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就业援助制度兴起与发展

中国就业援助制度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关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问题,各国政府也逐渐采取了相应对策,使紧迫的社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都为我国建立就业援助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使更多的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技能、有劳动能力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组、改制过程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就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及其救助已经成为十分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就业援助制度是国家建立的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援助制度,是适用于其中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而失去就业资源禀赋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弱者对象大体包括: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而有就业愿望的群体,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因灾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也要纳入就业援助的范围;国外的就业援助制度相对我国来说发展得较早,也比较成熟,例如英国的就业援助协会以社会组织的形式,运用社会力量协助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就业;日本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而关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问题,各国政府也逐渐采取了相应对策,使紧迫的社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都为我国建立就业援助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国要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援助制度,就是要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使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就业援助制度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1年的全球就业论坛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是关系亿万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当前需要化解的就业难题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及其救助成为十分引人关注的个社会问题,就业援助制度是国家建立的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援助制度,通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作平台,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援助。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援助制度

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群体,是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帮助的对象,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也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许多就业困难人员就无法养活自己,这不仅增加企业和财政的负担,还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他们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难中之难,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群体的解决方案

加强职业指导,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和职业介绍。当前,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关键是帮助城镇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观念也就是思想,它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结构优化升级、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的优化、产品的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都必须要求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下岗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内在的必然性,是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结果。对于这一点,许多城镇失业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讲清个人利益与国家产业调整大局的关系,并要耐心向他们讲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个人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自己就业的方向和道路,并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信心,转变就业观念。有了这一点,压力就会变成动力,挑战就会变成机遇。因此,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就等于拓宽了就业渠道,变失业的压力为再就业的机遇,有了这种转变,就业的门路也宽了。

(二)对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工作首位,2016年有770多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代表了770多万个家庭,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影响会很大,明年又会增加新的应届毕业生,压力会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1.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要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各省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就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与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武汉大学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困难群体的解决方案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此,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尽快就业。

着眼于从农村缩小城市外来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从流动源头缩小城市外来劳动力的供给总量,而不是把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赶出城门甚至逼上返乡之路,最重要的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当前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扩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供电网络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整治等,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国内需求不足而农村市场启动不理想,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直接扩大农村就业,也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第二,保持乡镇企业的较高增长速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所不同的是,虽然乡镇企业增长过程消化的劳动力在速度上不会很快,但它是种比较稳定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方式。第三,加快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特别是荒山、荒坡、荒水、荒漠等非耕地资源开发。农民本身具有这种开发的积极性,也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但受到了诸方面条件的制约,如科技、资金、市场等等,国家要给予扶持,适当增加投入。

(四)对残疾人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已日益突出,这些极易出现与整个社会发展不和谐现象,甚至影响到社会能否真正和谐发展。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保障这些残疾人的生存权益,已成为我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很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长短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把这个理论应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就要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哪。不言而喻:社会中的城镇失业人员尤其是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与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状态。正是因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困难,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应着重有意加长这块最短的木板,应该给残疾人群体多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给与关心帮助,使“短者”后来居上使“木桶”的容量增大,其根本措施就要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五)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就业困难群体的解决方案

发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大地震,使灾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万家企业在地震中受损。相关产业受到的沉重打击不仅使灾区本来就比较薄弱的经济基础遭受重创,更严重地影响到这些产业的职工,大量受灾群众面临失业的威胁。加强灾后的就业援助对灾区恢复和重建具有不可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