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特征分析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跨国双学位项目与跨国高等教育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跨国双学位项目具有的特征。

已有学者尝试从不同视角,对跨国高等教育或跨境教育的发展特征做出阐释。例如,赵丽认为,跨国办学具有跨越性、多样性、流动性和网络化的特征[135];顾建新指出,跨国教育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具有市场化、多样化、边界模糊与模式创新四个特征[48];张进清指出,跨境高等教育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贸易性[136]。 由于跨国双学位项目与跨国高等教育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跨国双学位项目具有的特征。

一、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多样性

多样性不仅是指跨国双学位项目的数量多,更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类型等方面的多样性。 具体而言:

第一,参与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合作主体多元化。 既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专注于教学的本科学院;同时还有开展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的专业组织,以及为学生提供跨国实习与培训的企业。

第二,不同主体开展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动机多样化。 既有大学想通过此种合作转移教育资源供给、传播校园文化、招收国际学生;也有高校想借助这种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国际声誉、增加学校财政收入。

第三,跨国双学位项目的运行模式多样。 这主要表现在:不同项目的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不同;在管理模式上,有联合、轮流、单独或混合等多种方式;在发展策略上,则有引进、移植、对话和互补等不同举措。

第四,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类型多样化。 不同的发展情景(如国家政策制度、学位体系)、各异的合作动机、不齐的实力差距,使得各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各不相同。 不同合作主体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双方话语权博弈各有主张,并导致不同类型的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形式上出现各种变体。

二、跨国双学位项目的从属性

从属性主要是指跨国双学位项目在行政管理上的特点。 作为一种非独立设置的组织形式,它既不具备独立的事业法人资格,也没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这意味着,跨国双学位项目是在一定限制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人为等资源)进行的。

《跨大西洋计划背景下的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调查》发现,来自学校和院系层面的行政与学术支持,是影响和制约欧美地区高校开展跨国学位项目的主要因素。 对兴起于学术合作的跨国双学位项目而言,离开院系层面的制度与资源支持,项目的运行发展步履维艰。 对由学校行政力量推动的双学位项目而言,来自教师群体的学术力量支持,是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力量。

三、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灵活性

得益于“项目”的组织属性——特定性与时限性,跨国双学位项目在运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灵活性。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其特定性是指“一个项目所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在关键特性上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和服务”;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137]。 对跨国双学位项目而言,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以及明确的起止时间。 本文认为,特定性是构成跨国双学位项目多样性的基础;时限性则赋予跨国双学位项目现实操作的灵活性。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定位,往往紧贴社会要求,培养目标多为当前经济社会紧缺的各类复合型人才。例如,意大利墨西拿大学(University of Messina)和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Universidad de Córdoba)联合开展的“跨大西洋影视与语言双学位项目”(Transatlantic Dual Degree in Cinema and Language),其培养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即,熟练操作国际语言,具备良好的分析与沟通能力、完善知识复合结构和跨文化交流经历,以此拓宽学生的职业路径选择和就业竞争优势。

第二,常无固定建制,双方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合作基础,决定项目终止或延长。 正如专门致力于推进欧洲工程领域双硕士学位项目发展的“顶尖欧洲工业工程师”协会(Top Industrial Managers of Europe)所言,虽然“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和“博洛尼亚进程”的确推动了“欧洲维度”的学位合作,但学分统一兑换和学位体系的标准化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不能保证用人市场的满意度。 只有灵活转变的培养模式、弹性包容的制度框架,以及充分的文化体验和市场实习,才能实现高质量工程师的培养。因此,在实践中,该协会鼓励53所成员院校探索适合自身实情的项目模式,加强与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合作联系,紧随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

第三,课程组织及教学模式灵活新颖。 不同的合作院校基于各自学科实力和专业特色,对项目的课程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其中网络、校企关系、校友联系等成为越来越多双学位项目增加特色和保障质量的新生力量。 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开展的“国际金融学双硕士学位项目”(Global Master of Finance Dualdegree Programme)便是一个案例。首先,项目不仅局限于两校已有的师资力量,而是走出校门聘请全球最顶尖的金融行业专家前来授课并担任导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获知当前行业发展的最新理念、规则与范式,更能有的放矢地选修课程,增加成功就业资本。 其次,利用两校已储备的校友资源,为项目学生提供兼职实习的机会。 同时,借助网络等通信技术,实时异地授课或开展视频会议,确保教学质量。

四、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跨国双学位项目外在价值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在:

首先,市场力量是促进跨国双学位项目兴起的主要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复合型及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 作为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组织,大学需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 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通过开展多边或双边学位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意识,是满足国际劳动力市场人才要求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上,已有大规模的跨国调查结果显示:经济、管理、金融、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和市场职业导向明显的学科,是当前跨国双学位项目开展最为集中的领域。 因为在这些学科领域进行合作,通常具有投资少但见效快的短期市场收益。 在项目的定位上,欧美国家开展跨国双学位项目合作,强调以学生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主要瞄准的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2009年,《跨大西洋计划背景下的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调查》显示,有47%的美国院校认为通过开展跨国学位项目来增加经济收入非常重要。2011年,《全球化背景下联合学位与双学位项目国际调查报告》则指出,对英国高校来讲,开展跨国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的动机重要性排名依次为:提升国际声誉、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国际化程度。 可见,经济盈利是教育输出国院校的重要合作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