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办学资源及其管理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大学办学资源及其管理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旨在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解释和解决大学运行所需办学资源的筹集、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产权的清晰界定、合理配置可引致办学资源的积聚、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和保护,因此,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大学办学资源及其管理是适切而有力的。(二)产权理论的价值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产权问题是全部经济学的最基础的问题。

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大学办学资源及其管理是适切而有力的。本节旨在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解释和解决大学运行所需办学资源的筹集、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在研究内容上,聚焦“初始资源”汇集、持续汇集和有效利用的动力以及“后生资源”如知识资源、声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研究方法上,深入大学内部,将所有资源提供方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在研究对象上,关涉更广泛的资源/产权主体的产权运动全过程。

办学资源是大学运行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产权的清晰界定、合理配置可引致办学资源的积聚、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和保护,因此,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大学办学资源及其管理是适切而有力的。本节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做出拓展性的研究设计。

一、回顾与前瞻

(一)高等教育资源/高校办学资源的研究

进入新千年,世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全面开启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宏伟进程。然而,与这一进程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和质量危机正严重困扰着人们,迫使人们去努力寻求良策。本书认为,缓解这两大危机,几乎完全取决于(指“财政危机”)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质量危机”)办学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其利用的方向、方式。事实上,人们已经和正在沿着这一解决路径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办学资源是一所大学的生存来源”[1],它“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2],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又是这两大资源特别是物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学者们围绕办学经费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办学经费筹措和分配的渠道、原则、方式、方法。除积极筹措经费发展高等教育外,人们还认识到,“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适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现代大学的成功之本”[3]。基于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学者们同样开展了大量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已有学者将高校人力资源视为人力资本来展开研究,并强调“人力资本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教育事业发展与学校发展上的作用和地位”[4],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产权制度安排中忽视了人力资本产权”[5],致使校长及教师等的人力资本价值在现实中还未得到相应的体现,因此,“吸收校长和教师的人力资本进入学校产权结构方面仍然存在进一步探索的制度创新的空间”[6]。总之,以往关于高校办学经费、人力资源/资本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预留了进一步可拓展的空间,因为以往研究大多站在政府和高校立场考虑“如何取得”办学资源,而较少从来源方的角度考察“为何提供”办学资源,即对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提供动力的关注尚显不足,再者,也较少将这两种资源的多元来源主体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从而对其整体化、全方位管理的关注也不够。

另外,对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源——知识资源和声誉资源,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可为本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料,但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知识资源和声誉资源的保护、开发等方面,而在其产权归属、管理主体、管理机制、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从而也为本研究的开展预留了空间。

本研究力求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声誉资源等各种办学资源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运用产权理论对资源的提供动力及利用效率进行聚焦式、纵深式、全方位研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产权理论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问,对本研究是一个很适切、很有力的分析工具。早有学者敏锐指出:“提高效率是高校制度创新的方向”,而目前“教育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在于“教育产权与职责的模糊”,“必须理顺教育产权关系,实现教育产权制度变革”,“构建一套充满内在动力的制度体系”[7]。本研究将循着这一思想,着眼内在动力,深入大学内部,运用产权理论着力探讨高校办学资源筹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效率问题。(二)产权理论的价值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产权问题是全部经济学的最基础的问题。[8]产权理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实践中,无论是对经济学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世界范围,包括产权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理论方面,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还对其他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起了重大的影响,使这些学科出现了从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到主要论点都具有根本变革意义的全新理论”,在实践方面则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和改革。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尽管在实践上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变革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作用是很小的”,但通过“为市场自由主义提供更加彻底的理论根据”、“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作了重大补充”、“强调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不仅如此,它还“为新经济史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分析手段”、“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和经济法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在与经济学关系比较密切的以上学科起到重要的理论影响。[9]

在中国,1978年以来开始了一场以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建立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场全面的产权关系的大调整之中”[10]。在这场改革中,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和产权理论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并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特别是其中“有关突出明晰产权的重要性,强调发挥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减少制度成本,改进委托代理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一些意见”,在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11]

由于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资源稀缺、交易活动、效率价值、市场机制[12],“近年来不少学者纷纷以产权理论为工具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的制度问题”[13]。针对“国家包办教育的一统天下”局面,开始有学者提出“教育产权”范畴[14],并主张“教育产权多元化变革……促使多种办学体系形成”[15],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16]。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分散化的高校产权制度”[17]。针对传统体制下公立高校产权主体单一、非排他性、不可交易性、价值评估的困难性、忽视高校人力资本产权以及个人产权空间狭窄等情况,人们对高等教育产权清晰的路径、国有教育产权的运作、部分公立高校实行股份制、产权要素高效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民办学校产权的研究则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民办学校财产归属权、民办学校办学收益、民办学校产权与法律保护、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机制、民办高校的产权运作等等。

上述产权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产权、学校产权的认识,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的发展,也为本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鉴于以往产权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时,重在关注投资方的产权,较少关注与大学利益相关的捐款者、教师、管理者、学生、银行和其他短期投资者合作企业及其他知识需求者的产权;重在关注产权界定,较少关注包含产权界定在内的产权运动全过程,本研究力求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予以推进、扩展,以弥补这两点缺陷。

二、主旨及内容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微观运行主体,而办学资源是大学运行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产权”即对资源/资产的责权利关系,其清晰界定、合理配置可引致办学资源的积聚、生发及其有效利用和保护。本研究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解决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运行所需办学资源的筹集、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

(1)办学资源与产权的对应关系。首先厘清大学办学资源的类型及其来源,而后建立资源—财产、资源关系—财产权利/权力、资源来源—产权主体、资源管理(筹集、开发、利用、保护等)—产权安排(界定、配置、激励、约束等)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2)资源管理/产权安排的过程与方法。就办学资源的筹集、开发、利用、保护采取产权视角的审视,将资源管理转换成产权安排,进而开展对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激励、产权约束四个关联过程中各种资源管理即产权安排方法的研究。

(3)资源管理/产权安排的主体与机制。研究“谁来”、“采取何种机制”对资源进行管理/安排,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一方主导与多方协商”、层级制与网络化、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信息沟通机制、监督制衡机制、文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4)资源管理/产权安排的重要问题与典型案例。理论最终要指导实践,“解释”最终要服务“解决”。本部分研究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人力资本产权、独立学院运行、教育质量保障、知识产权运作、大学声誉管理等,并开展几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如关于厦门大学(“捐资”)、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股份制独立学院”)、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校”)和美国凤凰城大学(“新型营利性大学”)的“特色问题”研究。

(5)延伸及展望:大学产权经济学基本框架。从三个分析层次,即分析层次Ⅰ——大学内部、分析层次Ⅱ——大学法人、分析层次Ⅲ——国家大学系统,对大学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进行初步建构。

三、立场和见解

(1)关于产权方法。站在资源提供者/拥有者的立场,大学立场上的办学资源就是他们各自的“财产”,凭借它们可以获取应得的收益。如果将办学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楚,使其各有其主,并承诺实现收益,就会引致人们的初次投入和持续投入。不仅如此,由于财产的稀缺性及其收益获得的不确定性,会引发人们对自己财产的倍加珍惜和格外关注,从而导致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由此可察“产权”方法之于办学资源分析的意义。

(2)关于逻辑起点。一般地看,大学教师、管理者、学生、投资者、捐资者、其他知识和文化需求者是“信念人”(秉守和追求着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前提和基础却是“利益人”,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恩格斯),“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一般来说,大学是社会组织(集结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完成教育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样社会任务),但前提和基础是经济组织,因为,大学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人们供给资源,而它恰又具备生产性,能发挥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保存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以及文化熏陶、文化创新、文化承接、文化传扬、文化交流即“教育教学、研究开发、社会服务”的功能,将人们的“所供”转换成“所需”,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吸引人们提供资源。

(3)关于资源筹集。人们之所以投入大学“财产”,是因为期待有所“收益”。政府作为公众代表投入经费、物品,学生投入学费,企事业单位投入横向科研经费,至少是期待获得知识和文化;民间自然人、法人作为短期投资者投入资金、物品,至少是期待获得利息、租金,作为长期投资者则至少是期待利润;捐款者投入资金、物品,虽不图经济回报,却期待精神满足;而教师与管理者投入人力,则期待工资、福利、奖金、退休金以及精神满足。大学如果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收益”愿望,也就容易筹集到办学所需资源。

(4)关于资源利用。“收益”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借助财产所有者的高度关心以及精诚合作,各种财产的合理搭配,财产权利束的合理分解、恰当配置及必要的责任承担,这就需要对产权安排的机制、过程和方法做出科学设计。

(5)关于共有资源。大学在运行中会生成具有共有产权特征的知识资源、声誉资源等,必须明晰产权对其保护,并进行合理的产权安排以促进知识资源的数量增长、质量提升以及声誉资源的价值增加。

(6)关于治理主体。共有资源由谁来负责、众多分散的资源主体由谁来协调,这就涉及大学的治理主体从而引发“大学所有者”的问题。凡是投入大学资源/财产(或财产权利束中的某一/几项权利)且不是即时而是在未来获得收益,也就是与大学还未结束产权交易关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都是大学的所有者(当然,其地位有所差别,这取决于所投财产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以及收益实现期限长短等因素)。“大学所有者”是当然的、主要的大学治理主体,因为他们有义务、有资格同时也有动力去参与大学的治理。

四、特色加创新

(一)主要特色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聚焦高校办学资源这一关键问题的根本(初始资源汇集、持续汇集以及有效利用的动力)以及薄弱环节(后生资源如知识资源、声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深入大学内部,将所有资源提供方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即利益人—经济组织,并采用经济学中最基础、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产权。

第三,在研究对象上,关涉包含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方的更广泛的资源/产权主体(政府及其他长期投资者,银行及其他短期投资者,捐资者,“学术人”,管理者,学生、合作企业及其他知识和文化需求者,特别是其中常被忽视的捐资者、学术人、管理者、学生四类产权主体)的产权运动全过程,不仅考察产权界定,还考察产权配置、产权激励、产权约束。

(二)创新之处

第一,面向实践,为办学资源的管理设计一整套新的解决方案——产权安排。

第二,创新理论,为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大学产权经济学开展铺垫性工作。

五、重点且难点

横亘在研究者面前的有这样几大难关等待突破。

(1)对立中统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虽然有一些可以相通之处,如对产权基本内涵和功能的阐述、对产权作用的重视、明晰产权必要性的强调,等等,但它们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却存在重大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一定的对立”[18]。如何吸收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精髓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创建一个“解释”和“解决”大学运行特别是其中的资源基础、经济活力问题的逻辑严密的统一的分析框架?此难关一。

(2)借鉴时创新。“企业本质上是生产者或生产组织”,“其功能是生产,提供各种形态的产品”[19]。产权经济学以往应用于企业的产权分析。大学具备加工、传授、创造、转移知识的功能从而也具有“生产性”,因而可以借鉴用于企业的产权理论。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是“特殊生产者”。如何在借鉴适用于一般生产者的产权理论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出适用于大学这一特殊生产者的产权理论?此难关二。

(3)抽象后回归。基于知识经济中大学的知识生产性、交易性,本研究将大学抽象为“经济组织”,借用产权工具来分析与大学相关的、为大学提供和创造办学资源的各种“利益人”的动机及行为。然而现实中,大学还一般被附加上“社会组织”角色。如何从高度抽象的“弱经济组织”、“强经济组织”逐步放松假设,到“强经济弱社会组织”,直至“强经济强社会组织”,从而使研究结论贴合具体现实?此难关三。

(4)统合上原创。本研究属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不仅要驻足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领域,还要涉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等领地。如何广泛、深入地消化、汲取、统合各家学说从而最终创建“大学产权经济学”?此难关四。

(原载于《江苏高教》, 2009年第2期)

【注释】

[1]沈红,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6.

[2]阎凤桥,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

[3]张万朋.高等教育经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

[4]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5.

[5]王官诚.我国公立高等教育产权制度的弊端与对策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39.

[6]吴华,徐正福,徐晓东.民办学校产权模式新视角[J].教育研究,2004 (12) :43.

[7]范先佐.教育的低效率与教育产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 :6.

[8]岳福斌.现代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

[9]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93-405.

[10]刘诗白.主体产权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0-11.

[1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93-405.

[12]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5.

[13]张万朋.高等教育经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

[14]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杨丽娟.关于教育产权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0(1):12-16.

[15]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5-286.

[16]徐冬青.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产权关系与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00(5):13-14.

[17]胡赤弟.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构建的相关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63-170.

[18]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0.

[19]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2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