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产业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循环产业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1 循环产业产生的经济学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一是政府失灵。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另一类是外部经济性,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在第二种情况下,将环境产权配置给企业,则产权交易后的效用水平分别是点d和点c。

4.2.1 循环产业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的发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一是政府失灵。就市场而言,它常常不能精确地反映环境的社会价值,而产生外部性问题。如资源的用途,有些能销售(如林木),有些不能销售(如对流域的保护)。不可销售的用途被市场主体忽视,导致资源使用过度,流域环境遭到破坏。就政府而言,受到认识的局限性,会做出导致环境破坏的决策。

自从马歇尔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概念以来,特别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们逐渐使用外部性来解决这些问题。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可用如下的函数表示:

Fj=Fj(X1j,X2j,…,Xnj,Xmk)  j≠k

式中:Xi(i=1,2,…,n,m)是指经济活动,j和k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

这表明,只要某一人j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所控制的某一个经济活动Xmk的影响这就是外部性的。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不经济,即当受影响的一方j因活动Xmk而受到损失,希望行动一方k降低活动Xmk的水平。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另一类是外部经济性,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

对于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如果每一单位的废弃物排放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确定,而且生产者被要求对其外部性付费的话,那么,废弃物排放量的均衡点在排污成本和社会外部性成本相等处。也即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会按它自己的逻辑进行,它的基本功能是使交易双方的福利为最大,而不是使社会的福利为最大。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所有的成本都由生产者(或购买者)承担,所有的收益都由消费者(或销售者)承担,或生产与消费的所有成本与收益都由交易双方共同承担,那么,交易双方的福利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是一致的,因为没有任何非交易的一方受到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任何外在一方Xmk受到活动的影响,就可以说市场未能起到使社会福利为最大的作用。对此,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MSR)等于边际私人收益(MPR)之和加上边际外部收益(MER)。同样,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边际私人成本(MPC)之和加上边际外部成本(MEC)。即:

MSR=MPR+MER

MSC=MPC+MEC

交易双方的福利为最大的条件是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MPR=MPC)。使社会福利为最大的条件是MSR=MSC。如果一活动能造成外部收益(如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没有外部成本,则:

MSR>MPR,MSC=MPC

由于MPR=MPC,故MSR<MSC。这就是说,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该物品的生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该水平下,增加的生产对社会的净收益已成为负值,最后生产的物品只是给社会带来了净成本。

科斯定理对在交易费用较低时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斯蒂格勒将科斯定理简单地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即只要交易费用为零,不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使经济最有效率。假如一家企业排烟污染了附近五户居民晾晒的衣服的,用科斯定理说明如下(5)

第一种情况:将环境的产权配置给居民(用R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E表示)在没有得到居民R的准许下就不得排烟。双方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外部性:居民R出价,允许有h量的外部性(或排污量),但同时必须有T的补偿;企业E可以选择同意或是不同意这个价格。只有在企业E的福利水平至少不低于这个出价,也就是当且仅当满足ΦE(h)-T≥Φ(0)时,企业E才会接受这个价格。

因此,居民R将选择一个出价以满足:

s.t.ΦE(h)-T≥ΦE(0)

由于对于任意的解,均有T=ΦE(h)-ΦE(0),则居民R的最优出价需使h满足:

img38

此时的解h是社会的最优水平。

第二种情况:企业E有权随心所欲排烟从而带来外部性。在没有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企业E将制造h量的外部性,居民R则需要出价T<0(用于支付企业),使得h<h。此时,当且仅当满足ΦE(h)-T≥ΦE(h)时,居民R将接受h。此时,居民R将出价设定h的水平,使之满足Maxh≥0(ΦR(h)+ΦE(h)-ΦE(h))。这样,又得到外部性的社会最优水平h0

可见,环境的产权配置对获得社会的最优解并不是必要的。产权配置改变了支付对象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福利状况,而对整个社会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企业E支付ΦE(h0)-ΦE(0)>0,换取h0>0;在第二种情况下,企业E支付ΦE(h0)-ΦE(h)<0,而使h0<h。也即,只要外部性可交易,那么无论产权如何配置,讨价还价将会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对于不同产权配置情况下的讨价还价,其效用的最后配置可用图4.3表示。

img39

图4.3 在不同产权制度和不同议价过程下,效用的最后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ue和ur分别代表企业和居民的效用,阴影部分代表了企业和居民的效用可能集。集合的边界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外部性水平h0的一种配置。点a、点b分别代表没有任何转移支付、外部性水平为0和h时的效用水平。也即,它们分别代表着环境产权配置给企业或是居民,但没有进行讨价还价的产权交易时的初始效用状态。如上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即将环境产权配置给居民时,产权交易后的效用水平分别为点f和点e。在第二种情况下,将环境产权配置给企业,则产权交易后的效用水平分别是点d和点c。其他的产权交易过程,如有限期与无限期双边讨价还价的情况,效用水平可能会达到线段[f,d]或线段[e,c]之间的某些点,在此不再做讨论。

以上的理论分析的意义在于说明在产权交易的成本较低时,初始产权配置对产权交易的社会福利水平影响不大。

企业治理污染从短期来看是增加了自己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是提高社会福利的行为。例如:一家企业排烟污染了附近五户居民晾晒的衣服,每户因此损失75元。解决此污染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工厂安装排烟装置,使排出的烟不再污染附近居民的衣服;另一个是为每一户居民家中安装一台烘干机。假设安装排烟装置需要250元,安装烘干机每台需要70元。根据科斯定理,若五家居民能坐到一起达成协议,不论享受清新空气的初始权在谁那里,都一定会采用最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安装排烟装置。

下面从两方面来说明。假设居民享受享有清新空气且使晾晒的衣服不受到污染的权力,则居民肯定会要求该企业安装排烟装置、赔偿损失或为每户居民买一个烘干机。毫无疑问,企业为节省起见,肯定会安装排烟装置,而不会去为居民提供烘干机,更不会对污染进行赔偿。相反,假设企业有排烟的权力,则五家居民也会坐在一起给企业安一个排烟装置,因为这比自己买烘干机或者任凭污染划算。但是现实生活中,后面一种情况发生的十分少,所以说由企业来治理污染是最有效率的,可以到达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式。

可见,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没有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或者其他方面的约束,外部性问题就会引起市场机制失灵,由此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尤其在被视为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的利用上,行为主体因竞争压力和利润诱惑,选择比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将自然环境作为废弃物排放场所的经营对策。

为解决市场缺陷,政府必须干预。运用宏观调控与直接管制办法,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循环经济立法中,宏观调控、管制规范应该成为主干。至于政府失灵,则要通过民主监督、公众参与、司法审查、权力机关审查批准等加以解决。其次是间接调控,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征收环境税费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佣金制度等,通过治污、清洁生产等途径使外部不经济性转为内部化。除上述两种主要规范外,还有自我调控规范,即通过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自觉采纳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

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剩余物质最小化。推广剩余物质最小化计划,存在经济、政府等方面的动力。从更广的范围来考虑,对剩余物质最小化的全球性关注为减少排放提供了更为主要的动力。

第一,经济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剩余物质最小化存在着强有力的经济动力。在制造任何一件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液体、固体、气体等剩余物质。这些剩余物质本身表明,由于生产流程的低效或无效,导致有价值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流失。在资源使用上采取剩余物质最小化,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和改进流程的可靠性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多政府环境机构要求企业自身对于剩余物质流采取自监措施,这意味着将会增加分析费用、职员工作时间和厂商培训的成本。

第二,政府动力。实现由传统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在经济动力中,剩余物质最小化的资金短缺或经验短缺可能严重阻碍着厂商确定和实施剩余物质减少计划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从政府机构或政府资助的项目中获得财政帮助和技术支持,例如英国的工商部门(DTl)、欧共体的欧洲基金计划等都提供类似的帮助。除了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外,政府还应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并通过此保障经济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