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调控经济的杠杆

政府调控经济的杠杆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学上来讲货币政策,可能说起来比较抽象。由此来看,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扛杆,货币政策在其间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不小心把名义利率降下来,通货膨胀率推上去,结果就会出现一个负的实际利率。该政策主要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确定何种票据有贴现或抵押资格。

经济学上来讲货币政策,可能说起来比较抽象。但如果我们像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那样来理解,或许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格林斯潘把中央银行比喻成“水龙头”,据说在格林斯潘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他非常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给的龙头。

有了格林斯潘对货币政策的通俗比喻,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央银行究竟是通过什么来打开货币的龙头,也就是说把钱放出来;又通过什么去拧紧货币的龙头,再把钱抽走的。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概念,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货币政策了。下面我们再用书面语来完善一下货币政策的定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或维持特定的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货币堪称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血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几乎无处不在。而中央银行则好比是心脏,吞吐万象,举足重轻。它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也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代表国家来行使其职责,即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信贷总规模,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治理经济,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货币政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堪称调控经济的杠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关于这方面的例子:

2010年,日本利率已经从0.3%降到0.1%的水平,接近零利率。也就是说,日本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基本失效了。再看美国,现在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1%了,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否还有降利率的空间呢?再降下去很可能意味着利率杠杆的失效。

有人会问,俄罗斯2003年存款利率是19%,是不是它的利率杠杆空间就很大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说到这里,就要引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这两个概念。我们在银行看到的那个利率是名义利率。那实际利率是什么?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才是一国的实际利率。例如,俄罗斯现在的名义利率是19%,而它的通货膨胀率是15%,这样一来,俄罗斯的实际利率其实只有4%。因此,它也没有特别大的调控空间。关键问题是,通货膨胀的速度一旦失控,那是非常可怕的。

由此来看,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扛杆,货币政策在其间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不小心把名义利率降下来,通货膨胀率推上去,结果就会出现一个负的实际利率。也就是说,存钱的人们手中的钱实际上会一天天在变少,即使你不花钱也在变少。所以,如何制定国家的货币政策,如何调整利率杠杆,对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确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有三样看家“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武器,它们被称作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闲庭信步,处变不惊了。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三个“法宝”的主要功能。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其最初目的是防止银行出现大量现金挤兑时发生金融恐慌和危机,以保证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后来随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逐步发展,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例如:

当人们把100元钱存进银行的时候,银行必须把一笔钱缴到中央银行。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银行接受100元的存款就只能贷出90元,其中的10元要缴到中央银行;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5%的话,银行可以贷出95元,其中的5元必交给中央银行。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向下调整时,就是把货币供给的龙头打开了,银行可以贷出的钱就多了。所以,当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钱已经从银行流了出来,开始给经济加油了,就像给汽车加油一样。

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可以说,它是作用非常强烈的手段,它强迫市场资金逆向循环,该比率升降堪称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器,一经公布,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执行,强迫市场资金逆向循环。但是,尽管其作用很大,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却不能频繁地加以运用,否则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如果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又会产生通货膨胀,所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手段,国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

(2)再贴现率。再贴现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当商业银行发生准备金不足时,一个重要的补充途径就是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为转让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者以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抵押品作担保申请借款。中央银行的抵押贷款通常以政府债券作抵押,也可用商业票据作担保办理再贴现和抵押贷款,这两种方式被习惯地称为再贴现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确定何种票据有贴现或抵押资格。例如,一个人手中有一张没到期的1万元国债,但他现在急需用钱,于是他把这张国债拿到银行去换成现金。银行这时不会把他买的债券票面利息如数给他,要收一些手续费。商业银行收下这张票据后暂时还不需要钱时,就会放在手里,等到期时兑现,赚取债息。如果商业银行也急需要现金,就会把这张债券送到中央银行去贴现贷款。中央银行收下这张票据后,按中央银行规定的贴现率放款给该商业银行,这个贴现率叫作再贴现利率。

如果央行实行的货币政策是趋紧的,它的贴现率就高,商业银行去央行贷款付出的代价就大,说明这时央行不愿意把钱放出来。相反,如果央行给商业银行一个较低的利率,商业银行缺钱时,就愿意找中央银行借款、去贴现,说明中央银行这时愿意把钱放出来。所以,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的闸门。而且严格说来,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唯一可以直接规定的利率。

就调整再贴现率而言,其目的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资金供求的目的;就决定再贴现和再抵押票据的资格来说,主要目的是影响资金的运用方向。尽管再贴现政策是一项有效的工具,但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完全处在被动等待的地位,缺乏灵活性。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这些债券有三个月期的、半年期的、一年期的、三年期的、五年期的不等。比如,有些企业手中有一笔闲钱,既不想投资,也不想再扩大生产,更不想进风险太大的股市。于是他们决定买债券,因为债券的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风险又小于股票。

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银行系统准备金的增减变化而起作用的。当政府发现经济太冷时,也就是说市场需要钱或现金时,央行会买进债券,它收回的是大家手中的债券,放出去的是现金。如此一来,央行就等于打开了货币供给的龙头。当发现人们手里拿着债券,不去消费也不去投资时,央行就开始收购人们手中的国债,把钱放出来,鼓励人们去消费、去投资、去买股票。央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刺激经济回升。

当央行发现经济需要降温时,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大家购买国债时,把手里的钱给了中央银行,换回来的是国债券。当人们持有债券时,就不能拿着钱去消费、去投资,市场上的流动现金开始减少,经济就会适度降温。央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相对频繁地进行。它可对经济进行微调,针对市场资金多余和短缺的具体时间和领域来操作,而不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那样强烈。所以,这个手段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