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武汉城市圈的构建

大武汉城市圈的构建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1.3 大武汉城市圈的构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11月2日,武汉市与城市圈内8个市,联合签署了法制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地方性政策将日趋一致,并有望统一制订发展大计。

10.1.3 大武汉城市圈的构建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圈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区域城市网络,是具有等级结构特征的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圈建设的实质就是圈内各城市政府通过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和立场,畅通城市间经济资源的流通媒介,加快城市圈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提高相互间及其圈内圈外集聚、扩散经济资源的规模与层次,进而提高圈内各城市及城市圈整体对经济资源的集聚力、转换力、扩散力和控制力。[4]

2004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4]26号)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全面启动。2006年7月29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及华中师范大学联合编制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2006年11月2日,武汉市与城市圈内8个市,联合签署了法制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地方性政策将日趋一致,并有望统一制订发展大计。

以武汉市为核心,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市构成的城市圈2003年以占全省33%的国土面积、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产总值、59.36%的地方财政收入、58.64%的固定资产投资、62.59%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5]目前,“1+8模式”的武汉城市圈,由于地域范围较小(面积仅5.8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不大(2002年GDP只相当于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八市的36.1%和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的54.4%)、城市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不包括所辖县、市,武汉的GDP为周边8市之和的2倍多),因此,城市圈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应是通过开展内部产业协作促进各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在开展内部产业协作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投资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和提升城市圈整体对圈外经济资源的聚散力和转换力,进而推动圈内各城市与圈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达到所期望的1+8>9的效果。根据这一思路,1+8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大武汉”的建立与建设,是在为湖北省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圈“强心”。[6]

武汉城市圈的中期目标是到2010年,“围绕与武汉市核心发展区融合互动,以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带。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市产业集聚带;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集聚带;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集聚带。”[7]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指出“武汉城市圈,武汉是‘圆心’,靠什么聚集圈内各类经济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功能?惟有找准支点,‘两业并举’——发展现代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这是举全省之力加快武汉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武汉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必须抓住这个机遇,顺势而为。”“作为圈内的龙头城市,只有武汉的综合实力、竞争力、聚散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制造业上去了,转换功能才会增强,凝聚力才会大幅提升,区域产业一体化才有望形成。武汉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培育金融、商品、旅游等市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这是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途径。其次要围绕铁、水、公、空的交通优势,主动与周边对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是发挥武汉市辐射功能的重要载体[8]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这就意味着武汉传媒市场的规模扩大了,这给武汉传媒市场的几大传媒集团进行扩张提供了新的机遇。有理由相信,随着城市圈建设进程的加快,统一的区域传媒市场将形成,传媒在省内扩张的壁垒将逐步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