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政机构改革发展趋势,行政机构改革是什么意思

行政机构改革发展趋势,行政机构改革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行政机构改革1.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88年改革提出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首次提出“转变职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的趋向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1993年机构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行政组织改革。

(六)行政机构改革

1.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行政组织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进行调整和改革。

(2)消除行政组织的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了三大学派:第一个学派是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和古利克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特点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侧重于对组织内部的静态研究,但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和组织的动态变化以及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第二个学派是新古典组织理论,又称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特点是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但是只局限于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只注重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忽视了组织结构、法规的作用等。第三个学派是现代组织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成果,主要包括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以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重视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等方面研究行政组织,并为行政组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有关的行政组织理论还包括有:

1)法约尔跳板原则: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在层级划分严格的组织中,为提高办事效率,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部门遇到只有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先自行商量、自行解决,只有协商不成时才报请上级部门解决。所谓的“跳板”就是指跨越不同系统部门权力的横向信息沟通渠道。

2)帕金森定律:1958年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在其《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指出,官僚机构的运动规律是“生长膨胀——再膨胀——直至衰亡”。这条定律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一名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帕金森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任何一个实际上处于和平时期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都会这样增长:X=2km+L/N(k表示增加部属而自己因此获得晋升的官员数;L表示任官时年龄与退休年龄之差;m表示机关内部答复琐碎问题所需要的时数;N表示官员的管辖单位数;X表示每年需要增加的人员数。)

3)彼得原理:英国管理学家劳伦斯·J·彼得在1969年《彼得原理》提出,“在等级制度中,每一名雇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等级上”。由此推论:“每一个岗位最终往往被一个不适合履行其责任的雇员所占据。”

4)寡头政治铁律:意大利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1876~1936)提出,后来成为政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性分析原理。“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5)科层制原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世纪早期的论著中提出,理想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即“官僚体制”。所谓“官僚体制”是指建立于法理型控制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设科分层的组织管理形式。它是一种理性地设计出来,以协调众多个体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大规模管理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功能的合理等级组织。这一理论对工业化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

6)瓦格纳法则: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在对许多国家公共支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7)帕累托状态: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提出,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生产资料的配置所必须达到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3)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我国行政组织体制存在的弊端:政企不分,政府干预市场,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市场难以发挥基础作用;政府机构庞大、职能交叉、功能不全,官僚主义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机构设置层层对口等。

2.行政机构改革的途径与方式

(1)根据机构改革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机构改革的方式区分为渐进式改革和革命式改革。

(2)从改革的范围上看,可以把机构改革区分为局部改革和全面改革两种形式。

(3)机构改革的途径有三种,即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改革和上下结合同时并举的改革。

3.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从1952年以来,共进行了多次行政机构改革:

1952年改革奠定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模式。

1958年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分权第一次尝试。

1965年进行集中管理改革。

1982年首次提出“机构改革”概念,趋向是“简政放权”。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一文,提出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4年邓小平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1982年改革的成果是推进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

1988年改革提出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首次提出“转变职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的趋向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1988年机构改革还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行政组织改革。1993年把机构改革的目标从以往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层次,提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层次,“宏观管好、微观放开”;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对专业经济管理门改革三种方法:一类是改为经济实体、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如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类是改为行业总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代行行业管理职能,如撤销纺织工业部和轻工业部,组建中国纺织总会和中国轻工总会;一类属于保留和新设的行政管理机构。

1998年机构改革为较大规模的一次改革。1998年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1998年机构改革的原则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组织结构;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权限,明确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加强依法行政。1998年机构改革将41个部委精简为29个部,具体做法是:加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加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

2003年行政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提出政府改革16字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更注重权责能一致,“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国务院29个部委进一步合并为21个,继续向地方政府下放管理职能。改革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管理体制,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等。

2008年3月,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拉开帷幕。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满意政府有六个关键词:转换政府职能、合理配置职权、加强依法行政、优化组织机构、改善宏观调控、应对能源需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