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心镇经济和产业发展状态

中心镇经济和产业发展状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中心镇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从总体平均来看,本次调查的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但内部差异显著。
中心镇经济和产业发展状态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7.2.2 中心镇经济和产业发展状态

1)中心镇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

全国中心镇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均值,但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长率都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富镇”少、“穷镇”多。

从总体上看,中心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长率平均达9.96%,比同期全国均值高约2.66个百分点,人均收入也高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这说明中心镇的经济发展速度整体上要高于全国水平;中心镇财政收入的平均值为1 511.079万元,平均GDP总量已达到37 484.5万元,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3 297万、40 205万、16 920万元,第二产业已占绝对优势;总投资和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已分别达到4 445.9万元和5 750万元(表7.1)。

表7.1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若干经济指标特征值

img24

资料来源:袁中金,等.中国中心镇统计分析.全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专题成果,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鉴定,建科鉴字2004(034)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镇的各项经济指标呈现明显的偏态分布,两极分化明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三产产值都表现出“富镇”少、“穷镇”多,位于各经济指标均值以上的中心镇都不足30%,高于均值者少而特别高,低于均值者众而多数远低于均值,极大、极小值之间差距也极为悬殊。如财政收入的极大值为69 672万元,极小值仅为5.57万元;人均收入平均为2 856元,极大值为2.8万元,极小值仅为37元,收入分配的不均较为突出;中心镇总投资平均为4 445.9万元,极大值达到58亿元,而最小的仅0.9万元,中位数仅为1 532万元,说明大多数中心镇投资仍较小。分级统计表明如下结论:

(1) 50%以上的中心镇的财政收入都集中在500万~1 000万元之间,而财政收入小于100万元的和大于10 000万元的则比较少,分别占总数的3.8%和4.3%。

(2)中心镇GDP总量差距悬殊,极大与极小值相差5 000多倍,其中GDP总量在8 000万~128 000万元之间的中心镇占最大比重,约为75.07%。

(3)人均收入在3 000元左右的中心镇占总数的42%,接近一半,而2 000元的和4 000元的也较多,所以可以得出大部分中心镇的人均收入集中在2 000~4 000元之间,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心镇的人均收入仍偏低。

(4)中心镇GDP增长率高于7%的占60%以上,说明大多数中心镇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然而仍有近20%的中心镇GDP增长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不过分省区的统计表明,各省区中心镇GDP增长率均在国家均值以上,表明增长较慢的中心镇在地域分布上是相对分散的,这一点在GDP增长率全国等级分布图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出。

(5)总投资额在5 000万元、2 000万元和1 000万元的中心镇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3%、22%和18%。从总体上来看,各中心镇的总投资额分布离散性大,且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差距极为悬殊。

(6)各中心镇第一产业的产值分布相对集中,超过80%的中心镇第一产业产值落在2 000万~40 000万元之间,其中产值在20 000万元的中心镇数量最多,占总数的近20%。

(7)各中心镇第二产业的产值分布极为离散,极大值是极小值的1 000万倍以上,在第二产业产值低于17 000万元时,产值的分布相对集中,高于该值以后,随着二产产值的增大,产值分布的离散性也在增大。这就说明,与第一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的情形不同,第二产业越发达,其发展的弹性或发展空间就越大,影响其发展的因子也就越多,在第二产业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出现加速发展,这一阈值大约在17 000万元左右,本次统计的1 700多座中心镇有50%以上尚未达到这一阈值。

(8)三产产值表现出了与二产产值类似的离散性,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差距更大,在5 000万倍以上,可能与第三产业不如第二产业受到的重视程度高有关。

(9)中心镇的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相对较低,但分布相对集中,低于2 000万元的占到中心镇总数的48%,在2 000万~4 000万元的占25%,高于7 000万元的仅占19%,极大值是极小值的36万倍,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大,数据的离散性增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处于较低水平,低于500元的占中心镇总数的41%,而89%的中心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低于3 000元。

2)中心镇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从总体平均来看,本次调查的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但内部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小城镇占总数的50.66%,仍有占总数31.33%的小城镇中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且比例超过50%;从经济总量比较,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型的小城镇平均经济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然而该类小城镇仅占26.24%,其次是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和二、一、三型的小城镇,此2类合占小城镇总数的36.18%;仍有占总数31.33%的小城镇中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且比例超过50%,该类城镇经济总量平均规模小,说明第一产业难以带动城镇的发展;本次调查中有6.24%的小城镇表现出三、一、二型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平均占据52.5%,然而该类小城镇弱小的平均经济规模表明:未经过充分的工业化,单靠第三产业亦很难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综观6种模式可以发现,第二产业比例越大,小城镇经济总量就越大。对各产业产值与各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也表明,第二产业对镇财政收入、人均收入、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第一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都起着主要作用;其次是第三产业,其产值与财政收入、GDP总量、人均GDP等指标有明显相关;第一产业则与大部分经济指标无明显关系,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极微,因此,第二产业毫无疑问是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表7.2)。

表7.2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产业结构分类

img25

资料来源:袁中金,等.中国中心镇统计分析.全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专题成果,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鉴定,建科鉴字2004(034)

3)中心镇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1)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

当GDP总量低于2 000万元时,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小城镇GDP总量呈明显负相关;而当GDP总量在2 000万~35 000万元之间时,小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仅与人口总量有明显相关,这说明人口的集聚是该等级小城镇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GDP总量与二产产值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与镇区和全镇人口、三产产值等都有较显著的相关。然而在对小城镇GDP总量进行分级分析以后,决定经济总量扩展的内在规律才被更清晰地揭示出来。在GDP总量低于2 000万元时,GDP总量与反映城镇化率的2个指标:镇区面积、人口城镇化率呈高度的负相关。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未达到一定的阶段时人为地扩大镇区面积、提高人口的城镇化率,可能会对经济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此时的城镇化不能将有关经济要素进行有机地整合。当GDP总量超过2 000万元时,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开始对GDP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小城镇GDP总量在2 000万~35 000万元之间时仅有全镇人口与GDP总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这说明此阶段,城镇经济规模的增大主要依靠的是人口的集聚。这一结论在对人均GDP的分析中得到验证:若按照人均GDP各类频数的聚集情况将小城镇分为一(<0.3万元)、二(0.3万~0.5万元)、三(>0.5万元)3个等级。可以发现,人均GDP在第一级别的小城镇中主要与GDP总量有关,在第二级别的小城镇中人均GDP却未随GDP总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当人均GDP达到0.5万元以上时,才重新出现与GDP总量的显著相关。在GDP总量达到35 000万元以上时,人口的积聚与GDP总量的相互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7.3)。

表7.3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主要经济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img26

续表7.3

img27

资料来源:袁中金,等.中国中心镇统计分析.全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专题成果,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鉴定,建科鉴字2004(034)

(2)投资回报率、投资力度与经济总量

小城镇经济总量较低的阶段,投资的增长对经济规模的扩张无明显效应,而当GDP总量超过35 000万元,经济总量越大,投入回报率越高,这一规律将可能导致小城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拉大。

GDP总量低于35 000万元时,小城镇各项指标与GDP总量整体相关较弱,指标相对独立,尤其是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无明显相关,这说明此类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较差,整体效益较差,投资回报率低。只有在GDP总量增长到35 000万元以上时,投资的增长才与GDP总量相互促进,达到良性循环;同时GDP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二产产值与三产产值、全镇和镇区人口等多项指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经济已逐步走上协调发展;同时经济总量越大,小城镇经济运行机制越完善,经济发展质量较高,未来经济运行中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大(表7.4)。

表7.4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GDP总量影响因素分析

img28

续表7.4

img29

资料来源:袁中金,等.中国中心镇统计分析.全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专题成果,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鉴定,建科鉴字2004(034)

对投资的分析表明,小城镇的投资力度与经济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的地区投资力度大,反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投资的力度上也偏弱。经济发达省市天津、浙江和江苏占据了总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的前几位,而贵州、内蒙古和甘肃这几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占据了各项投资指标的后几位。这种投资分布格局可能对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图7.1)。

(3)三次产业贡献差异

小城镇财政收入、人均收入、GDP总量和增长速率等指标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和城镇规模的增大,第一产业的贡献微弱。

大部分经济指标都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反映城镇规模的人口指标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即在目前的情况下,发展工业能很快地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较大,而一产则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大。另外,财政收入与人口也有很大的关系,相对而言,人口越多的中心镇对应的财政收入相对也越高。GDP增长率仅与二产产值的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总体上看,GDP总量与二产产值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与镇区和全镇人口、三产产值等都有较显著的相关。人均GDP受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也较好,而与第一产业及耕地多少不存在相关关系。总投资额、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首先与中心镇第二产业的产值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与城镇人口规模、三产产值有密切关系,二、三产产值越大,人口越多,投资额也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img30

图7.1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总投资分省区统计图

(4)投资和中心镇财政收入

小城镇的财政收入远远低于总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图7.2可以看出,小城镇的财政收入远远低于总投资和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大,其与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的差值有急剧拉大的趋势,这说明小城镇的建设并非主要依靠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

4)中心镇产业成长阶段划分

(1)依据经济总量的中心镇产业成长阶段划分

根据上节对小城镇产业和经济总量发展的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小城镇经济总量在不同的规模层次上,关联的因素是差异极大的,即驱动经济发展的因子随经济总量的变化而不同,据此,我们按GDP总量将小城镇产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

img31

图7.2 中国部分省区中心镇财政收入与投资关系对比

第一阶段:慢速积累阶段,GDP总量<2 000万元,经济总量除与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镇区面积和人口城镇化率等表现出明显负相关之外,与其他因子缺乏明显关联,尤其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加大难以取得明显的回报。此类小城镇占统计中心镇的3.07%。

第二阶段:量化扩张阶段,GDP总量介于2 000万~35 000万元之间,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集聚,与投资、面积、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因子缺乏明显关联,同样,在该阶段,投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处于此阶段的中心镇占统计中心镇的绝大多数,达到66.93%。

第三阶段:良性发展阶段,GDP总量>35 000万元,经济增长受到人口集聚、城镇化水平、投资增长等多种因子的驱动,同时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人均GDP及三次产业的产值都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这表明在该阶段,小城镇达到了一个良性协调的发展状态。值得欣慰的是,达到这一阶段的小城镇占调查镇总数的30%。

(2)依据经济结构的中心镇产业成长阶段划分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即客观、自然的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封闭向开放发展的规律。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前工业化阶段,一般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产业比例顺序为一、二、三,也有个别小城镇由于拥有发展第三产业的优质资源,因而第三产业先于工业化而发展起来,产业比例顺序表现为三、一、二;②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逐渐成为最大产业,产业比例顺序为二、一、三;③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超过第一产业,产业比例顺序为二、三、一;④三产主导阶段,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比例顺序为三、二、一。这一发展在我国不同区域小城镇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了印证。由于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受上述规律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基本部门结构的变化呈复杂的形态,虽然总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但各区域、各小城镇却处于不同的阶段。

总的来说,调查中心镇三次产业比例顺序为一、二、三的占31.33%,同时有6.24%的小城镇表现出三、一、二型产业结构特征,合起来共占37.57%,即有1/3强的在产业结构上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表现出经济总量平均规模小、经济发展速度慢的特点;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的中心镇占24.42%,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小城镇占26.24%,此阶段基本属于我国中心镇当前发展所达到的最高阶段,中心镇平均经济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达到三产主导阶段的中心镇为数较少,仅占本次统计小城镇的11.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