下降只是一个暂态过程。

图1 高校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变化

2.导师队伍中高学历层次比例增加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6]],近年来,导师队伍中高学历层次比例也持续增加。图2给出了2002~2009年高校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的学历结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具有博士学位的正高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从2002年的25%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40%左右。由于博士生导师中绝大多数具有正高职称,因此,图2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博士生导师队伍亦有类似变化趋势。

年轻导师和高学历导师的快速增加,为博士生导师队伍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导师年富力强且活跃在科研一线,可极大地促进博士生质量的提高。然而,一个新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即高学历的年轻导师中很多人的经历是从校门到校门,教书育人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如何为年轻导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可以快速胜任导师角色,是新时期下导师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图2 高校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学历结构变化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1.构建重视实质收获的导师培训制度

导师培训应不同于简单罗列岗位职责和要求的新员工培训,最重要的是要使导师有实质性收获。要让导师通过了解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初次指导学生之前,就已对指导博士生所面临的挑战、指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术和非学术方面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对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基本了解,从而实现轻松面对。

(1)使导师对博士生培养的重任有充分认识

导师培训首先要让导师对博士生培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利于导师深刻意识到自身应具有的科研和心理准备,从而有利于调动导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首先,使导师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博士生培养的本质是科研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授渔”而非仅仅“授鱼”,“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因此重在引导。需要导师精心系统地设计训练的内容、方法以及步骤,逐步实现博士生综合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直接传授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同时,由于思维能力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特点,博士生培养无法按部就班或一概而论,而需根据博士生的个性特点量身定制研究课题和培养计划。因此,“导”需要导师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使导师认识到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培养的问题。从本科生或硕士生到博士生的转变,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学习方式、知识层次、自信心及自尊心等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导师具有细心的观察能力,沉稳的处世能力,松弛有道的管理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身份和心灵的转变期、进入心智成熟的阶段,在情感稳定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为了使博士生未来能够顺利承担社会科研主力军的重任,在日常科研中,导师还要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崇尚科学、去伪存真的品德,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科学规范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2)给予导师有效指导学生的方法,帮助构建愉快、成功的指导关系

不难看出,博士生导师面临的要求很高,因此培养结果对导师的影响很大。博士生发表高水平文章或荣获优秀学位论文会令导师觉得卓有成就、信心倍增;反之,导师的自信能被一次“失败”摧毁,例如当某个学生已达修业年限但不能提交论文,或者其论文被评审人否定,或者一直表现欠佳[7]

从整体上,除了毕业于师范院校外,绝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师训练,在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基本上靠自己摸索。因此,导师培训应注重给予导师有效指导学生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不仅是导学技巧,还应包括诸如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方法。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社会学教授sara Delamont在《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一书中向研究生导师提出了一系列实用而有效的建议[7],讨论了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入学、论文研究、论文写作及评审、答辩等各个阶段师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办法。这本书反映了给予导师有效指导学生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导师构建愉快、成功的指导关系。

(3)引导导师舒缓职业压力、避免职业倦怠

博士生培养的高要求和高社会期望度使得博士生导师较之普通教师更容易面临职业压力问题。科研工作强度高、实际工作时间远不止8小时、实验室家里两点一线、不时忙于应对自身及学生的各种考核等,已成为很多导师的生活写照。如果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疲劳和焦虑,不仅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身体和情感,出现职业倦怠(Job Burnout)[8]。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严重地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相关系数很高,是教师职业倦怠最突出的社会因素[9]。这是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教育改革不断地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和高期望,虽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使教师感到压力重重。

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心理学知识引导博士生导师舒缓职业压力,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减少导师的职业压力,使导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身心健康。

2.充分尊重导师在生源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

作为博士生学业的直接指导者,丰富的指导经验使得博士生导师很容易鉴别出既具备学术潜力、又具有学术志向的学生。因此招生录取应以考生的综合能力为依据,而不应仅仅考虑试卷分数,要设计科学的考核办法,充分尊重导师在生源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遴选最优秀最适合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重视导师自身发展,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高校导师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信息获取广泛而便捷,科研合作、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社会各行各业鼓励创新,因此,导师也面临自身学术生涯的最好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和支持导师自身发展并积极创造条件,是提升导师学术能力的有利措施。当导师在学术造诣上更加精深,毫无疑问,学生也将受益良多。同时,事业的成功会加深导师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促使导师投入更多的热情指导学生,回报社会。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生力军,正处于研究能力和创造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位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在这个时期,“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不仅有驾驭大量材料的能力,而且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精力旺盛又富于想象”[10],最容易取得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因此,要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赞成优秀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让其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去感染博士生,为导师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

纵观国内外各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中,导师学生关系永远是主体。在博士生培养中,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不仅是博士生成长的质量保障,而且是导师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也展示出现代教育的一个深刻理念:关爱导师,就是关爱博士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6-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潘艺林,何仁龙,马桂敏等.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J].教育与现代化,2004,(2):20-25,60

[4]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61-6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8/list.html

[7]Sara Delamon,Paul Atkinson,Odette Parry,著,彭万华,译.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朱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基于上海四所大学教师的调研[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9]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 (1):160-163

[10]赵红洲.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0-21

[作者简介]

钟晓征,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七级职员,博士,北京:100084

杨静,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