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困境有什么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困境有什么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便产生了影响跨国双学位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境之一:缩短了的学制与复合型知识的融合。在学位论文的处理上,很多项目只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双方同时给予认可,其实质也是一种重复认证。而实际上,在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培养过程中,重复认可学分与毕业论文、共享研究成果或项目,已经成为推进双方合作的一种捷径,但在这背后,涉及的是交叉重叠的那部分知识内容,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位证书本来的质量。

因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而产生的跨国双学位项目,是一种现实先于理论的存在。 虽然现实中社会系统对它有着强烈的外部需求,但其内部发展逻辑如果不能理顺,则将制约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剖析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内部系统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学制的缩短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合性,学分的减少与学位证书的质量,分段式的跨国培养与学位证书的合法性,是制约这一跨国教育合作形式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学制的缩短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合性

跨国双学位项目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内开展,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之间进行,后者比前者在知识体系的融合上难度更大。 根据前文所述,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语言和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即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所谓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成为多学科综合知识。 只有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不善于融会贯通,则其知识结构是松散的、拼盘式的;实质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应既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又有交融在一起的多学科结合,是“八宝粥”式的结构[46]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数跨国双学位项目通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联合,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在培养模式上,跨国双学位项目通常采取“国内与国外两段(或至少两段)式”培养阶段;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精神素养”为培养内容;以“通识课程为基础的大类培养、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培养、以文化与思维课程为基础的多元培养”的课程组合方式。 在进行课程组合时,合作院校根据开展项目的人才目标,通过对重叠课程进行优化选择、保留专业核心课程、互认一定学分限度以内的课程等方式,来实现在尽量不延长学生原有学制的前提下的知识结构复合。 虽然也有一些项目开设能够真正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全新课程,但多数项目采取的只是在两校原有课程体系内的优化组合。

由此便产生了影响跨国双学位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境之一:缩短了的学制与复合型知识的融合。 本科阶段的跨国双学位项目一般学制为四年,硕士阶段的多为三年,博士阶段的多为四到五年,从时间上来看,这与只获得一个学位证书的普通教育项目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学习内容上却多了一个专业的知识含量。 尽管合作院校会在课程的数量和种类上进行删减或替换,但保留下来的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课程能否在内容上实现共通融合,且学生需在缩短了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获得学位证书所必需的所有课程,容易导致社会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

二、学分的减少与学位证书的质量

学位的一般本质是既以高等教育为基准和水准,又不完全局限于其课程教育的某一范围和某一层次的较为纯粹的知识性标志。 学位是形式,知识是内容;学位是符号,知识是实质[47]。 学分与学时作为衡量课程知识数量与质量的参照标准,也是影响学位证书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为学制缩短的缘故,参加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在获得两个学位时所需的学分总数大幅减少。 减少了的学分一方面是由于两校删减了部分课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双方实行对某些课程的重复认证。 即,学生学习到的课程其实并没有达到获得两个学位证书所需要的总学分数。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授予学位的标准或指标体系大体包括这方面内容:学位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或项目)、学位论文。 其中学位课程多以学分计算,阶段性研究成果或项目以发表的论文或文字报告为标志,而学位论文则是求学者在毕业之时撰写的能够体现本人学术能力的文章。 在跨国双学位项目中,因合作院校通过整合两校各自的课程资源,分别负责整个培养计划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故学生获得只是该校开设的那部分课程的学分,再通过将学生在对方院校学习课程获得学分部分纳入到本校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满足授予本校学位的所有学分要求。 对于阶段性研究成果或项目,合作双方多采取共享的做法。 在学位论文的处理上,很多项目只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双方同时给予认可,其实质也是一种重复认证。 由此,当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业要求时,两所院校授予的是基于完成完整学制和全部教学内容后的学位证书。 而实际上,在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培养过程中,重复认可学分与毕业论文、共享研究成果或项目,已经成为推进双方合作的一种捷径,但在这背后,涉及的是交叉重叠的那部分知识内容,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位证书本来的质量。

三、分段式的跨国培养与学位证书的合法性

跨国双学位项目兼容至少两个国家的两个学历教育、颁发两个学位的办学体制,因而其质量标准必须同时满足至少两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这也决定了多数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形式上多采取分段式的联合培养。 一方面,分段式的跨国联合培养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直接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却也对现行制度安排造成了挑战。 顾建新指出,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是构建跨国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48],也是与跨国学位授予密切相关的环节。 但现有的多数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学位授予标准以国内高教系统为导向,主要针对为本国学生在国内举办的项目和机构,对外国机构来本国办学或本国机构到国外办学的质量保障与认证、学位授予缺乏知识和经验。 另外,由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在质量保障和学位体制方面的控制和协调有限,直接影响跨国教育资格的效力和认可。 因此,跨国教育,尤其是涉及学位的合作项目或机构,对现行的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机制与跨国授予的学位证书的合法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总而言之,本书认为: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回应社会系统需求的直接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它更多的是兼顾了外部的需求,而忽略了自身质量发展的逻辑。 学制的缩短、学分与学位论文的重复认可、分段式的跨国联合培养,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满足时代、社会、高校与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但也因为这些“取巧式”的行为,对现行质量、制度与标准带来冲击和挑战。 目前,社会与用人单位对跨国双学位项目产生怀疑的根源在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培养过程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否与所授予的学位质量相匹配? 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果它不能证明自己通过分段式的联合培养所提供的人才或产生的成果,比其他形式的合作更具竞争力,那么很有可能只会慢慢走向衰落。

四、跨国双学位项目隐含的价值冲突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化语境下快速发展的教育现象。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不同的国家和大学开展跨国教育活动的动机各异,策略不同。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产生既有必要性,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发现跨国教育合作利益主体的发展理念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 跨国教育的发展理念就是实施主体对发展跨国教育的价值认识和理想追求,反映了实施主体对推动和实施跨国教育的意志与立场,以及对跨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追求和方向性选择。 伯顿·克拉克从组织的视角,以知识为研究端点,按照知识分化的逻辑和管理的维度,提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同事存在着四大基本价值观念: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49]

●正义,即社会公正和公平,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对各个主体——学生、教职员工、学院和系科都要公正平等,一视同仁。 对学生而言,公正意味着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正,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进入大学后能够享受平等的待遇,以一致的评价指标和学业标准,平等的对待来自不同地区、民族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毕业后能先用平等的待遇。 对教师来说,公正主要体现在追求公平的待遇。 对院系来说,公正主要指呼吁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50]

●能力的价值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来聘任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则指以学生的天资和学习能力来衡量其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格[50]

●自由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两个方面,其中学术自由指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三大学术思想,学术自治主要指学校和院系拥有自主教学、科研及相关的管理、评价的权利[51]

●忠诚的价值观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具备以下三类效用:一是社会经济方面,通过教育教学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经济建设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政治方面,培养良好公民以及为政治目标服务;三是文化方面,高等教育既要肩负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革新与弘扬,又要承担国际文化的交流与抵御殖民文化入侵的责任[51]

高等教育的四组价值观常常相互交织,并且相互之间会有冲突。 例如,忠诚原则经常与其他三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它要求所有价值观都以它为先,并且以服从最高利益的名义把正义、自由和能力诸原则置于从属地位。 而主张平等的正义价值与强调优秀的能力价值之间,则存在平庸与个性的矛盾差别。 跨国双学位项目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高等教育四组价值观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制约的过程与体现。

包括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教育,从本源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变化压力的矛盾与妥协。 高等教育一直以自由和能力为追求知识神圣殿堂和科学探索的发源地,然而又不得不被高等教育系统外的社会公正与国家忠诚所束缚和牵绊,承担着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义务。 例如,在正义原则与能力原则的相互关系上,在院校层面,正义的价值观要求开门办学以扩大生源与校友、促进课程国际化和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而在国家层面对开展跨国高等教育的能力关注则要求择优录取,解决教育过剩,吸纳人力资源。 对学生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进入跨国双学位项目、追求高深知识和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但是相对昂贵的项目学费却将许多有能力参加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学生拒之门外。 在自由原则与忠诚原则的相互关系上,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精神品格,学术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大学集高深学问、学者与各类从事科学研究的便利资源为一体,在探寻普遍真理的道路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或合作伙伴,并授予代表自身学术水准的学位证书,但是这却与忠诚的原则相冲突,在很多国家学位具有国家性,体现得更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角色,再加上跨国联合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对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冲击,来自不同国家联合授予的学位证书通常要遭受合法性的质疑。

跨国双学位项目只有在内外两种张力之下达到平衡,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 理顺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内部应该遵循的规律,了解产生矛盾与问题的症结所在,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才能用时间来证明“存在即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