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副省级城市中的武汉经济

副省级城市中的武汉经济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副省级城市相比,武汉市大多排名在10~15名之间,有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问题[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194亿元,增长18%,其增幅为近12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工业仍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06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8.9%,增幅创历史新高。
副省级城市中的武汉经济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一、副省级城市中的武汉经济

2006年,武汉市经济呈现出“增长快、质量高、活力强、运行稳”的特点,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与副省级城市相比,武汉市大多排名在10~15名之间,有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问题[1]

(一)2006年武汉经济运行特点

1.增长速度快。

2006年,武汉市生产总值为2590亿元,增长14.8%,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增幅之最。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15.91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194亿元,增长18%,其增幅为近12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工业仍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06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8.9%,增幅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1280.09亿元,增长13%。

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33亿元,在上年突破千亿元,增长13.3%的基础上增长14.6%,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

武汉市外贸出口自2004年来连上15亿美元、25亿美元、35亿美元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37.77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增幅创1994年来新高。

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创近11年增幅之最,比上年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

2.运行质量高。

武汉市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00亿元,2005年突破300亿元后,2006年又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全口径税收收入达411.92亿元,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231.85亿元,增长36%。

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8.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继200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后,仅用2年时间又突破130亿元大关,达到136.39亿元,增长6.5%。

2006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年10849.72元的基础上增加1510.26元,达到12359.98元,创历年增加额新高。

3.内在活力强。

近年来,武汉市非国有企业领先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增速明显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外商港澳台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6%。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凯迪电力等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2006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是2002年的2.3倍和2.4倍。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6年,武汉市汽车及石油制品类、电子产品类、粮油烟酒服装、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等商品增幅明显。2006年,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6.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9.3%、通信器材类增长18.4%;粮油、烟酒、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7.2%、26.9%、22.4%、21%、37.6%;汽车零售额增长29.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8.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武汉市工业已形成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六个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十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52.92亿元,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93%。全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272户,比上年增加42户;其中6户企业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1户。

内联外引取得新成绩。2006年,武汉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09个,合同外资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截至2006年底,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落户,武汉已初步成为中部地区外商投资密集区。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外贸出口37.77亿美元,同比增长48.7%。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由2001年的13.3%大幅提高到上年的25%。广泛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合与协作,对内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武汉市引进内资达到201.6亿元,创历史新高。外地来汉投资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49项,实际利用内资180亿元,占内资总额的89.3%。

4.变动幅度稳。

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看,除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出现回落外,武汉市生产总值、工业增长、消费、出口、效益基本呈现逐年稳步走强的势头,指标值波动幅度不大,相互间基本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之中。2006年,武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增幅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武汉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6.15亿元,增长22.9%,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6%,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二)19个副省级城市的比较[2]

1.生产总值。

2006年,武汉市生产总值为2590亿元,增幅为14.8%,总量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2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增幅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8位,比上年下降1位,被大连超过。

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00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818.59亿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3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增幅为22.7%,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9位,比上年下降5位。但2006年的增幅超过南京6.5个百分点。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武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5.29亿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3位,比上年上升1位,超过深圳市53.03亿元;其增幅为26.1%,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8位,比上年上升1位,超过青岛(20.0%)、济南(25.0%),但被哈尔滨(26.7%)超过。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006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93.33亿元,继续低于北京(3275.22亿元)、上海(3360.41亿元)、广州(2174.00亿元)、天津(1356.79亿元)、重庆(1403.58亿元)、深圳(1671.29亿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7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其增幅为14.6%,与上年的位次相同,2006年超过杭州、天津,但被广州、沈阳超过。

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6年,武汉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78.6亿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3位,与上年的位次相同;其增幅为28.7%,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5位,比上年下降3位,被厦门(37.4%)、大连(29.5%)等超过。

6.居民收入。

2006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为12360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4位,与上年位次相同,继续低于成都、大连等城市。2005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成都、大连分别相差509元、1144元,2006年与两城市的差距分别只有429元、990元。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3.9%,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5位,比上年上升1位,超过厦门与大连,被沈阳超过。2006年,武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48元,在18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缺深圳)中排第14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其增幅为9.4%,在18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缺深圳)中排第15位,与上年位次相同。

7.进出口总额。

2006年,武汉市进出口总额为80.12亿美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2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其增幅为29.5%,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4位,比上年下降3位。其中出口为37.77亿美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3位,比上年上升1位,超过西安;增幅为48.7%,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2位,比上年上升5位,超过宁波、哈尔滨、南京、北京、长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