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双学位项目的发展成效

中外双学位项目的发展成效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3年国家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截止到2016年,历经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双学位项目取得了以下发展成效。鉴于此,本文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本科双学位项目为个案,通过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其培养成效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期能对此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

自2003年国家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截止到2016年,历经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双学位项目取得了以下发展成效。

一、中外高校双学位项目的发展成效

(一)深化了我国学位制度国际化发展的程度

在双学位项目合作过程中,学术个体需要进行跨国流动,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诸如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需要进行文化融合,表征学者学术成果的主要形式——学位论文需要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作为社会对学者学术水平评价和认可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授予学位授予权、制定学位授予标准、规范学位授予程序和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等需要在双方的共同合作中完成。 尽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和经济核算能力,但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来实现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理念、方法、设备等要素的交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授予不同体制中的两个独立的学位证书既在实践操作中具有可行性,又能加深使合作程度深。

(二)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引进国外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作用较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矛盾。

第一,我国“突进式”的大众化进程和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数量需要一个多元开放的体制[182],而中外双学位项目可有效地满足部分人群入学和在职提高的需求。 有学者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受众主要是国内中高收入的家庭,“在客观分析高收入阶层支付能力和选择需求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与留学服务相互补充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第二,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内部分层导致不同层次的大学存在“质量差距”。 一方面,重点大学资源的有限性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民众在就业压力、收益诱惑和自我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对高质量教育的消费性选择日益剧增,为国外教育资源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中外双学位项目课程的特色就是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据统计,在上海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中,约有60%的机构对国外教材的使用率高达50%之上。

(三)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优质教育资源

“从结构上看,我国教育供给矛盾还体现在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教育供给短缺”[182]。《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 在已开展的中外双学位项目中也确实引入了一批国家或地区急需的专业学科,如河南工业大学与英国雷丁大学在食品工程专业开展的合作,由于英方高校拥有在本国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学位合作项目的设置,积极推动了河南工业大学的专业建设。

二、中外高校双学位项目培养成效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满意度测评作为一种正式的“需求评价”,是高等教育机构综合性评价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改进学校教学与管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形成特质性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主要有自发性和迎评性两种,但在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中关于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尚比较少。 鉴于此,本文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本科双学位项目为个案,通过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其培养成效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期能对此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案例项目的背景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本科双学位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联合开展,双方院校及专业均为所在国家同类大学中的佼佼者。 双方合作领域为机械工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核工程与放射科学等14个专业。 在培养形式上,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后,相关课程的平均成绩达到密西根大学基本要求并获得录取后可赴美方大学学习另一专业。 在美国完成培养计划后,学生需回到国内大学完成毕业设计和学士学位论文。 达到双方学位要求的学生,将获得中美两所大学两个不同专业的学士学位。截止到2012年9月,共有来自2006级、2007级、2008级和2009级超过360名学生参加本双学位项目,目前约有超过七成的毕业生已被国外著名大学录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二)问卷发放、回收及人口统计学变量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2008级和2009级参加双学位项目的159名学生,其中纸质问卷采取分批集中调查的方式,网络问卷主要通过邮件问询的方式。 纸质问卷发放100份,网络问卷发放59份,共计159份问卷。问卷发放时间为2012年6月到9月,回收有效问卷6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42.1%。在本次调查中,2008级参加调查的学生有43人(64.2%),2009级有24人(35.8%)。其中男生有53人,占79.1%;女生14人,占20.9%。专业分布情况如表64所示。在本项目中,学生在国内大学所学专业主要是电气与计算机工程(71.6%)和机械工程(28.4%);与此不同,他们在国外大学的专业分布更为广泛,共计有13种,其中分布最广泛的专业为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借助IBMSPSS20.0,采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和因子分析,对问卷各维度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各个分量表的α信度系数均大于0.6,总体α系数为0.872,这意味着本调查问卷各项目间的相关性很高,内部一致性极好;在效度检验上,通过对数据进行KMO值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犘值均小于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特征值大于1以及结合碎石图作为标准分别对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结果显示在所有维度上均可以提取1到3个公因子,且每项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超过40%,同时每个公因子的负荷值均大于0.4。因此,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表6-4 调查对象在两所大学的专业分布统计表

(四)结果分析

1.学生选择该双学位项目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多样化的宣传途径及公开活动起到了提高项目认知度的作用;而学生特征与选择动机则反映出外方院校的学术声誉是学生感知项目的重点。

(1)学生获知项目的渠道多元化:学校的招生宣传是学生获知该项目的主要途径,52.2%的调查对象通过这种渠道得知本项目(见图6-3)。“教师、家人或朋友的口碑相传”是学生获知该项目的另一重要渠道,这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有关该项目的舆论评价良好。 除此之外,学院网站、博客、微博以及在特定的学术刊物进行深入报道同样也是项目推广的途径。

图6-3 学生获知本双学位项目的渠道统计

(2)看重自身学习效益和外方院校的学术氛围是学生主要的选择动机:经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学生为独生子女,且在参加项目之前没有出国经历。“出国留学经历”(83.6%)成为多数同学选择该项目的主要动机。而“受国外大学师资及声誉等吸引”(41.8%)、“个人兴趣爱好”(41.8%)以及增强社会适应力(38.8%)也是学生青睐本项目的主要原因(见图6-4)。这说明两段式的跨文化培养经历被学生视为满足自身学术求知欲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图6-4 学生选择本双学位项目的原因统计

2.学生对项目培养过程的满意度

通过衡量学生对于该项目提供的跨文化学习经历、学习结果和培养成效的满意度、稳定性消费习惯以及向其他亲朋好友推荐本项目的意向可知,学生对该项目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良好。

(1)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经历的满意度评价:跨国双学位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海外留学经历,以培养其优异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如图6-5所示,整体看来,学生对该双学位项目提供的国外学习经历满意度很高,对培养过程各个维度的平均满意度都在“满意”(得分为4.0)水平之上。尤其对于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满意程度较其他维度更高。

(2)学生对项目培养结果的综合评价:宽广的人文基础、扎实的科学训练、深入的专业知识、优异的工程能力是该双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将上述目标分解为包括团队合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意志力和就业等在内的8个维度,让学生对参加双学位项目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见图6-6)。

从整体来看,学生对于参加项目后自己在知识、素养和就业等方面的收获予以积极的肯定。 除了对项目增强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和有助就业上的平均满意度小于4.0(影响很大)外,对其他所有维度上的影响程度评价都在“很大”之上。这主要体现在:

图6-5 学生对国外大学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评价

注:从1到5满意度依次递增,其中1为“很不满意”,5为“很满意”。

图6-6 学生对学习收获的平均满意度评价

注:从1到5影响度依次递增,其中1为“没有影响”,5为“影响很大”。

学生对项目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的积极影响认可程度最高。 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中美双方不同的文化体制和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认识和发现真正的自己”的机会。 “能够利用四年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完成两所大学规定的两个专业的课程,这对增强自信心和磨炼意志力有很大的作用”。

参加项目的国外学习经历增加了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的竞争优势。 密西根大学在美国本土和国际上享有的学术声誉,使学生在申请到其他大学深造时,比只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的同学更有优势。

参加项目的国外学习经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调查发现,因中方大学从美方大学引进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估方法等资源的缘故,学生到国外开始另一专业的学习时,合作院校的课程教学、考试考核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是学生首选的应对策略。 此外,“中国同学/朋友商量解决”和“向外方大学的教师或校方求助”也是主要的解决策略。

(3)学生对项目培养成效的评价及忠诚度选择:如图6-7所示,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该双学位项目的总体培养成效表示满意或很满意,这意味着学生对该双学位项目的培养成效认可程度较高。

图6-7 学生对该双学位项目培养成效的总体评价

在忠诚度选择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本双学位项目”来获得本科学位。 但另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则选择“直接申请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学习”。 除此之外,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会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该项目,意味着他们对项目的经历体验是满意的。

3.学生对项目收费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与国内大学的普通学位项目相比,4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该项目中国内阶段的学费“过高”,但52.0%的学生则认为“适中”,即所支付学费与获得教育学习经历“物有所值”。相对于美国的其他公立大学,有90.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外大学阶段的学费“过高”。由此可见,虽然这种“2+2”培养模式在总体上所需支付的费用比学生直接出国留学获得学位更加合算,但费用负担仍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来看,家庭收入是支付学生学费的主要来源。

4.学生对项目的双学位证书以及就业去向的评价

(1)对两个学位证书的比较评价: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关于该双学位项目授予的两个学位证书评价不一。首先,分别有66.2%和55.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在社会认可及声誉和就业方面,两所大学授予的学位证书同样重要。 其次,在对出国留学的作用评价上,接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国外大学授予的学位比国内大学重要。最后,在认为两个学位证书不一样重要的群体中,认为国外大学的学位比国内大学的学位更重要的群体所占比例大。

(2)关于毕业去向和就业竞争优势:参加本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去向上呈现集中化的态势:94.0%的被调查对象打算毕业后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不足1.5%的被调查对象打算去“国内大学深造学习”。虽然只有3.0%的学生打算到“国外大学的公司或机构就业”,但8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假若自己不去继续攻读学位而去求职的话,他们会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这些优势依次体现在他们的语言交流技能、出国经历、双专业背景、跨文化理解及国际意识和人际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

5.学生对项目学习经历满意度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认为该双学位项目是一个“国际化的”“探索的”“充满活力的”和“高水平的”桥梁平台。 因为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专业、体验异域文化、发现并提高自我的平台。 多数访谈对象提及双学位项目为他们开启了追求学术梦想和思考未来人生规划的大门,尤其是国外阶段的学习经历,对于开阔视野、体验生活、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从学生的体验感受来看,在这种跨国双学位培养模式中学习是“辛苦的”“紧张的”“很累但却值得的”。 学业压力大、学习时间紧迫、学制安排弹性不足,以及两个专业在课程对接上存在部分交叠,是学生针对项目提供的学习经历反映的主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