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目前,旅游管理本科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造成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国旅游业人才计划》指出,旅游行业需要大批的职业经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和行政领导人才。因此,本科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我院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则分为三个阶段。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发展研究

王歆玫[1] 陈丹路[2]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 要:旅游业的繁荣催生带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但国内旅游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尚显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根据中美法旅游高等院校的现行实践模式,从对比分析中寻求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从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课程模块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国际交流等改善性建议,以期为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量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也对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旅游管理本科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造成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尖锐。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主观意愿排斥本行业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旅游人才供需和谐的主要因素。从人才培养的教育层面分析,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在实践时间和方式、实践设备和师资支持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地整合,在科学性、合理性、应用性上仍待加强。显然重视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契合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一、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处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理论教学的价值体现

旅游教育具有强烈的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应直接面向旅游企业,培养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意识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巩固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通过实践教学,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暴露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环节

《中国旅游业人才计划》指出,旅游行业需要大批的职业经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和行政领导人才。但目前旅游专业教育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专业、企业、行业的感性认识,始终停留在“啃书本”的学习状态,不能真正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因此,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实习,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实践教学是现代旅游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技能、单一型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取代,学院书卷型人才正在被开放实践型人才所替代。目前,学生专业认同度低、行业流动性大等影响了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因此,本科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让企业和行业发展有后劲,就要求中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层次,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管理技能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我院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则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专业实践为期2周,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末,为期16周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所有实践教学时间约占总教学时间的十分之一。在一份针对我院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仅有5.32%的学生实习时间超过3个月,约52%的学生未参与过实习或只有过短暂实习经历,时长不超过1个月。(见图1、图2)

图1 参加实习情况问卷调查

从实践时间安排上来看,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比重较低,加之课程时间往往安排在假期,得不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鸡肋”。从实践课程上来看,如饭店管理实务、烹饪基础学、酒品与饮料等专业相关的实务课程,一学期2—3次的实验课时非常有限,学生并不能有效地掌握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

图2 实习时间安排情况问卷调查

(二)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待提高

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上来看,专业实验室仍需加强使用和完善。如酒品实验室只在大四学生开设酒品与饮料课程阶段开放,造成实验室长期闲置,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实践仿真模拟环境。

从专业实践教学的软件条件上来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以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居多,多以专业理论讲解为主,对学生在具体业务和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导较少。此外,在学生实践实习期间,校内外实训指导老师在配备和效果反馈方面仍待改善。据问卷统计,仅有76%的学生表示经过实习收获良多或实习效果一般。(见图3)

图3 实习效果问卷调查

(三)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模式欠完善

目前,旅游高等院校均设有校外实践基地,却并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据问卷统计,仅有20.21%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实践基地参加实习的(见图4),基地覆盖受益人群十分局限,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亲戚关系分散实习,导致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实习单位质量参差不齐。在与实训基地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考虑到实习统一管理的现实原因以及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容载量问题,校外实践基地集中于酒店行业,学生可选择范围狭小,旅游行业其他领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培养全面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利;其二,合作企业自身利益优先,常因学生实习时间短暂而将学生资源作为廉价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也是毕业实习与最终就业难以形成正效应的重要原因。

图4 实践途径问卷调查

三、国内外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经验

国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太成熟,缺少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模式。相比之下,重视学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国内外旅游高等院校,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昂热大学、(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见表1)。

表1 美国、法国、中国香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

续 表

从培养目标来看,美国高校旅游院系的培养目标明确细致并独具特色,培养的人才多兼顾实践性和适应性。法国则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掘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从基础做起,逐渐发掘自身兴趣及优势,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我校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实践能力有所忽视。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和中国香港院校的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强调与实践的匹配程度,给予学生较大的专业选修空间。而我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与行业前沿脱轨。从实践时间安排来看,美国和中国香港旅游院校既注重校内实践的基础操作训练,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国际交流实习项目,到国际著名的旅游企业进行实战锻炼。由于实践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和紧凑性,国外和香港地区的旅游院校相较于我校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具体形式涉及闭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实习总结,同时也非常看重校外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意见。从实训基地来看,美国和中国香港院校多有校内实习饭店或教学饭店,如康奈尔大学校内饭店Statler Hotel作为本科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150间客房且餐饮、娱乐设施齐全,完全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全过程的有效实习。此外,美国旅游院校设立的旅游专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良的实践仿真环境。

综合分析国外和香港地区的实践教学发展情况,主要具备的特点及成功经验包括:

(一)针对社会和市场需要设置实践课程

旅游教育水平领先的国家不盲目的设置教学课程,这些院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特点,即办学理念先进、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往往从旅游管理的自身特点出发,力求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旅游专门人才。

(二)严格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旅游教育领先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理论和实践教育紧密的结合。比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希尔顿学院、拉斯维加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等都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1000小时,同时学生必须完成300—500小时的实习作业。

(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旅游教育

国外旅游教育领先的院校成功地运用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比如美国的希尔顿饭店集团与休斯敦大学合作创办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一方面促进学生就业,减少人力浪费,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对口实用的旅游人才,形成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明晰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时间

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期望有着深刻影响。要转变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盲目择业观以及对专业认同度低的现状就应从学院培养目标入手,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在强调基础知识、拓宽专业思路的前提下,不断细化目标定位,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妥善处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我校现阶段将实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了解旅游行业,但仅为期2周的短期实践,往往存在学生刚接触到某一工作环境就停止实习的困境,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系统培训。因此,在本科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合理优化实践教学时间,如将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的课时压缩,整合成包含寒暑假的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

(二)课程模块化改革,实现个性化培养

目前单纯的讲授教学法在课程实施中存在局限性,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简单地叠加并不能达到旅游专业学习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学习法国院校的单元式专业学习,进行模块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大增强专业实践的针对性。比如将旅游业细分为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与运动,主题公园,餐饮,酒店业等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各个领域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行业和岗位,为参与专业实践树立明确的方向,实现个性化的就业选择。

(三)聘任校外导师,优化师资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学院现有教师专业背景分布,应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扩充具备丰富旅游从业经验的实践型指导教师,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适时聘请业界领袖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提供行业前沿资讯,或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的经理作为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为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可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专业教师定期进入企业挂职培训,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十分强调与行业的接轨,同企业的合作。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友等社会资源,与企业在学生培养、教师提升、理念融合、人才保证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4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大型旅行社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改革现有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的考查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学生的调查研究、实训操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既解决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又避免疏于实习统一管理而影响学生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为保证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酒水综合实训平台以及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等,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五)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合作

国外旅游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及国内外校际间的联合互动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在接受本校旅游管理教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高校和企业所传输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服务人才非常有利。因此,一方面,我校旅游教育应面向全世界,与国际上其他旅游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项目,运用国外旅游教育优势,共同促进我校旅游本科实践教育的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与日本熊本大学和法国昂热大学的合作项目让学生获益良多,应该继续深入下去。另一方面,也应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寻求和保持与国际旅游组织(企业)的密切联系,学院与世界三大旅游组织之一的亚太旅游组织(PATA)的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的合作模式促进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小航,覃群.美国大学旅游院系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借鉴[M]//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2]孙根年,张孝村.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

[3]李芳.浅谈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观[M]//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4]刘赵平,Enz..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核心资源及持续竞争优势分析——兼议中国旅游接待业教育的启示[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

[5]白立芳.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6).

[6]何天祥,钟志平.基于校企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2).

[7]杜秀娟.谈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践与探索2012(2).

[8]李云.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基地的“两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对外经贸,2012(8).

【注释】

[1]王歆玫,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2]陈丹路,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