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感悟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感悟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活动中,在学校各有关部门与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旅游文化”已经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就我讲授的“旅游文化”而言,其中涉及文物与考古内容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旅游文化”课程增加了文物考古与旅游文化、旅游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浙江工商大学既没有文博专业,也没有考古学专业,更没有博物馆和发掘资格,其教学实践的难度显而易见。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感悟

徐日晖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自己的学识和授课水平的过程。在利用PPT进行交流时,一定要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通过相互之间的演示,调动课堂气氛,才能更好地导入对所涉及问题的深入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平时积累,一定要自己动手,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一定要心中有数,做到游刃有余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否则,就无法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圆满的解释,同时也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旅游文化 课堂教学 实践

浙江工商大学校是一所教学科研型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性质决定了教学成为第一位的中心工作。在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活动中,在学校各有关部门与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旅游文化”已经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回顾创建精品课程的过程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感悟,现表述如下,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有关专家指正。

从教学模式讲,截至目前,浙江工商大学的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主动型,学校虽然积极引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双方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主动型向师生互动型转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还有距离。实践表明要真正做到非常不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我讲授的“旅游文化”而言,其中涉及文物与考古内容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旅游文化”是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为旅游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和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文物与考古等内容。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本人的学术著作《中国旅游文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材在2011年再版时,特地增设了“文物考古与旅游实践”一章。这是我们根据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专门增加的教学内容,目的是适应中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考古现场的旅游开放。调查结果表明,几年来,中国以文物与考古为主打产品的旅游市场异常火暴,文物考古旅游的前景一片光明。从实践上讲,条件已经成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传统的长城、北京故宫为载体的地上历史文物游和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带动着整个中国文物考古游的市场,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社会需求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硬道理和突破口,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在旅游活动中,历史文物让人感受到的是辉煌的过去。作为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和社会所作出物化的遗存,它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日趋发达的旅游业中,文物考古占有极为主要的比重,这是因为文物考古具有再现历史、不可再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旅游文化”课程增加了文物考古与旅游文化、旅游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浙江工商大学既没有文博专业,也没有考古学专业,更没有博物馆和发掘资格,其教学实践的难度显而易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与必要的文字资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独立起源而又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在世界上的神奇,不是近几年盖起的高楼大厦,也不是长江、黄河,而是孕育了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承载着的实体。虽然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比以前大为改观,但是,长期形成的神秘感促使西方人只好从文化上考察,实际到中国来看一看走一走,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中国,以求解开东方古老的大国之谜。

在了解中华文明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世界旅游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中国旅游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所看重的正是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当然也不排除到中国来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品尝一下东方美食,但重头戏还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文物考古这一块,尤其是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中国传统的旅游格局。

我们知道传统的热点线路,特别是过去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走的是北京——桂林——杭州,而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旅游热点,变成了北京——西安,成为两点一线。由此可见,一处大型的考古遗址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旅游格局。

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除了长城、故宫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据统计,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多年来,先后接待美国总统里根、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韩国总统朴槿惠等国家元首170余人。这是除了北京以外中国再没有第二处旅游地可以相比的,原因非常简单,有千古一帝秦始皇为背景,有兵马俑为载体的历史文物在吸引着众多的外国领导人和国内外游客。他们通过旅游带走的不仅仅是纪念品,而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此众多的外国首脑云集西安,其中原因不言自明。而世界八大奇观之美誉也正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提,希拉克在参观完秦俑后的留言是:“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

希拉克是世界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评论直接给秦始皇陵兵马俑定了性,从此世界第八奇观的美誉便流传全世界,秦俑因此而名声大振。2012年全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2.5亿元以上,尚不包括由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随之上升,这是由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旅游的火爆充分证明了文物与考古在中国旅游活动中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上的认可,对于21世纪的旅游发展,带来的将是长期的效应,潜力十分巨大。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化和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人在一切有意识的活动中,多多少少都与文物考古发生关系,而文化在这种关系当中反映人生,反映文明,反映社会。

历史文物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明、宗教信仰等等,是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物证,同样是旅游文化的物证。

文物与旅游,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提速,越来越多涉及考古,这是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专业性很强的考古似乎与旅游相距太远,而且不易发生关系。从学科上讲,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考古学原属于历史学科的一部分,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再从已寻找到的实物史料中去研究社会的演变发展过程,客观地阐明古代人类所生存的特定的时空、生态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行为,尽可能准确地去确定不同文化之间在某个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虽然说文物由于历史久远,与现代人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博物馆的介入缩短了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与历史文物的亲和力,这就是人们畅游于文物考古之中的魅力所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今天的文物考古作为旅游资源已由原来少数人的研究变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欣赏,使一般人可从中得到高层次的享受。为了更加直观地讲授文物考古在旅游文化、旅游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合理地开发历史文物与考古成果,包括考古现场的开放。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想方设法尽可能地采用现场与实物照片,丰富课件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元素。“旅游文化”课原来课件的图片只有203幅,五年来,通过不断地积累与补充,现在已经增加到1500多幅,而且是从100000张图片中精心挑选的系列图片。这些专题图片都是教师自己多年田野考察的成果,有相当部分就是为教学专门拍摄的图片,作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性。

1500多幅图片的展示,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直观教学与课本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了旅游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与好评。

其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文物考古知识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考古实物为手段的教学方式。

以实物为教具,也就是以真实的器物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每堂课都通过具体的一件件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玉器、陶器以及文明时期的青铜器等),在课堂上面对面地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耳闻目睹,认真观摩,再结合教师本人先期考察的结果与亲身实践过程中所拍摄的相关图片,展示与表现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不同文化风貌,文化特征与旅游文化的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我们还以购置的典型器物作为学生在旅游活动当中,或者是担当导游时鉴别真伪的标准器,防止在购买所谓的古董时上当受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通过浙江良渚文化的器物,讲授对该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有关良渚文化旅游的文化含量的认识,这成为“旅游文化”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上好文物考古与旅游,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考察博物馆的实践课,专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西湖艺术馆、良渚博物馆、西泠印社、运河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实践,直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习的深度,体验旅游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中得到启迪,举一反三,着力解决社会上绝大多数导游不懂文物考古的现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就旅游开发的前景看,考古与文物是一块大蛋糕,也是目前所剩为数不多的几个热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最成功的例证。同学们通过教学实践,在亲身感受到文物考古在旅游文化及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认识到博物馆作为沟通文化桥梁的载体,有着推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功能。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让同学们了解兴旺发达的中国文博事业,知道以下基本数据:1980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65座;1990年全国共有博物馆1012座;2004年全国共有博物馆1509座;2008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2970座,其中包括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161座,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490座,民办博物馆319座。

根据《光明日报》2013年2月8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全国依法注册的博物馆达到3589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00家,二级博物馆171家,三级博物馆290家,藏品达数百万件之多。3589家博物馆当中有历史的、军事的、民族的、民俗的、古钱币、古遗址、古村落、名人、名祠、庙堂、石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民办博物馆456个。每年举办展览超过10000个,观众达到5亿多人次。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24个、展厅96个、民俗博物馆179个。免费开放博物馆1804个。

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综合博物馆以及地方性博物馆等,集中展示着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大百科全书。这还不算未列入博物馆的其他场所,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极其丰厚而又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作为旅游的重要构成,那么中国的旅游现状将会有极大的改观。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有效地为开发旅游服务,确实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大事。因此,在开发博物馆及历史文物当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解放思想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每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又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博物馆、开发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现代旅游文化中,考古发现是有力的支撑、丰富和补充,不少古人在旅游活动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人们长期疑惑不解的悬念,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解决。考古发现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

当同学们对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在旅游文化与旅游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进一步激发他们探讨文物考古与旅游的热情,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专业学生肩上的担子和将来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另外,我们还以考察博物馆为内容,配合教学计划,与读、写、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组织同学们参观浙江省博物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使同学们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首要任务。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为后来的“写”和“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读”的质量,丰富了“议”的内涵,同时也导入了对所涉及问题的深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文物考古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始终将“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作为根本原则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为经济利益而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信息丧失和物体毁坏。保护与开发,历来是一组矛盾,尤其是历史文物考古的旅游开发,反对竭泽而渔式过度开发。主张老子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只有无私的奉献,才会有丰盈的回报。反之,一味地索取,必将一无所获。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文物,保护自己的传统,尽可能地延长现有文物的生命。随着更多类型的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必将更好地让历史文物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日益发展的旅游活动服务,而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为发展甘为人梯。

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从大处讲,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认识;从小处讲,他们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有着很高的判别能力。作为第一线的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下,不是靠每堂课点名能够提高的,靠的是教师的良心、学问和为人处事的操守。应该牢牢记住:你给学生一尺,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丈。《三字经》称:“教之道,贵以专。”贵乎,专乎,有道乎。

【注释】

[1]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编:《辉煌二十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发展纪实》,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