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均衡

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均衡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均衡在开放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均衡不仅要求一国内部社会总供求平衡与货币供求平衡,即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平衡,它还要求对外经济平衡,即国际收支平衡,狭义上指经常账户的平衡,广义上还包括金融账户的平衡。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均衡

在开放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均衡不仅要求一国内部社会总供求平衡与货币供求平衡,即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平衡,它还要求对外经济平衡,即国际收支平衡,狭义上指经常账户的平衡,广义上还包括金融账户的平衡。

一、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及其对比。因为在国际收支中通常都是使用外汇,所以这一概念又被理解为外汇收支的总和,不包括那些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如易货贸易和无偿援助等。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无论其是否涉及外汇收支,只要是涉及商品和劳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在国际间的转移流动,全部纳入国际收支的统计范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了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将其定义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①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发生额所做的货币记录。②它反映的经济是以货币记录的交易,包括交换、转移、移居以及其他交易。③它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交易的主体包括政府、个人、企业和非营利机构。④它是一个事后概念,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

从形式上看,因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所以收支总是平衡的。但这种形式上的平衡并不意味着一国国际收支实质上的平衡。实质上的国际收支平衡,即国际收支均衡,通常被解释为:在较长的时期内,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数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均衡汇率的实现和稳定,并使本国的国际储备维持在合理充足的最佳水平。而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主要体现在各种差额是否为零(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零差额,略有顺差或逆差即可视为平衡)。各种差额包括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和总差额。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发生了长期、大量、严重的不平衡,出现了不能自动恢复平衡的状况。这种失衡分为逆差失衡与顺差失衡。这种外部经济的失衡通常以国民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为主要原因,是内部经济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和反映,并且会对国内经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收入增长对进出口的影响表现出来。这方面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被称为收入性失衡。

(2)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来说,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进口会停滞和缩减,经济繁荣和高涨时进口会相对扩大。这方面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被称为周期性失衡。

(3)国际经济结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发明创造的采用,新资源的发现利用,新的经济政策的采用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

(4)价格、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价格和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利率的变动对资本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价格、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方面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又被称为货币性失衡。

(5)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一国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外汇管制措施等,通常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但这些经济政策的失误也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的政策性失衡。

(6)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其他一些因素如对国际市场的垄断控制、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变革、国际争端、战争等各种重大事件发生,甚至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等,都会成为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偶发性因素。

三、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均衡

1.国际收支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论模型

国际收支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提出的吸收论予以说明。该理论模型以Y代表国民总收入,A代表国民总支出(即私人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支出I+政府支持G)或称总吸收;B代表贸易差额或国际收支差额(即出口X-进口M),并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关系方程式:

Y= A+ B或B= Y- A

由此得出结论:①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②国际收支差额是总吸收相对于总收入不足或过大的结果。③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者二者兼用,即相对于吸收而提高收入。

以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为代表提出的货币论说明了国际收支与货币供求均衡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下,一国货币的供给(Ms)等于国内增发的货币(D)加上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所增发的货币(R),即:

Ms= D+R或R=Ms-D

而在货币供给均衡的条件下,货币总供给等于货币总需求,即Md=Ms,代入上式可得:

R=Md-D

上式表明,国际收支差额是货币供求不一致的结果。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而国际收支差额则缓解了货币供求的不平衡。因此,货币论者认为,国际收支与货币供求之间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不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它反映了货币市场存量的不均衡,但最终会由市场调节机制自发地予以纠正。

将吸收论与货币论结合起来,即可得到一般均衡论的理论模型(见图12-5)。

在该模型中,横轴Y表示没有价格变动的名义收入即实际收入,纵轴i表示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的名义利率即实际利率,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均衡。三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三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IS—LM—FE模型表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同时实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均衡。为了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可以移动IS曲线,即实施财政政策;也可以移动LM曲线,即实施货币政策;或移动FE曲线,即实施汇率政策。当单独使用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解决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时,必须将汇率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并用,才能正确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目标。

图12-5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IS—LM—FE模型)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支出政策、供给政策和资金融通政策。

支出政策包括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所谓支出变更政策,是指影响支出水平和需求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政策可相对于收入改变支出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所谓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和各种直接与间接管制措施等。这类政策可转换支出在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之间的对比,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供给政策主要从增加供给从而增加可供出口的商品这一角度出发来提出调节国际收支主张的,具体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制度创新政策。

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当国际收支产生逆差时,一国政府既可以动用以往的储备,又可以通过在国际上的借款缓解所面临的资金短缺状况。

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取决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之间的关系,往往使用单一的政策是难以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的,必须搭配使用政策。

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为代表建立的内外均衡理论认为: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并根据经济中通货膨胀、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配合。

表12-1 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

但是,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一国政府不能运用调整汇率的支出转换政策,只能采用支出调整政策,因此,内外均衡目标在对外支出调整政策的要求上就可能存在矛盾,即“米德冲突”(由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而命名)。“米德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或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失业并存的情况下。英国在1925年恢复金本位至1931年又被迫放弃金本位期间,美国在1961~1965年也碰到了这种难题。

那么,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政府如何克服“米德冲突”呢?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米德冲突”的难题。其基本观点是:在调节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作用上,财政政策通常对国内经济的作用较大,而货币政策则对国际收支的作用较大,因此应该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分配供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将二者适当地搭配,以同时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均衡(见表12-2)。这就是所谓的蒙代尔分配原则。

表1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蒙代尔分配原则可用图12-6(Mundell-Flemming Diagram)加以解释和说明。图中,纵轴i表示利率水平,代表货币政策效应;横轴(G-T)表示政府净支出,代表财政政策效应。IB曲线为内部均衡线,该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使国内均衡得以实现的利率与财政支出的组合。FB曲线为外部均衡线,该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使国际收支均衡得以实现的利率与财政支出的组合。该图将分析空间划分为四个部分:Ⅰ区表示通货膨胀与顺差并存,Ⅱ区表示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Ⅲ区表示逆差与失业并存,Ⅳ区表示顺差与失业并存。

图12-6 Mundell-Flemming Diagram

如果经济中存在失业和逆差,如在图中Ⅲ区的b点,首先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达到内部均衡;然后再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实现外部均衡;如此交替实施两种政策,或同时运用两种政策,就可以逐渐逼近内外均衡点e。但如果政策配合不适当,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则不仅不能实现内外均衡,而且还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如果经济处于Ⅰ区中的a点,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如果在Ⅱ区的c点或Ⅳ区的d点,则可以通过实施双紧或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