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工具和调控原理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工具和调控原理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内外均衡1.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含义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外部均衡曲线,即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的市场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③汇率变动对IS、BP曲线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提高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即总需求增加,IS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货币升值则会导致IS曲线和BP曲线均向左移动。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内外均衡

1.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含义

(1)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

外部均衡曲线(BP曲线),即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平衡的市场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

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的决定因素是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别,因此可以把资本的国际流动看作是利率的函数,即:d F=f(I,I),其中dF表示一国资本的净流入,I为国内利率,它与资本流入正相关;I为国外利率,与资本流入负相关。则引入资本流动后的国际收支恒等式就变为

在外部均衡时,储备资产R保持不变,即ΔR=0,并假定外国利率I作为外生变量固定不变,则

其中,经常账户与国民收入Y负相关,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同时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常账户会恶化(逆差)。资本账户与本国利率正相关,因为利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资本流入、减少流出,从而改善资本账户。国际收支平衡是由国民收入决定的经常账户状态和由市场利率决定的资本账户状态总体上的综合平衡状态,因此,要实现等式(2-5-1),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Y增加,即经常账户逆差,则需要提高利率使资本账户顺差,才能保证国际收支再度实现平衡,所以在外部均衡曲线(即BP曲线)中Y与I正相关,BP曲线向上倾斜。

(2)决定BP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边际进口倾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

同样由等式(2-5-1)可知,经常账户部分的决定因素是边际进口倾向;资本账户部分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

①边际进口倾向m。m越大,BP曲线越陡。因为m越大,说明一定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品需求的增加越大,则经常账户恶化程度越深,需要依靠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即需要较高的利率水平。

②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利率弹性越大,BP线越平坦。弹性越大,说明一定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经常账户恶化时,利率只需有较小幅度的提高,就会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弥补经常账户逆差造成的储备减少。其他条件不变,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越高,则BP曲线越平。

由于在简单经济模型中,通常假定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为常数,BP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或一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在极端情况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BP曲线水平,即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而资本完全不能自由流动时,BP曲线垂直,即一国的资本市场完全不开放。

汇率变动对IS、BP曲线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提高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即总需求增加,IS曲线将向右移动。

货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会有利于经常账户和国际收支的改善,从而推动BP曲线也向右移动。反之,货币升值则会导致IS曲线和BP曲线均向左移动。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①所有能够改变国际收支的因素,都能够使BP曲线移动:有利于国际收支改善的(汇率贬值),推动BP曲线右移;反之(汇率升值),BP曲线左移。

②所有能够改变总需求的因素,都能够使IS曲线移动:有利于总需求扩大的,推动IS曲线右移;反之,IS曲线左移。

(3)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IS-LM-BP曲线的推导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也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宏观经济学书上都有介绍。

①图中IS曲线为商品劳务市场的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商品劳务市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市场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曲线由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利息率水平下降而其他不变则投资增加,要再度实现均衡,则国民收入必须增加,从而使储蓄也相应增加。

②图中LM曲线为货币市场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的市场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曲线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市场利息率水平上升而其他不变,则货币投资需求下降,要再度实现均衡,由于货币供给是常数,则必须有国民收入水平上升,从而使货币的交易和谨慎性需求相应上升。

③图中BP曲线为国际收支均衡线或外部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平衡的市场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BP曲线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品需求的增加会使经常账户相应恶化;要再度实现均衡,若其他条件不变,则需要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提高,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来平衡经常账户的恶化。

在图2-5-1中,三条曲线相交在一起,交点E同时实现了内部和外部均衡。图2-5-2中,IS和LM曲线的交点在BP曲线以上,表示内部均衡实现,但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即由国内商品劳务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所决定的利率水平(r0)高于在国民收入为(Y0)条件下维持国际收支均衡所需要的水平;或较高的利率水平引起较多的国际资本流入,超过了平衡现行国民收入所决定的经常账户状态的需要,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图2-5-3则表示国际收支逆差状态。

图2-5-1 IS-LM-BP均衡模型

图2-5-2 国际收支顺差

图2-5-3 国际收支逆差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根据图判断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的方法是:先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再看交点在BP曲线的上方还是下方。若交点在上方,则说明BP要向上移动才能使收支平衡,BP曲线需向上移动,说明本国货币有升值压力,国际收支为顺差;同理,交点在下方则表明国际收支有逆差。

(4)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由于经济增长是长期、动态的问题,在短期分析中可以不考虑经济增长目标,且主要发达国家越来越强调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实行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目标逐步从这些国家的政策目标中淡化或消失。这样,内部均衡就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状态。

(5)外部均衡

一般而言,外部均衡就是指国际收支均衡。但由于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不同,外部均衡目标的具体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外部均衡通常被视为经常项目平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浮动汇率制下,将外部均衡视为总差额的平衡;8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流动问题日益突出,经常项目平衡和总差额的平衡在国际资金流动的条件下不能说明问题或不必要,一国应该根据其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经常项目余额目标,并进而确定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因而,外部均衡可以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简单而言,它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项目余额。

2.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冲突

现代经济体制中,国际收支调节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一国的宏观经济在努力维持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就业率,即内部平衡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其国际收支地位,即外部平衡的长期稳定。众所周知,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之间存在矛盾,不易同时实现。因此,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中心任务是在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内部均衡)的同时,还要确定合理的开放状态(外部均衡),并解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①相互协调

比如,一国经济现在的状态是国际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当局采取紧缩国内支出(如提高利率、缩减总需求)的政策,则可能在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同时达到内外均衡的目标。

②相互冲突

比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当局采取的扩张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政策,可能导致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和支出过多,于是会恶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2)米德冲突

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在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下,用一种政策工具同时解决两个目标,会使决策者面临两难处境。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表2-5-1 固定汇率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搭配与矛盾

第二种、第三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均衡之间的一致。以第二种情况为例,为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显然要求政府采取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施进行调控,这便会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在出口保持不变时,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得以改变而趋于平衡。这样,政府在采取措施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也对外部均衡的实现发挥了积极影响,因此是内外均衡一致的情况。而第一种、第四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均衡的冲突,因为政府在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内部均衡时,会引起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均衡目标更远(记住表格中的四种情况,也可以用来回答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协调和相互冲突的关系)。

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但是,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是始终存在的。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可能完全依赖外汇市场对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功能,所以同样面临着外部均衡问题。在汇率变动受到政府一定管理的条件下,通过国内总需求的变动来实现内外均衡仍是相当常见的做法,因此浮动汇率制下也会出现许多与固定汇率制下相类似的内外均衡冲突现象。并且,在汇率波动程度非常剧烈的条件下,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更加复杂,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甚至可能更加深刻。

为区别起见,我们把米德分析中的与开放经济特定运行区间相联系的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称为“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而将一般情况下的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对另一均衡目标的干扰或破坏称为“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3)斯旺曲线

斯旺曲线说明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来同时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

政策当局如何采取措施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目标,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199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在阐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斯旺曲线。如图2-5-4所示,图中纵轴表示实际汇率,定义为式中R为实际汇率,e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P为国外价格水平,P为国内价格水平。R上升意味着实际汇率贬值,可以由名义汇率贬值、国内价格水平下降,或国外价格水平上升造成。R同时也是衡量国际竞争能力的指标,R上升意味着国际竞争能力增强,将改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图中横轴为国内经济的总支出水平,以A表示,也可称为总吸收,即:

图2-5-4 斯旺曲线

Y=C+I+G+(X-M)

令A=C+I+G,那么:

Y-A=X-M

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公式表明当国内吸收水平过高,超过总收入水平Y时,进口即超过出口,于是出现经常账户逆差。

图中的EB曲线为外部平衡曲线,表示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保持平衡的实际汇率R和国内支出水平A的组合点,其斜率为正。因为当实际汇率上升或贬值(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为维持平衡,国内吸收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便增加进口。所有E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逆差,即在现有的国内吸收水平,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不足以保持经常账户的平衡。所有E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顺差,即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保持经常账户平衡需要的水平。只要国家的经济状态是在EB曲线以上或以下,就会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图中的IB曲线为内部平衡曲线,即能够维持国内充分就业的所有实际汇率和国内吸收水平的组合。IB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如果实际汇率下降或升值,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于是要维持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水平。所有I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的点,即在现有的国际竞争力或实际汇率水平,国内总支出水平已经超过了创造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水平,由此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所有I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或失业的点,即总支出水平不足以形成充分就业。

斯旺曲线由EB和IB划分出4个区域:Ⅰ区存在逆差和通货膨胀;Ⅱ区存在逆差和失业;Ⅲ区存在顺差和失业;Ⅳ区存在顺差和通货膨胀。内部和外部总体平衡状态,是IB和EB线相交的E点,即与E点相应的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和实际汇率R的组合,能够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并同时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假设一国经济由于某种原因陷入Ⅰ区的状态A点,政策当局试图在维持汇率固定的条件下减少经常账户逆差,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国内支出,于是使经济状态向C点移动,这样的政策结果是形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造成大量失业。另外,政策当局还可以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解决逆差问题。这样经济状态会向B点移动,其结果是离IB曲线越来越远,即经常账户逆差的解决要以国内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代价。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用更直观的语言来说,就是因为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引起一种平行或垂直方向的移动,若经济运行所在点不在均衡点的正上或正下或正左或正右方向,一种政策工具是不可能使经济运行点移动到均衡位置的。

根据斯旺模型,可以得出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搭配情况。

表2-5-2 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的搭配

斯旺曲线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比如紧缩总支出水平或者货币贬值,要同时解决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

【相关链接】

◆参考阅读:《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钱荣堃)P318-324-259;《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姜波克)P183-192

◆热点拓展:我国当前内外均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汇率弹性较小,国际收支顺差,经济增加快,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大风险;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加大顺差)

(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支出增减型政策

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加以调节。

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分别称为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或称替代效应)。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时,政府当局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首先,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劳务支出的下降。只要它能够降低本国的进口支出,就可以达到纠正国际收支赤字的效果。这一收入效应的作用大小显然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资金从国外的净流入来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这一利率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高低。再次,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还通过诱发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能力,刺激国内外居民将需求转向本国产品,从而获得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效果。这一相对价格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简单说来,即通过扩张或紧缩本国经济来影响进口,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2.支出转换型政策

(1)汇率政策

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可选择汇率制度的变更、外汇市场干预或官方汇率贬值。

(2)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从实施的性质来看,直接管制的措施有数量性管制和价格性管制之分。前者主要针对进口来实施,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各种进口非关税壁垒。后者既可用于减少进口支出,主要指进口关税;也可用来增加出口收入,如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优惠等。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数量性管制措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削减进口支出,立竿见影;而价格性管制措施的作用渠道则基本上等同于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的优点:和汇率贬值同属于支出转换政策,但前者属于选择性控制工具,而后者属于全面性控制工具。其实施通常能使国际收支的改善收到非常迅速的效果。直接管制措施的特点是比较灵活,可以针对具体不同的进出口项目和资本流动有区别地予以实施。一国可以对维持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对扩大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等)进口不实行限制,或者限制程度轻一些,而对奢侈品进口严加控制;同时在出口方面可以重点奖励重要的或非传统的产品生产和出口。

缺点:①往往是变显性赤字为隐性赤字。一旦予以取消,除非经济结构相应得到改善,否则国际收支赤字仍然会重新出现,因此许多国家采用直接管制措施,主要是用以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②直接管制还十分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一旦对方国家也实行相应的报复性措施,往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使原先实行直接管制措施的国家前功尽弃。③实行直接管制,也容易造成本国产品生产品效率低下,对外竞争力不振,引起官僚作风和贿赂风气的兴起。因此,西方国家对采用这项措施一般比较谨慎。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支出转换即通过改变国内外商品价格或其他方式,使消费者增加或减少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改变进出口额,从而调节国际收支。支出增减和支出转换影响的都是经常账户项目。通过利率效应作用的支出增减政策应该不是影响经常账户的。另外,应该了解各种政策的优劣。

3.其他政策工具

(1)外汇缓冲政策——资金融通政策

一国政府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一般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失衡的类型,因为它只能用于解决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该政策不适于长期的根本性失衡。该政策的运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

(2)供给调节政策

政府采取政策来调节供给,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些政策称为供给调节政策,主要有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供给政策的特点是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从而为实现内外均衡创造条件。

4.政策工具的搭配

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暂时性或长期性),其次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国内社会和宏观经济结构,再次取决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都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调节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相机抉择,搭配使用各种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均衡。在所有类型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至少存在以下几对互为可替代的搭配:

(1)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移型政策;

(2)支出型政策与融资政策;

(3)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政策。

每类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直接作用如表2-5-4。

表2-5-3 各种类型政策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不同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要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比如,以资金融通来纠正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纠正货币性不平衡。但有时候,情况并不如此。比如,由预算赤字和货币宽松引起的货币性收支失衡,可采用下述方法加以调整:

表2-5-4 调整预算赤字和货币宽松引起的货币性收支失衡的方法

方法一是支出增减型,要求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有可能同时引发失业增加、经济活力降低、社会动荡。

方法二是支出增减型与融资型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银根,但同时要求动用官方储备或使用国际信贷便利。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引发失业和社会动荡的程度较轻,但导致了官方储备流失或债务增加。

方法三是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银根,但同时要求货币贬值。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失业和社会动荡较轻,但是货币贬值可能引起外汇市场混乱和未来的通货膨胀。

由此看来,正确的政策搭配是国际收支成功调节的核心。从上例可看出,对某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采用不同的调节政策搭配,会导致不同的调节成本和代价。较大程度的失业或许是许多国家不能容忍或无法承受的。

前面只是从调节成本的角度简要地介绍了国际收支的政策搭配,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搭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调节成本最小化和福利最大化。对处于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而言,这个目标可以用“内外均衡”来概括。

【相关链接】

◆参考阅读:《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姜波克)P192-195;《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姜波克、杨长江)P208-211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

1.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

要实现N个政策目标,至少需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

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在封闭经济下,政策制定者的任务是协调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三者的冲突;但在开放经济下,政策目标发生了改变,国际收支的加入增加了政策变量,且各目标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成了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政策搭配应运而生。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是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年),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指出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丁伯根原则指出了应运用N种独立的工具进行配合来实现N个独立政策目标,这一结论对于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丁伯根原则对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实现。这两个特点与实际情况是不尽符合的或者不能满足实际调控的需要。

2.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政策工具应与其最能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匹配。根据这一原则,蒙代尔认为,货币政策用来解决外部均衡问题最有效,而财政政策则更适于用来解决内部均衡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例如,货币政策属于中央银行的权限,财政政策则由财政部门掌管;如果决策者并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地进行决策,就不能实现最佳的政策目标。所以要将每一工具合理地指派给相应的目标,为此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根据这一原则,蒙代尔区分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影响内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

图2-5-5 政策分配原理

蒙代尔的政策分派模型如图2-5-5所示。图中纵轴表示货币政策,Nm为政策中性,向下为货币紧缩,向上为货币扩张。横轴表示财政政策,Nf为政策中性,向右为财政扩张,向左为财政紧缩。IB曲线(内部均衡线)表示能够维持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曲线为负斜率,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必须相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能保持国内充分就业的均衡。IB曲线右边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会产生通货膨胀,曲线左边的政策搭配则不足以形成充分就业。EB曲线(外部均衡线)表示能够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曲线的斜率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因为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两方面,财政扩张可导致收入提高从而恶化经常账户,但同时又因提高利率水平可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而改善资本账户。图中的EB曲线为负斜率是假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总体的净影响是负的,即经常账户的恶化程度超过资本账户的改善程度。于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恶化国际收支,则货币政策就必须紧缩,提高利率以吸引资金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注意:此处横纵坐标对应的变量与斯旺曲线中的不同,因此IB、EB曲线的方向也有变化)。

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是因为财政政策导致收入提高一定比例对国际收支的恶化作用,要比货币政策扩张形成同样比例收入提高所导致的国际收支恶化作用弱。因为财政政策扩张会导致利率水平提高,由此引致的资本流入会部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货币政策的扩张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只会加重收入提高导致的国际收支恶化。所以货币政策对保持外部平衡更有效,而财政政策对保持内部平衡更有效。简言之,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影响较大;而货币政策则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IB和EB曲线将图形划分为四个区域,Ⅰ区为通货膨胀、逆差,Ⅱ区为失业、逆差,Ⅲ区为失业、顺差,Ⅳ区为通货膨胀、顺差。

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应该运用货币政策解决外部均衡,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内部均衡。根据蒙代尔的分析,如果起点为A点,对内是充分就业均衡,但存在国际收支逆差。需对应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状态运动到B点,于是外部取得平衡,但又出现了失业。再应之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之达到C点。这消除了失业,但又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然后再紧缩货币克服逆差,调节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收缩到实现内外均衡的E点。如果政策当局将政策工具错误分派,使用财政政策对付国际收支失衡,使用货币政策解决失业。于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经济状态从A点运动到D点,外部均衡得以解决,但是其代价是更为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失业。如果决策者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对应萧条和失业,经济状态则从D点运动到F点。显然,经济状态距离稳定的均衡点E越来越远,可见错误的政策分派是相当危险的。

将上述政策搭配的原理加以运用,就可以得到下表中的四种政策搭配。

表2-5-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的政策分派理论将运用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仍未能完全解决米德冲突。在模型中从A点运动到E点的调节过程中,虽然是交替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总的过程是紧货币和松财政。然而对于小型开放经济国家来说,如果要维持汇率的固定,这样的政策搭配未必行得通。比如在固定汇率、资本流动较为自由的条件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货币政策则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利息率水平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有效的只有财政政策。即使这一理论成立,其政策搭配取得内外均衡的效果也要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边际消费(储蓄)和投资倾向、国内货币需求的利率和收入弹性,以及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等,而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确定的,所以政策搭配实施的效果也难以预料。实际上,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的关键是维持汇率稳定、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矛盾的问题。而对于这一点,蒙代尔的政策分派原则并未提供确切的政策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