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行业一流高职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行业一流高职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学院与自身历史纵向比较,发展势头强劲,成绩斐然,但横向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的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行业一流高职学院”,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我院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方面仍存在结构性失调问题,师资队伍缺乏领军人物,高级职称人员,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严重不足,是我院发展的“瓶颈”。

四、建设行业一流高职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学院与自身历史纵向比较,发展势头强劲,成绩斐然,但横向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的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行业一流高职学院”,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意识不强

全院教职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不够,一些思想认识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对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对学院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不深。尽管在学院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上有共识,但抓落实还不够,在贯彻过程中有时存在畏难情绪。近几年,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这些成绩,特别是在评估获得优秀、进入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之后,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全院还没有达成共识,思想不够解放,开拓进取意识还有欠缺。

(二)发展战略不明晰

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坚定了围绕工程办专业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现已基本实现。然而,面对铁路建设大发展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良好机遇,规模扩张到多大,如何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缺少长期战略规划的研究。由于没有长期战略规划,导致在铁工类专业如何做大做强、对小专业是扶持还是舍弃、拓展哪些新专业等方面意见不够统一,在现有基础上做优做精是否故步自封,在校园周边适度扩大是否贻误发展良机,建设新校区是否会背上巨大包袱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我院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方面仍存在结构性失调问题,师资队伍缺乏领军人物,高级职称人员,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严重不足,是我院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引进企业高工和急需的专业高层次人才方面,由于地处渭南,加之无法提供非常优厚的待遇,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

我院现有教职工340人,在校生7600人,专、兼职教师214人(其中专职教师157人,兼职教师57人)。生师比为22:1,按照生师比18:1的最低要求,教师总人数至少应达到422人,现在仍缺82人。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人数比例过大,40岁以下的专职教师占到专职教师的78.3%;专职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员不足,仅为全院专职教师的14%,中级职称为25%,初级职称为61%;专、兼职“双师素质”教师51人,占全校专、兼职教师的24%,距离80%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专、兼职中青年骨干教师22人,占全院专、兼职教师的10%,还未达到15%的目标;专业带头人42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企业21人),院外的21名专业带头人基本上是虚设,而院内的专业带头人中,一是专职教师数量太少,二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也成为了虚设,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发展;没有从企业一线聘用兼职教师,距离30%的专业教师为兼职外聘教师目标差距还很大。

(四)办学空间严重不足

学院占地面积只有152亩,在校生已达7600余人,现有条件已经无法扩大招生规模,办学空间不足成为制约我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瓶颈”。

(五)专业拓展方向不明晰

从目前来看,学院应当以现有办学资源为基础,围绕铁路工程办专业,切实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学院在同类别、同层次院校中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新形势下,这样做会不会是划地为圈、故步自封?会不会限制学院的长远发展?我们是综合发展,增设“热门”专业,还是根据既有专业稳步发展?是贪大求全,还是坚持集束专业,办专办精?增设专业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集束专业到底如何进一步办好办精?在这方面尚未形成共识。

(六)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长期以来,学院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特别是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教学改革全面展开,教学管理实效明显。但是,与建设行业高职学院的要求相比,学院教学改革还存在很大差距:人才培养计划未完全脱离学科型教育;理论实践并重,强化专业技能的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强化,学风亟待加强;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深入,在几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后还没有完全转变。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还存在问题,教务处和系(部)的关系未完全理顺,有利于系(部)超前思考、创造性工作的体制机制未健全。

(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度不够,核心能力课程不突出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院坚持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结合,在实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院外实训基地建设、院内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难度很大,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开发和建设、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改革、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校企文化融通、企业为学院培训师资、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合作的深度还不够。“工学结合”缺乏广泛深入的调研,没有制订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加之铁路施工企业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很难挑选出固定的、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合作的伙伴,使得“工学结合”不够深入。另外,由于三年制学生学制短、学生第三年就要到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在课程设置、课时量分配方面有所压缩,使得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诸如测量、试验、制图等有所减弱,有些专业课学生还没有进行训练就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学院坚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断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有益尝试,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制度。但在具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力度还不够。比如,如何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院系两级管理存在职责不清,落实制度偏差,资源利用效率、运转效率降低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脱离中专痕迹,影响了学院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外,学院已基本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局面,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到位,有时出现工作关系不顺畅、管理不到位、责权利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基层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达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九)系部学生人数差异太大,发展不均衡

学院设有铁道工程系、道桥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4个专业系。目前,铁道工程系共有学生2834人,道桥工程系共有学生1889人,建筑工程系共有学生1514人,机电工程系共有学生194人,各系学生人数差异很大,发展不均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学院自身历史造成的。学院前身为铁道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铁道工程专业和道桥工程专业是其品牌专业,就业率高,学生报考率较高。二是建筑工程系专业分散、班级多,就业市场没有打开,学生大部分还在铁路行业就业,失去了其专业竞争优势,加之文科生多、女生多,就业率较低。二是机电工程系建系时间不长,专业少,开设的计算机专业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调研,学生大部分在铁路行业以外就业,就业率较低,学生报考率低,发展缓慢。系部发展呈现“强的太强、弱的太弱”的两极分化局面,不利于学院整体科学发展。

(十)干部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近年来,学院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学院拥有一支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坚强有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院党委以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是,在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二是个别干部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三是有的干部对工作产生了消极情绪,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有的干部随遇而安,认为自己职务、年龄、职称都差不多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五是有的干部抓落实的能力不够,对待一些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给下属布置工作后,事前不指导,事后不把关,直接导致完成工作质量差;六是个别干部存在踏实却不务实,虚心却不改进,服从却不执行,明白却不谏言的问题。这些现象都与学院争创“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背道而驰,干部作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十一)经费不足、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制约着学院的发展

2002年学院划转时固定资产3074万元,年总收入158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576万元,办学收入1004万元;2008年固定资产2.2371亿元,总收入666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281万元,办学收入4387万元。虽然总收入较划转时增加幅度较大,但办学经费主要还是来自财政拨款和办学收入两项,且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项目的增多,支出大幅增加,人头经费占到总收入的45.8%,经费不足、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制约着学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