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征,是人地互动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文化传统,如城市“三足鼎立”的形态格局、聚居观念及价值取向,对当代武汉城市发展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武汉城市“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就是这种地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力作用于地域聚居发展的结果。经过本土化的消化、吸收作用,武汉城市形态呈现出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都市风貌。

7.3.2 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1)城市历史形态的文化探析

武汉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王朝正统思想、文化交融、经济发展及地域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居形态。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征,是人地互动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文化传统,如城市“三足鼎立”的形态格局、聚居观念及价值取向,对当代武汉城市发展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1)三足鼎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通江达海的城市文化特质

现代社会,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生态环境通过影响城市空间的通达性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而影响到城市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形成。河湖众多、山峦连绵的武汉,在城市发生、发展的源起,就受到长江、汉水的巨大影响。富饶的江汉平原滋养着武汉城市发展,长江、汉水既是武汉得以发展的命脉,又是其文化繁衍与交流的廊道。无论是古代、当代,还是在难以预见的未来,长江、汉水的经济属性、生态属性以及文化属性,都必将与武汉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赋予其城市以通江达海的多元文化属性。

在影响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地域文化维育的自然要素中,“山、水”因素对于城市形态的整体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城市“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就是这种地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力作用于地域聚居发展的结果。从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昌和汉口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隔江而置的军事城堡。唐宋后数百年间,武汉沿袭着武昌、汉阳隔江(长江)而置的双城发展(图7.32)。此后武昌得以长足发展,汉阳于明初被弃为荒洲,直至汉水改道,随着沿江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构成了当代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雏形。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形态格局的形成是聚居演进在自然山水格局中的必然选择,而“三足鼎立”的城市形态则强化了地域生态环境的特征与属性,并呈现出通江达海的文化特质。这一方面反映出武汉文化的灵活性、通变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武汉先民在聚居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山水聚居观念——城市因山就水发展。近现代武汉城市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延续并巩固“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推动下,显现出通江达海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无论是近代城市规划的制定还是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外来思想理论和建筑形态,在武汉城市形态及格局中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经过本土化的消化、吸收作用,武汉城市形态呈现出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都市风貌。

img243

图7.32 湖广疆域图(部分)——地域生态环境与传统人居格局
资料来源:《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湖广总部》

(2)多元化的聚居形态与九省通衢的文化特质

武汉城市文化一方面受到楚文化的浸润,另一方面又由九省通衢的便利区位赋予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长江、汉水三分武汉,是武汉城市文化繁衍的“动脉”,确定了城市形态的基本格局,灌溉了富饶的江汉平原。长江还连通了武汉与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古代的楚文化与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巴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的区域经济格局中,长江促进了武汉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协作。而汉江则搭建起武汉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武汉城邑的起始——盘龙城,南临长江,经长江、汉水可达关中,通过府河可达郑州。

便利的水运交通为武汉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并使之与中原文化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武汉传统城市形态方面,则呈现出三镇鼎立、形态各异的城市风貌特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且根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显示出武汉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变通性。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18)

长江、汉水的经济动脉、文化通道的属性,不仅在古代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更是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是武汉城市文化演进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鸦片战争以后,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列强纷纷在汉口设立领事馆。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是我国近代革命的中心城市之一,近代的历史事件为武汉留下了众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为当代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湖山连绵的山水城市景观与园林化的山水文化取向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武昌、汉阳在城市发展初期讲求规整的空间格局。但是湖山连绵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通江达海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引发了武昌城市空间趋于自由布局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人们对于山水景观的追求日益显现,圆通、包容的文化传统使市民阶层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城市景观的山水取向显示出大众参与的园林化景观特征。黄鹤楼成为武汉城市山水景观的点睛之笔。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临江而立、形制雄伟,与长江对岸的晴川阁隔江相望,于两江交汇之处强化山、水、城、人的协调统一关系,构成了江汉盛景(图7.33)。

img244

图7.33 隔江而望的黄鹤楼及蛇山——临江而聚的人居环境及通江大海的文化特质

在武昌城市内部,蛇山成为揳入城市空间的生态景观带。山林直接伸入城中,城又半出于江上,形成一种嵌合的关系。山上风景佳处,建起亭台楼阁,道观、寺庙、祠堂依山而建,甚至有人将隐居之所也建于蛇山(图7.34)。汉阳城前身是建于孙吴时期的城堡,在龟山顶上。汉阳城东南为长江,北为龟山,龟山之北则为汉水,西北有月湖,城池处于山与水之间,与山、江、湖之间相对独立,在城郊环绕城池形成园林景观带。由此可见,武昌、汉阳传统城市的营建都着重于山水景观的发展与再创造,大众参与型的山水景观营建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并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

img245

图7.34 (清)黄鹄山(蛇山)图——传统聚居形态的山水文化意象
资料来源:摹自《黄鹄山志》

2)关于武汉城市风貌建设的思考

地域文化视角的城市研究,既要将文化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空间中,又要历史地把握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在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荟萃的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再现以及当代文化的创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力裹挟着自然力、经济力,作用于城市空间,从而形成了武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悠久的历史繁衍出武汉地域特色显著的城市文化特质,并凝聚成个性突出的聚居形态。武汉城市传统的聚居形态与特质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结为:三足鼎立的生态格局、大众化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多元化城市风貌等几个方面。在当代武汉城市建设和文化创造的实践中,此三者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历史的发展观来继承和发展传统聚居形态与文化的当代“价值”,即以扬弃的态度实现武汉城市形态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三足鼎立的生态格局

武汉三镇的分置格局是在聚居演进过程中人地互动的“自然”结果,反映出武汉先民在聚居环境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山水观念。它启示我们在当代武汉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发掘武汉城市的特殊立地条件和文化传统,以与自然协调耦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形态相互作用的呈现。从生态视角分析,在聚居形态方面体现的是人地互动过程中,聚居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耦合。居民以隔江而置的聚居格局在湖山连绵的地域生态环境中建设人类的家园(图7.35)。思想和文化观念方面,则反映出武汉先民顺应自然规律的分散发展观念。从社会价值视角分析,武汉三镇的传统格局是适应长江、汉水水运贸易发展的结果。城市以汉口为水运贸易中心,以武昌为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分工明确、隔江而置的社会经济格局。当代武汉城市建设,要强化三足鼎立的传统城市格局,同时也不能将视角局限于此,而是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区域城镇格局和城市整体形态的尺度,审视地域生态格局和经济发展战略。发扬三足鼎立聚居形态的文化精髓,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建设网络化的分散发展格局,实现城市合理化布局,在广阔的地域空间实现聚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耦合,进而促进武汉城市社会、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的协调发展(图7.36)。

img246

图7.35 武汉城市空间的地域山水生态格局示意图

img247

图7.36 武汉三镇功能与结构示意图

(2)大众化的山水园林景观

通江达海的武汉传统文化特质,使武汉城市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市民阶层主体意识显著。明清武汉的城市建设,就是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园林化景观建设。居民的参与是其山水景观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营建理念。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既是城市山水园林的建设者,又是山水园林的服务对象。

当代武汉的城市风貌中,以“龟蛇锁大江”为景观意象的山水园林提高了城市的景观品质,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园林化的山水景观也具有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汉口滨江景观带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发展;黄鹤楼、晴川阁的对望更是吸引来众多的海内外的游客。因此,大众化的山水园林景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必将是当代武汉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原则。

(3)多元化的城市风貌

多元化、包容性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显著特征。外来文化极易被接纳,寻找到其适宜生存的“土壤”,进而落地生根。武汉传统城市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得以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本土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发展演进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以城市形态的变迁记载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img248

图7.37 明清时期武汉城市形态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明清武汉城图整理绘制

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区位使武汉传统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外来文化的融入是武汉城市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多元文化的汇聚在古代武汉城市形态方面就呈现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空间形态的差异,其中尤以武昌的规整格局和汉口的沿江自由布局表现显著(图7.37)。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也在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中留下明显的“痕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融通的文化特质更加促进了武汉城市的发展。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文化相适应才能被接纳,而本土文化只有得到外来文化的滋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当代武汉城市建设,一方面应坚持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包容性的特征,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理念;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工作。多元化的城市风貌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培养基的多元发展。只有实现了外来思想、形态的本土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我所用,促进武汉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