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开放前的政府控制

经济开放前的政府控制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峰时期,它覆盖全印97.3%的人口、90%的地区,并被誉为向文盲率较高的印度国民进行大规模宣传教育的核心手段。一同出席的有印度农业研究院、原子能部、信息与广播部、全印电视台及德里市政府。为了抑制巴基斯坦电视剧的魅力攻势,印度政府动用了德里和阿姆利则的制作中心,为印度旁遮普邦提供娱乐节目。在危机期间,为了确保政府资助节目的大规模传播,印度政府继续在印度主要城市和县镇扩张电视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经过联邦德国的援建,1959年,国营的印度国家电视台全印电视台(Doordarshan,DD)成立,并作为公共服务的电视台存在。一直到1991年,印度都只有这一家电视台。进入21世纪后,印度国家电视台仍保持着90%以上的覆盖率,通过20个频道播放英语及11种地方语言的各类节目。

一、国营电视台时期

1927年,印度开办了官办的广播电台。1936年,全印广播电台(All India Radio,AIR)成立,并于1947年改为国营。在高峰时期,它覆盖全印97.3%的人口、90%的地区,并被誉为向文盲率较高的印度国民进行大规模宣传教育的核心手段。但相比较而言,其影响和发展都不理想,并一直受到商业电影与多语言发行的印刷媒体的压制。

建国之初,尼赫鲁总理并不急于建立电视台。他认为尽管电视在印度将会是有用的东西,但建造与维持费用太高,而政府的资源又太有限。因此,尼赫鲁在此事上犹豫不决。然而,电子行业的一些主要商家在德里和孟买组织示威,要求允许探讨电视台商业运作的可能性。

1959年,菲律宾和印度达成协议,卖给印度一台发射机和21套电视接收机,随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了2万美元,使印度政府能够再购买55套电视接收机。于是全印电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为制作教育节目做准备。1959年9月15日,试验性的节目开始播出:为城市和农村社区传送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节目。为了使教育富有效果,还在德里建立了66个电视俱乐部以收看成人教育节目,俱乐部的组织者都经过全印电台的培训,以便在节目后组织讨论,并撰写观众反馈报告以备评估。

1960年1月,全印电台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始为高中学生制作教育节目。由于学生接触电视的范围非常有限,观看也是在俱乐部中进行,并由一些教师志愿者进行辅导。这些教师负责给学生发放节目材料,涉及科目包括科学历史、健康与防疫、印地语培训及社区事务。有时,也会有学生制作的木偶剧在节目中播出。1960年,美国福特基金会给印度政府56.4万美元以支持其开展电视教育,给德里的300所高中的15万名学生配备250套电视接收机。

1964年12月,印度政府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评估信息与广播部下属各种媒体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后来,该委员会提出:将电视与全印电台分离,并建议建立自主的印度电视公司,以此避免政府官员的政治干预。1965年8月15日,在第18个国庆日来临之际,德里开始每天播出1小时的电视节目。尽管印度电视的目标仍是教育性的,重点播出涉及成人教育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节目,不过,娱乐与信息节目也包含在这些普通服务之中,每天有10分钟左右的《新闻综合报道》(News Round Up),其形式是由一个播音员在屏幕上照本宣科。更具视觉效果的是《印度新闻评论》(Indian News Review)节目,它将一些纪录片搬上荧屏。同时,电视台还可以从各驻印大使馆中免费得到一些外国为了形象宣传而制作的纪录片。这些为电影制作的节目被转换成电视格式后,画面不太清晰。不过,考虑到其故事性和新奇性,电视台制片人和观众对这些缺点并没有太多抱怨。

在1967年1月26日——共和日[1]这天,时任总理的英·甘地出席Krishi Darshan[2]节目的开播仪式,该节目旨在播出大众传播教育和信息节目以促进农村发展。一同出席的有印度农业研究院、原子能部、信息与广播部、全印电视台及德里市政府。这个节目为农村观众而办,德里附近8个村庄里设有社区电视供人们收看学习。之后,得益于印度政府及其从属各部门的积极推动,电视作为一种国家发展媒介开始从德里发展至全国: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城市和县镇普遍建立了发射中心。在1970年10月2日甘地生日这天,孟买建立了电视制作与播出中心。孟买是个国际知名的大城市,因语言、宗教、阶层、种姓及社区等分为五花八门的集团,这对电视播出是个挑战,因为德里播出的节目仅限于官方语言印地语。尽管也曾尝试制作马拉地语(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的交流语言)节目,但孟买依旧有很多人几乎不懂英语、印地语或者是马拉地语,他们的交流用语是乌尔都语、泰米尔语、刚卡尼语等。

因为担心巴基斯坦政府的宣传渗透,印度政府觉得有必要在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建立播出服务以进行反制。于是,在1973年的共和日,印度政府在斯利那加市建立了一个电视中心。同样是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心,1973年1月29日,印度政府在阿姆利则市又建立了一个电视中心,用英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播出。此中心的受众不仅包括印度旁遮普邦的观众,而且可以穿过边境,影响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市。印度电影在巴基斯坦一直都非常受欢迎。当阿姆利则中心播出电影节目时,拉合尔及其附近的观众聚在电视前收看,形成万人空巷的景象,这让巴基斯坦政府十分恐惧。当然,巴方并非一味被动,它制作的电视剧在印度观众中也很受欢迎。而阿姆利则中心播出的官方资助的新闻与纪录片节目,连印度观众都毫无兴趣收看。为了抑制巴基斯坦电视剧的魅力攻势,印度政府动用了德里和阿姆利则的制作中心,为印度旁遮普邦提供娱乐节目。然则,这两个制作中心早期没有充足的设备、人员、资源来提供连续娱乐节目以抑制跨境而来的巴基斯坦电视剧,因此,印度电影和基于电影的印地语和旁遮普语节目就成了阿姆利则中心娱乐节目的主轴。

1975年6月,英·甘地总理宣布国家处于危急状态,以应付不断增长的针对威权政府的反对声,对该国的新闻自由和政治集会施加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同时,政府资助的电台与电视台被用来对英·甘地的“二十点计划”进行政治宣传,以在危机期间,鼓动民众支持国家发展计划。总理之子桑贾伊·甘地[3]此时并无政府职务,也使用电视来宣传他的政治治理主张,同时动员国大党内一批极端谄媚者,来强制实施他对德里贫民窟居民的驱赶计划及对穷人和没文化者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把Doordarshan叫成“Indira Darshan”以讽刺英·甘地利用DD来美化自己的政治形象,即来源于此。

在危机期间,为了确保政府资助节目的大规模传播,印度政府继续在印度主要城市和县镇扩张电视台。加尔各答电视中心在1975年8月8日建立,构成了对中央集中式电视结构的挑战。作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牢牢控制的地方,共产党可以对该邦实施强大的政治影响而不会或很少会受到国大党的反对。无疑,共产党在该邦的政治愿景决不会在国家电视台中得到展示,因为它在组织上是中央集中控制,并受到德里政府的管制以及国大党政客的影响。

1976年4月1日,DD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Door”这个前辍意指电视或远方的,而“Darshan”则指视觉或景物。为支持国家发起的全国发展议程,DD的节目几乎完全聚焦于农业、动物饲养、家禽业、教育、扫盲、健康及家庭福利等。其他的节目形态,如脱口秀、智力竞赛、儿童节目、电影音乐、体育节目只是补充,而DD的定位也是支持国家发展计划,离娱乐商业媒体或脱离政府控制的公共事业的定位相去甚远。

二、电视进入变革时期

在1977年的大选中,因实施国家紧急状态不得民心,国大党遭受了最惨的失败,初生的人民党获胜利,并使国家的政治氛围随之大变。以“做人民的政党”口号取胜的人民党,决心用压倒性的选举优势来改变国大党自印度独立来就一直实行的集中化的媒体政策。为此,人民党任命一位前报纸总编B.G.韦尔盖塞领导一个独立的委员会,研究该用什么方法来减少政府对广电的控制。

然而,委员会的建议还未来得及实施,颇有希望的改变就变成了昙花一现:人民党受到了联合伙伴方方面面的政治掣肘。结果,在1980年的大选中,英·甘地的国大党卷土重来。这标志着印度电视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一方面,英·甘地总理控制媒体的想法路人皆知,人民党经过详细讨论的给电子媒体自主权的计划被新政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在组阁时,英·甘地将极富影响的信息与广播部部长授予瓦桑特·萨瑟,此人对于快速改变印度电视状况很有热情,并经常与总理或国大党其他成员牴牾。

1982年新德里获得第九届亚运会举办权,作为部长的瓦桑特·萨瑟在引进彩色发射设备与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了促进印度电视大发展的机会。DD的官员们也为能够改进技术设施而兴高采烈。此前的十几年,因为资金约束,落后的技术设施一直得不到改进。1982年8月15日,彩色电视开始传播,9月份的亚运会也得到了完美的报道。

得益于DD对亚运会的报道,人少但势重的印度中产阶级在长时间与电视节目无缘后,终于有了可以持续关注、符合口味的娱乐节目。但总体而言,DD仍是乏善可陈。说教式教育总是枯燥而缺乏人气的,发展导向的内容有时会变成宣传导向的节目。

不变的发展导向下,深层的改革在潜移默化中集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迪拉·甘地政府意识到电视作为宣传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原本比较脆弱的国民意识,因此开始着力发展电视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公众购买电视,批准引进海外投资建立商业电视台及电视频道,加快电视事业的发展。不过,甘地政府对电视硬件的投入超过对于内容改革的关注:在1983年一年间,DD对全国人口的覆盖率从23%提升到70%,电视发射机也从41台增至180台;但是,电视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功能仍被压抑。

此一时期,电视在政治上的作用也初现端倪。1987年1月至1989年8月播出的电视系列长片《罗摩衍那》在印度全国创下了收视纪录。与此同时,“罗摩出生地”运动,也将印度教民族主义一派——印度人民党(BJP)推上了权力舞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裂与阻挠印度发展的不仅是种姓、宗教和性别界线,更有阶级因素。组成“两个印度”的特权阶层和被剥夺阶层,对广电媒体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因为,作为曾经是唯一的电视网络,DD无论作为发展工具,还是大众娱乐来源,都备受争议。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广播,DD被期待能够满足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包括妇女、儿童、穷人、居住在农村地区者及其他少数宗教和低种姓群体的需求。然而,这种期待从一开始就难以实现,尤其是考虑到人口的规模,国家语言多样、多宗教和多阶级状况导致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想用一套公共服务广播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虽然公共网络在印度人口中的覆盖范围进展快速,却缺乏连贯的政策和明显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私营和外国电视网的进入和扩张得到所有人的欢迎。外国媒体通过本土化改变节目以适应本地口味和需要:由印度人为印度制作节目。竞争也使得政府允许DD扩展覆盖面并改革内容,通过建立地方频道来满足不同地理和语言的需求。DD仍是拥挤市场上的一个严肃的竞争者,但观众有了更多选择。

1997年,DD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电视公司,并与其他资本所有制形式的电视公司展开竞争,根据1990年通过的《印度广播电视公司法》的规定,有线电视网必须转播DD的3个频道,包括两个全国性频道和一个方言频道。另外,DD的多个频道还通过卫星覆盖全国,这些频道包括全国性综合频道、都市娱乐频道、10个独立的方言频道、体育频道、教育频道及面向海外的国际频道等。截止到2011年底,DD拥有22个频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组织机构之一。DD1是DD的旗舰频道,覆盖了印度90%以上的人口。DD开办的国际频道DD India覆盖了世界146个国家。

2001年9月12日,印度广播公司[4]建立了一个广播电视博物馆,对全印电视台和全印广播电台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目标进行反思,保存遗产,并以博物馆的形式留给后人。这一天是印度的“国家广播日”,同时也为了向甘地致敬:1947年的这一天,甘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全印广播电台向因印巴分治而无家可归者发表演讲,向他们表示慰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