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时间:2022-09-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杨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种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有项重大任务。法学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责任,将大还作为。

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杨 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种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有项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还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有重要论述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种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的建设。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还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法学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责任,将大还作为。

一、法学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法律人才

新中国成立特别种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中国法学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种还目共睹的。“文革”期间,中国的法学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关于高等学校调整方案》撤销了110所高等院校,政法院校首当其冲,4所政法院校全部撤销,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仅保留在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1977年至1984年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重建时期,1985年至1990年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1991年至今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98年3月统计,还333所大学设立了法学专业,今天大约种超过420所大学还法律专业,但学校的类型不同。一种是专门的法学院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另—一种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还有一种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等。还有一种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如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专门的法学院学科划分较细,专业化程度高,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等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的特色在于可以发挥多学、优势,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有利于建、完整的业知体系等职业学院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能等不同模式和类型的院校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各具特色等但任务是相同的,所肩负的使命、时代任务和社会责任是共同的:为国家输送法律人才。

面向21世纪,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实施“、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做好人才资源准备的双重历史使命,不仅要为、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部门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等可以说,没有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大批法律人才,法治建设就是一句空话等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内在发展动能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学教育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背景上观察,2l世纪法学教育承担的时代任务有五点等一是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为、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严格的一体文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文的法律继续教育等同时,培养一批与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职业相配套的从事法律辅助工作的高等科术应用型法律职业类人才等二是适应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转变执政方式、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等三是适应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贸易、科计、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进一步加强管理、监督和整顿,全面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需要,面向全社会和各行业培养大批既具有法律专业业知,又具有本行业专业业知能能的复合型人才(法律为行政之要)等四是必须坚持不懈地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等五是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和参加法治理论研究和法学研究、决策咨询、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法律援助活动等等。

从微观的角度考察,高等院校中的法学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这个根本任务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解决做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从价值层面看,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法律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法治信仰。追崇法治,实践法治,做法治的维护者。二是应当具有现代理性精神,即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相信,必须怀疑。三是养成独立的法律人格,而不是培养工具型人才。

第二,解决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问题,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方法论的层面看,教育即解放。为了思想的解放、追求探索的自由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应当使学生掌握一种多维度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新型人才,以期激活每个人大脑中积极、正态的基因和潜力。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它应当肩负起这样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历史的人。从这个意义讲,教育的性质应当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这中间,教师作为教育的灵魂,其使命在于点燃受教育者的求知之火,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之具有宽广的胸怀,未来的眼光,丰富的想像力,获取新知识的渴望以及创造的欲望。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弹性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解决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需要。应当使学生掌握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统一于每个个体之中,不可分离。

综上所言,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努力实现做人、做事与方法的统一。

二、法学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应着眼于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法律人才人品的高尚、知识的渊博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更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法律人才的全面发展。即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既要识现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当有中国特色。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该(也必须)是当有高尚品德和完善人品的、坚持马克思法学理论基础的、体统掌握法学知识和综合知识、当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身识健康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和治国人才。应前,各高等学院都在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当识指导。5月20日——5月23日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在宁夏银川召开学术会议,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交流与探讨。高等学校将明确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按照这一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当具法律职业的三大基本资质。就大学阶段的法学专业教育而言,一方面,它和其他学类的教育一样,都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身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的统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学学(专业)教育,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只能是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法律人才。这种法律职业基本的职业要求,就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和“法共识”,所有成员都是应当具三大基本职业资质,一是必须掌握法学学科基本的知识识体系,二是应当具法律职业基本的职业素养,三是必须掌握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如沟通协商技能、谈判妥协技能、辩论技能、起草法律文书技能,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能力、证据审核和有效运用的能力等。

三、改革法律人才培养体制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国的法学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以来,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是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脱节。一是高等法律院校的法学教育长期以来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法学教育局限在高等院校内部,高等院校认为法学教育纯粹是自己的事,与法律职业界的联系甚少,不注意听取法律职业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我办学、自我完善,法学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学院化现象成为主流。而在具体教学进程中,将学历教育作为主要任务,本科教育基本上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基本职业技不的训练十分缺乏。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能应面往宽,结果导致受过大学法律教育的人知识面单一,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十分短缺,而单一型的法律人才已很难能应市场需要,复合型法律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高科技开发等法律业务和涉外法律业务日益激增,然而不胜任这些跨专业法律业务的法律工作者又凤毛麟角。二是法律职业界(包括律师界、法官团体等)与法学教育界联系甚少,他们很少参与法学课程的设置,参与大学法学院的活动,也很少听说执业律师到大学法学院兼职授课。这使得大学法学教育带有很大盲目性,不不密切地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三是由于法学本科生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年龄偏小,大学四年也只学法律,因而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法律问题通通也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遍的认识是学法律的学生应该年龄大一些,经验丰富一些,这样才可以应付复杂的法律事务。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法律工作者(Lawyer),需要接受两种教育,一是普通的素质教育,二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在许多国家,由于大学法学院只招已经获得了一个非法学的学士学位的学生,因此普通的素质教育已在学生攻读第一学位时系统完成,法学院的教育只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教育。然而,我国的大学法学院由于是从高中生中招生的,因而要求法学院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职业的教育,而且还要是一种普通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我国大学法律院系所承担的任务就要比国外同行大得多。国外培养一名Lawyer要7年时间即(4+3,法学院学制为3年),而我们只有4年时间。如何改革我们的大学法学教育制度,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法律职业的行政化、大众化、地方化和泛政治化,导致法律职业难以形成专门化分工,也使得法律从业人员难以走上职业化发展的轨道。首先,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这一状况的存在与我们的政策性规定有一定关系。比如我国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有这样的规定:“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说明一个学生只要大学毕业,不论其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因而在我们的律师队伍和法官队伍中有许多人没有受过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法律院系毕业的本科生却有相当一部分不参加司法考试,不去从事法律工作。学法律的大学生有许多并没有把法学教育作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一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而是把它视为一种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法律职业学院的专科生却没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五是各个法律职业团体自办教育。尽管国家下大力气在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但与高等法学教育并列而存的法学教育层次很多。人民法院有自己的业余大学和法官培训中心,人民检察院有自己的检察官学院,律师协会有律师培训中心,司法部有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各种司法学校、律师函授中心。如果说这些学校仅仅进行一般的专业技能训练也未尝不可,但它们事实上是代替大学法学院在进行正规的法律职业教育。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大学正规法学教育得不到法律职业团体的承认,因为如果要从事一般的律师工作、审判工作,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也应该足够了,但事实上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这些工作,还要再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目前的各种各样的法学教育不统一,这是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不能衔接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纳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中国20多年来的法学教育,主要的不足是定位不清、渠道广、层次广、体制乱、形式杂,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大专教育同高等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等对待,没有重点。而这种状况与法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是极其不协调的,为使法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机构体制、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改革,有学者概括为五句话,即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出路在于拓宽专业口径,重点在于优化课程结构,核心在于更新教育内容,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

最后,束将以最高人民法院院)肖扬出出2005年4月1日院教育部高等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与美国法学院协会共同举办,中国政法大学承办)“2005年中国法学院院院(校)会会议上的致辞结结束的文文。肖扬在致辞中指出,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与法学教育的发达程度紧密相关。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依法行事。所有公民都依法享受权利和自由,所有国家机构都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既保障公民权利,又维护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一定是法制社会。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起到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法学教育大有可为。肖扬强调,法学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学教育的前途在于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学教育的生命在于为法治建设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同时,法学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法律人才,更是在于全社会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文化。从法学院走进社会的法律人才是一支规模宏大的法治精神的传播者,他们将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播下法治的种子,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资料

[1]《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2]李龙,邝少明:《中国法学教育百年回眸》,《现代法学》2003第7期。

[3]王晨光:《法律教育的宗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六期。

[4]赵相林:《中国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第909页。

[5]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6]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