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时间:2024-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1 产业资本循环的3个阶段和3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是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1)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后,产业资本循环进入了第三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是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是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最能表现资本运动的本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资本循环运动,以它作为典型形态。

5.1.1 产业资本循环的3个阶段和3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资本循环分为3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1)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将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完成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形式的转化,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用公式表示就是:

在这里,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作为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购买阶段,从形式上看,与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购买过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货币购买商品。 但是,从其购买商品的物质内容和特定用途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要素而不是一般的商品。 资本家在这里所购买的生产要素,在质的方面,分割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量的方面必须使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而购买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使购买的劳动力保证充分利用。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不仅能为资本家生产出某种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处于购买阶段的货币,一方面执行货币的职能,充当一般的购买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货币形式的资本,执行着货币资本的职能。 货币资本实现的购买行为,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条件。 通过购买阶段购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一方面是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是处于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物形式,是具有生产剩余价值能力的资本。 正因为如此,由货币转化为商品,这种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购买过程,在这里就同时是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购买阶段。 可见,作为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与一般商品流通的购买过程相比,形式上相同,而本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经过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 当这一转化实现后,产业资本循环就进入第二阶段。

2)生产阶段

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消耗,原料被加工,机器设备被磨损,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于是,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这个阶段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在这里,P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

任何社会制度下的直接生产过程,都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新产品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使之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 这种特殊性的结合方式决定了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从属于资本家,并为资本家提供活劳动以生产剩余价值,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则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作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来发挥作用的。 因而生产要素成了资本价值的又一存在形式,即成了生产资本。 生产阶段不仅生产出一般的商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

经过生产阶段,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后,产业资本循环进入了第三阶段。

3)销售阶段

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产出来的商品运到市场上出售,售卖生产出来的商品换回货币。 这个货币包括资本家原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已经增值了的货币资本。 这样,商品资本又转化成增值了的货币资本。 以G′代表增值了的货币资本,这一阶段的公式是:

W′—G′

从形式上看,W′—G′也是一般商品的流通过程。 但是,这里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它包含着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正因为如此,决定了W′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也决定了W′—G′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过程,而且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所以,这个阶段是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是资本循环中一个十分关键和特殊的阶段。 首先,如果W′卖不掉,资本循环就不能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将会中断,所以,马克思称该阶段为“惊险的跳跃”。 其次,W′是全部出售还是部分出售,将影响所预付和耗费的资本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补偿,以及能否实现剩余价值或实现多少剩余价值。 第三,出售的速度会影响同一资本在再生产中的作用大小,从而影响再生产规模。

通过W′—G′这一阶段,资本又回到了货币形式。 虽然这个货币G′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而大于原先投入的货币G,但它们都是货币形式,资本家可以再用它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是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 因此,G′既是第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第二个循环的起点。

资本依次经过3个阶段,采取3种职能形式,完成3种职能,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就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全部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3种形式,它们并不是3种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循环的不同阶段采取的3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它们都服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目的,又有各自的特殊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5.1.2 产业资本循环是3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3种形式,经历3个阶段,是3种资本循环的统一。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3种职能形式,而不是3个独立的资本。

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不能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这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不仅货币要依次经过3个阶段不断地循环,而且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都要依次经过3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 就是说,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3个阶段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因此,产业资本不只有一种循环形式,而是有3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1)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以货币资本G为出发点,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然后进入生产过程P,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W′,最后出卖商品,取得比预付的货币G更多的货币G′。 它要顺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用公式表示为:

G—W…P…W′—G′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 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货币G′数量大于起点货币G,把资本主义生产是获得剩余价值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最片面,是因为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两个流通过程夹着一个生产过程,生产过程表现为整个循环过程的中间环节,好像流通过程比生产过程的地位更为突出,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剩余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说它最一般,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然后经过流通过程,把商品销售出去,换成货币,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货币资本再回到生产资本。 它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连接两个生产过程的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是:

P…W′—G′·G—W…P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表示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产生的假象即货币本身能够增值。 因为生产资本循环经过了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购买阶段和再生产阶段,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生产占主导作用。 但生产资本循环也有片面性,在生产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只表现为转瞬即逝的暂时形式,而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这只表明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并不表明再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值,所以它造成了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生产而生产,是为了更多更好地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经过售卖过程,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由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 用公式表示如下:

W′—G′·G—W…P…W′

商品资本循环经过售卖阶段、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而循环的开始,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已包含了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循环不仅包括了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循环。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是追加资本,二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因此,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全部商品消费,是商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商品资本循环表明了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重要性,表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发展)。 但是,由于商品资本循环是以总流通过程为起点,这样商品的实现和消费属于首位,生产表现为流通的条件,生产过程服从流通过程。 因此,产品资本循环又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追求剩余价值。

对产业资本循环3种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循环的3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的运动,都有各自的片面性。 所以,必须把3种形式统一起来考虑,才能全面地认识产业资本运动的实质和全过程。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3个循环的统一。

4)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将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3种形式。这3种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空间的并存性:资本家的全部资本,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分配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3种职能形式上。 分配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资本的有机构成、技术水平、购销状况等。 其次,时间的继起性:每一部分的资本都必须要按顺序,连续不断地通过3个阶段,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换资本的职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为起点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资本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了停滞,其他两部分就不能同时并存。

产业资本3种职能形式与3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联系、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 同时,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阻,并存性也就不可能。 因此,继起性与并存性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运动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3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要实现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的辩证统一。

这一循环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3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3种职能形式。 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 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3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案例5.1

温州老板“跑路潮”事件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011年9月26日报道,从2011年4月份开始,温州一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断有浙江企业业主跑路的消息传出。 当时,温州三家老牌企业,江南皮革、波特曼和三旗集团相继破产或者倒闭,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进入9月,“跑路潮”进一步显现,在温州小有名气的百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的失踪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落跑半个月后被警方抓获,事态才渐渐平息,但跑路效应逐步扩散。

从2011年9月12日至22日,温州当地有7家企业的老板被卷入失踪旋涡,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而温州市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负债逃跑的消息,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向了高潮。 浙江信泰集团成立于1993年,员工有3000余人,其拥有的自主品牌“海豚眼镜”,是温州眼镜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太阳眼镜品牌。2008年,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兴起,信泰集团也开始进军光伏产业领域,并设立了新能源事业部,旗下包括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赛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太阳能单晶硅、太阳能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系统、太阳能系统工程等光伏产品。 但由于涉猎业务过多、扩张过快,信泰数亿元的产值根本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求。 到2011年9月20日,债权人纷纷到浙江信泰集团寻找胡福林,但是信泰集团的高管并没有办法联系到胡福林。9月21日早上,胡福林给信泰集团的高管打电话说,自己投资面过大,造成资金紧张,现在“资金链”已经断裂,企业将破产。

浙江信泰集团“资金链”的断裂并没有使这一现象停止。 据华媒网2012年2月1日报道,浙江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吴英,2007年3月16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依法逮捕。 吴英由于盲目扩张而导致“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而她并没有想合理的办法去解决,而是继续以高息和高额回报为诱饵,大量非法集资,用于注册虚假公司、投资房地产、肆意挥霍等,使已经断裂的“资金链”更加紧张了。 自2006年12月,外界疯传本色集团遭遇资金危机,从此浙江本色集团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由此可见,“资金链”严重断裂是企业破产或倒闭的致命原因。 温州这些“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以民为经营主体的经济,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是调节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属于弱势群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的过程中,资金投入规模也需加大。 而民营企业资金积累少,又无配套的流动资金来源,势必加大流动资金缺口,造成资金紧张,严重妨碍和困扰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致使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艰难爬行,相对于大型企业,民营企业更需要重视资金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