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最缺乏的是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8]另外,具体来说,商务英语专业老师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这样,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培养就有了基础和平台,就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期望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的商务英语教师背景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没有任何商务背景的英语专业的教师,这与近些年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息息相关。由于中国教育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各高校顺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而又缺乏相关的专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是出于自身兴趣爱好,或者是校方“赶鸭子上架”等原因,一些英语专业的教师变成了商务英语教师。他们虽然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对于商务方面的知识较为贫乏,虽然很多高校也都有针对地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但对商务知识的内涵很难了解透彻,在授课时也很难触类旁通,或是将这些问题阐释清楚。第二类是来自相关行业的人士。这类教师具备商务专业知识丰富的优势,但他们的语言功底相对较差,也难以应付商务英语课程中对英语相关知识的要求。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分别是英语和商务各自领域的教师,专门研究商务英语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的少。那么,这就表明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和纯商科背景的商务教师,基本上呈现出拥有扎实语言知识功底的教师缺乏实际商务操作经验、而深谙商务知识的教师英语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的现状,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无法很好地满足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以上两类教师队伍,构成了商务英语师资力量的薄弱点,直接影响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出现的很明显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的学生在商务交际、沟通、谈判等实战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商务英语专业最缺乏的是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从外贸公司中聘请兼职教师,但是效果不大,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乏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仍是阻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另外,根据问卷中学生的反映,授课教师的商务知识的熟练程度一般,教学中照本宣读,以讲授式方法为主,教育理念落后,无法跳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藩篱,教学中很少补充相关的商务语料、案例,最终无法保证课程的时效性。[8]另外,具体来说,商务英语专业老师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

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是高职商务英语师资培养的关键和核心,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育主管部门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开放的眼光来扶植和管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向跨学科、复合型方向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和模式;构筑团队的共同愿望形成持久发展的凝聚力;学院还应培养学习型组织,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一定的平台和方式来引导专业教师加强交流即思想交流、教学交流、科研学术交流等,使教师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持久发展的动力与创新意识。认真整合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等组织,统筹安排好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务处、人事处和商务英语系通力合作,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个人特长和兴趣,帮助专业教师认清自我,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教务处和商务英语系部还应积极发挥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年轻教师走上教学、教改和科研学术的轨道上来。这样,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培养就有了基础和平台,就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期望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二)教师的商务行业知识不强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应有的师德师风、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作为一名外语语言教师,他必须要掌握听、说、读、写和翻译五项基本能力,丰富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掌握多元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法。而作为商务英语教师,他还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师的特色,主要指商务方面的专长和商务实践能力。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主要是普通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教师是本科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攻读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类纯语言出身的英语教师英语语言功底很深,英语教学法娴熟,但是缺乏国际商务背景,他们在商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为贫乏,所以在上课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商务知识的敏感性,但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隐性知识,如果缺乏商务背景知识、行业操作惯例和程序,就不会真正地启发学生从商务活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商务背景知识的不足和长期英语课讲授的习惯,使得不少商务英语教师面对商务问题时,无法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解释商务知识,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商务英语教师的能力要素构成与传统意义上外语专业教师的能力要素构成不尽相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师不仅具备较高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需要具备商科类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纯语言出身的教师很难将商务英语学习置身于真正的商务背景环境中。虽然通过自身学习和短期的培训能片面地了解商务背景知识,但这类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对商务跨文化交际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缺乏实践,因此无法在商务英语实践中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指导。但现实是这类英语教师是我国目前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

(三)教师的商务实践能力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作为英语和商务知识的传播者和技能的传授者,其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受到高职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和制度的制约,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低下。多数商务英语教师缺乏话语权,习惯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学校也缺乏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和体系来激励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实践。另外,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入企事业实践的热情,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数量上的缺乏,导致专业教师必须承担满负荷的教学任务,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学期中不可能抽出时间到企业锻炼,只能利用寒暑假下企业实践,由于时间紧促,基本上实践就成了走过场。另外,国家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力度不够。因此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内驱力停留在学校层面上,由于学校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有限,加之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下企业难。最后,企业接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实践热情不高,以湖南省为例,一是外贸企业相对较少,二是外贸企业单位规模有限,三是企业不太欢迎短期的商务英语教师实践,所以老师的一线企业实践大多通过好友亲戚关系才能实现且效果欠佳。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是高职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提升专业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不是“双证书”型或者“双职称”型教师,而是“双能力”型的教师。即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既能胜任高职英语语言技能教学,又能掌握相当的商务知识和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经验,并能捕捉外贸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去指导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和就业问题。[9]

(四)教师的培养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规模化扩张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其次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学历水平偏低,不能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再次是高职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最后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进修形式紧迫,专业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个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果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那么所有的评价都没有依托于职业能力的分析,包括课程实施目标、课程开展、课程实际内容和课程教学。

(一)课程目标模糊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学完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多个:学习者自身的素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建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等。就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查是最重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然而,就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而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仍停留在“英语+商务”的阶段,忽视学生们的商务知识向商务英语能力的转换,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很快适应瞬息万变的商务环境。另外,课程目标模式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综合性和实用性。二段式的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基本是语言和商务的简单组合。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整合欠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商务技能的训练无法满足现实职业岗位的需求。现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涉外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涉外秘书、商务助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职位。然而,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本无法覆盖这么广泛的职业岗位群。[10]

(三)课程分配比例失调

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的模式。整个课程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英语基础课、商务理论课和商务实践课,其中英语基础类课时比例远远高于商务类课时。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尝试过改革,但大多数改革探索,仍然是在英语基础与商务专业知识孰轻孰重之间徘徊,英语基础课程与商务课程有机结合不够,商务语言应用能力与岗位衔接不够紧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改革收效甚微。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能力鉴定还缺乏完整的体系。目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主要靠国家统一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在校学习相当一段时间后参加的,对职业能力的检验具有阶段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但是学校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是日常学习中的能力检验和及时反馈不足的问题。能力评定与反馈机制还尚未建立,心理学大量的实验表明,如果能在能力学习过程中做出及时和适当的反馈,有利于学习者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出改进。评价工具开发和利用不够。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和工具多角度地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当前职业能力评价发展的趋势,比如日常考察、笔试、口试、实习考察、定期考察、平时表现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结合使用。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工作环境中使用的、世界通用的语言,适用于日常商务公务和商贸活动,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商务英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要注重在职业岗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内容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的一个标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评价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现有的高职课程评价标准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追逐考证通过率,以考试成绩决定学业优劣。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使得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评价主体单一也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学生对自身的表现和综合素质没有发言权,教师掌控着评价权利。倘若教师的评价尺度把握不好,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并最终恶化师生关系,影响课程教学实施的成效。

三、突出高职特色的教材不足

近几年,虽然商务英语专业相关教材和资料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仍然不足。一是教材体系不完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用教材都是一个标准编写,没有针对区域要求、院校特色和学生差异。二是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教材中能与工作岗位任务相匹配的知识有限,注重的是知识的介绍和讲授,缺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三是相关商务语料不真实。一些教材内容只是简单地把相关商务语料堆积在一起,语料缺乏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四是配套教辅资源缺乏。这主要体现在助教用书比较多,而针对学生的助学用书很有限。五是编写教材力量有限。一些教材由理论水平高的学者和教授联合开发,学术水平较高,但实用价值有限,不适用于高职教学的特点。总之,现有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因此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因此,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要符合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的一致性,内容选择与岗位任务的紧密度,内容组织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整合度的原则。

四、学生参加实践机会缺乏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其能力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课程开发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容置疑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性的特点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现代经济赋予了商务英语更新的定义,大经贸格局的形成,使商务活动已超出了外经贸的范畴,已涉及法律、管理、物流和交通等各个领域。为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目标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商务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目标的确定,定位课程标准,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为下一步的课程内容重构打下基础。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和门类偏多,而实践课程相对偏少,造成毕业生语言交际能力不强,掌握的外经贸实务知识不够广泛,商务操作能力较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也不高。虽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已受到各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但对实践课程的整体研究还比较薄弱,实践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验是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的关键。但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却难以保证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习、实训和实验机会的不足。学生实践机会缺乏,深层次的现实原因在于实习、实训、实验经费的不足。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参加较多的实践,这些实践不但需要实习基地、实习工具和机器等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现场指导,这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很难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经费不足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高职院校的国家投入机制是按照学生人均标准来拨款的,而且制定的经费标准偏低;二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和学校是不同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学生实习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三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时期,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引导,因此导致这些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