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分析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分析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张艺兵[1]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和平发展的中国,尤其应该把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战略的重心。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正逐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中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张艺兵[1]

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和平发展的中国,尤其应该把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战略的重心。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正逐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中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然而,在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是什么?与此相应到底应该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与核心是什么?是我们需要明晰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努力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寻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和紧迫性

现代全球性竞争已经出现了从注重硬实力竞争到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竞争的转向。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关于文化在人世间的地位,最明智的说法或许就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2]亨廷顿这一关于文化的重要作用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确实也反映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巨大作用的客观事实。

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对此有比较全面论述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中,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概念有过不同的界定。他在1990年发表的《软权力》一文中,他把软实力理解为“同化权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实力往往来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在其2002年的论文《为何不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想要的能力”。而在2004年,他把软实力理解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它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能使别人自愿的跟随你或遵循你所指定的标准或制度来按照你的想法行事。”约瑟夫·奈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更为成熟的思考在其2006年《软实力的再思考》一书中得到论证,他指出,软实力主要有三种资源,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他认为,“软实力”主要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主要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可见,在他看来,软实力一般是指无形的、抽象的、非物质的力量,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让他人自愿效仿的特点,依赖政治、思想、文化和政策的吸引使别人“自愿追随自己”。

因此,所谓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由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因素对内和对外所展示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具有隐形性和软件性的因素,能够直接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状况的综合反映,包含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它体现了创造、智慧和财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隐形和间接的生产力。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价值。经济越出国别、区域的界限对外扩张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这种经济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扩张的过程。经济与文化的依存性和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既导致了物质产品和资本等在全球的大流行,也导致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些主导性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大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绝不仅仅是单一层面的经济扩张,同时也必然带来文化在全世界的多元并存和新的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欧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通过大众传媒以及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实行经济扩张的同时倾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并使这种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从而增强其对全球的控制力和领导力。对此,学者阿兰·伯努瓦一针见血地指出:“还有一种有利于理解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3]另一方面,在当代社会,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需要制度保障同时更需要精神的契合。这种精神将是可以衣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从而形成强化一个民族的或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还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是凝聚全国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越来越重要的事实证明,全方位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在高度重视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与发展,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世界文化大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确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育现代国民精神,推进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为内容的人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

进一步深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探索,进一步明晰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所坚持的基本内涵,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是当下我们的研究需要探讨的重点课题。形成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基本问题是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什么”的回答。

从前文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定义的梳理和界定我们得出,文化软实力分为四种不同力量资源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可能的能力。这四个层面包括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文化软实力所涵括的四个层面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始终在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决定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即在文化与价值领域确立主导性、核心性的内容,是文化发展中的本态,也是任何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都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如果能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拥护,它就可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被他国效仿。价值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亨廷顿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及美国文化的核心,他断言“不被美国信念所涵盖的政治理念和信仰只能处在美国社会和美国的边沿”[4]他指出“没有一些意识形态,只有一种意识形态,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宿命”[5]。从亨廷顿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指导和统摄地位,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不同,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也不同。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6]。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的,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人心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文化认同力量是与社会的发展史相辅相成的。这种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今信息时代,在价值多元的冲击下,我们在增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急需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构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现代文化生态环境。这个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追求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包容性的认同力量,对内,它有助于保证社会的可持续的稳定和富有活力,对外,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容易理解并取得共识。这个文化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三、强化价值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总是在具体而现实的境遇中展开的。离开对客观现实的把握,我们便无法深刻准确地理解文化发展的内涵,无法有效地推进文化国力的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的现实境况,是一系列矛盾的综合体现。从总体而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带来的公民对国家认同感、忠诚感的削弱。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公民道德缺失、精神信仰危机、城乡社会发展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均等。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甚至有可能带来社会动荡。全球化带来的中外交往日益广泛,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西方的思想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急剧涌入,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构成及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使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削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思想混乱、情绪波动,直接造成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忠诚感的削弱,使社会政治文化整治难度加大。

二是在对外开放与发展维护我国文化自主性的难度加大。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走向世界,直面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广纳博采、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不断开放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维护自身文化的自主性,如何在不同的价值体系较量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如何基于文化安全的维护而维护国家的系统安全。这些问题,随着中外关系的日益加深而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答。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境遇我们如何应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使人民对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因为文化软实力本于价值观的文化认同,认同凝聚人心,认同产生吸引。

对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广泛的认同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主要是指怎样通过教育,提高素质,调动人民的文化自觉性,将主流价值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并将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以此来增强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而凝聚人心,协调行为,增强力量。一是我们要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战略,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形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过程,只有当文化资源内化于民众的心胸,转化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新形势下公民的教育策略应该一改以往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灌输的传统教育形式,积极探索,转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阶段,思考如何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优秀文化内化为民族素质,是我们提升公民对我国文化认同的立脚点。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机制,强化价值认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必须建立其内在的践行机制,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民众自己的认知和理念,再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取向。对此,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全民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变成人民内心主导的价值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

对外,主要指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主要包括如何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改进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在输出文化的同时让世界认同所包含在文化背后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我们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一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站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在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创新。第二,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境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辐射作用,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作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只有通过文化产品的运作,才能有效地对外传播扩散并取得认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产业越发达,就越有利于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传播,越有利于该国文化的认同提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三,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健全的传播机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是扩大一国文化软实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谁的传播实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有可能被广为流传。文化传播力直接体现了一国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并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否相对独立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西方媒体就是利用其在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大力宣扬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规则,不断扩大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舆论力量。首先,我们要努力提高大众传媒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其次,我们要把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力量,制定发展战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系统的、高标准的输出我国文化产品。再次我们要重视外宣工作,加快培养外宣干部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对外文化教历,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日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复兴,必然要有文化复兴作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软实力的提升无疑是实现复兴之路的根本途径,这也正是党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写进十七大的意义之所在。然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探索符合具有中国话语以及符合中国道路的软实力的相关理念、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注释】

[1]张艺兵,男,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2]塞缪尔·亨廷顿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3]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20-21。

[4]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3。

[5]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9。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