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南京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古代南京城市形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以宫城为核心的轴线布局。这一举措得到南京市民的积极回应,夫子庙地区一跃成为南京市商业及特色旅游中心。受南京城市历史格局的影响,现今南京城南居民点密集、街市繁盛,空间尺度亲切,城北地势起伏、建筑稀少,空间疏朗。总体来看,城南以市井和建筑人文特

7.4.2 南京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南京从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革都与其区域位置、山水环境密切相关,从其城市形态与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清晰可见地域文化交融发展的作用力。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传统,为当代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也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如何发掘、传承、利用南京城市优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协调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矛盾,实现城市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南京城市建设应该关注的主题之一。

1)城市兴起及其文化特质所依托的自然生态环境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朝古都,历经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政府。南京城经历了历朝的修建扩建,至今,透过南京城市遗存的城郭格局和历史建筑,仍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余韵。

秦汉时期确定的秣陵县治位于现在南京江宁县的秣陵关和丹阳镇一带。三国时期,吴国都城定于秣陵(今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之中心,为宁镇山脉西段的丘陵地带,地势是北高南低。秣陵西北横卧长江,三面环山,沿江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等一系列山岭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尤其是石头山,虎踞长江边,南临淮水,形势极为险要。秣陵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钟山与其西面的余脉连成秣陵北部的第二道连绵的山冈。这里的地理形势优越,因山为城,因江为池,恃江山之险自固,很适合于当时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东吴定都建业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也是南京城形成的开始。

2)历代都城的形态格局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利用

公元229年孙权将政治中心迁至建业,随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至公元589年陈朝灭亡,其间共360多年,史称“六朝金粉”。六朝皆连续以“石头城”为驻防要塞,以北极阁以南建宫城。城市均呈矩形,轴线约南偏西14°(21)。城内建有多座高大的宫殿,玄武湖南岸建有华丽的园林。

公元937—975年的南唐,也是南京城建史上一次兴盛时期,称“金陵”。南唐烈祖李昪建设的金陵城位置南移,建筑繁华秀丽不减六朝。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宫城被金兵退败时烧毁。六朝、南唐两个时期的都城、宫城基本为同一轴线,大体是北极阁与雨花台的连线。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筑城墙,其中不仅包括了六朝、南唐的都城,又在其东部填湖建皇城和宫城,形成另一条中轴线。明城蜿蜒于山水之间,轮廓线略似葫芦形,在继承历代平原城池的方正传统基础上,因山就势的整体自由格局反映出南京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国民时期,南京开辟中山码头至中山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设计为中国城市史上首条三块板道路,两侧树木夹道,树荫遮天蔽日,成为南京城重要的特色景观。以中山大道延长子午线北至和平门,南至白下路,形成南京城内又一条中轴线。民国时期所兴建的道路,至今仍是城市道路的网络骨架。

3)古城形态的文化解析

(1)追求山水形胜的精英文化与虎踞龙盘古都风貌

受吴文化熏染于长江下游临江而立的南京,历经西晋、隋朝、南宋北方文化三次大规模的南移,成为文人墨客会集之地。山水情怀在城市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使城市形态更趋于自然有机格局,创造了富于特色、符合南京地理环境的,人文景观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人居环境,并形成“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聚居风貌。

古代南京城市总体形态追求山水形胜的自由布局,反映出聚居空间的营建思想中山水观念的重要作用。这种山水观念在南京城市建设中的选址、布局、园林、绿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结合城市腹地的山水形胜、河网众多等特点,极大地发挥了地域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景观生态作用,最终凝聚成南京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文化观念对古代南京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结构以及园林建筑等都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并成为城市文化特色的基本因素所在。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尊重和利用、王朝空间礼制观念的影响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塑造出南京古城“襟江抱湖、虎踞龙盘”的城市形态。

(2)王朝空间礼制的官方文化与严整划一的对称布局

中国城市建设思想中,周朝末期在北方的文化体系中就已经形成了诸如“相土”、“形胜”、“择中”等城市选址与营建思想,并形成以《周礼·考工记》、《管子》等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在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就营建了诸如秦咸阳、汉长安等处于世界上领先地位的城市,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范例和经验。隋唐以降,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渐南移至江南地区,城镇建设的高潮亦在长江下游出现。封建社会北方城市的建设受王朝礼制的影响布局讲求方整秩序,如《周礼·考工记》所记载“匠人营工,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吕氏春秋·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古代南京城市形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以宫城为核心的轴线布局。古代南京的宫城追求严整的布局、体现王朝一统的形态特征,同时,作为偏居江南的国都,城市轴线空间的营建注重绿化景观的营造,进而形成了与北方城市空间轴线开阔空旷的形态特征差异巨大的城市轴线空间(图7.47)。

img260

图7.47.1 南京主城历史轴线示意图——文脉的更迭与空间呈现
资料来源:根据南京城市历史发展资料整理绘制

img261

图7.47.2 南京城市历史空间轴线的现代形态示意

(3)自由的市井文化与尺度宜人的街区形态

“人文渊薮”的南京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荟萃之地,人文历史要素对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历史要素的结合,注重对城市文化、历史的继承和发扬,集中表现为城市中大量与自然、人工环境相结合的人文历史景观。南京古城采用顺应自然的城市整体格局,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山水环境。城墙布局顺应秦淮河自然水系,平面呈多边形蜿蜒起伏,形成多层次的城市景观形态和空间结构。

img262

图7.48 夫子庙街区的街区空间——历史文化形态的现代保护与发展

“十里秦淮夫子庙”曾是南京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更是繁华喧闹之地、锦绣温柔之乡。既有大成殿、江南贡院等官方建筑,又有石坝街、乌衣巷等寻常的秦淮人家。达官贵人、寒窗学子、船夫商贩、风尘女子云集于此,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人文画卷。20世纪80年代,夫子庙古建筑群及东西市场的落成,拉开了改造传统街区,强化历史风貌和特色的序幕。这一举措得到南京市民的积极回应,夫子庙地区一跃成为南京市商业及特色旅游中心(图7.48)。

受南京城市历史格局的影响,现今南京城南居民点密集、街市繁盛,空间尺度亲切,城北地势起伏、建筑稀少,空间疏朗。总体来看,城南以市井和建筑人文特色见长,城北则以人文与自然结合为特色,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历史上有序的城市建设,古城中逐渐形成结合明城墙,由钟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坡、五台山、清凉山等自然地形构成的自然绿楔开敞空间(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