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财务管理工作就面临着如何由传统的“操作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型提升的紧迫任务。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转型成功的核心。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总之,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操作动手技能的提高,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1.2 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优化和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第七章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王晓义

(浙江大学理工学院)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范围的扩大,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创新压力与日俱增,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广大企业都面临的生存课题。其中,人力资源更成为竞争要素中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在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环境中,不仅要发挥传统的资金管理及运作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和预警财务风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此,财务管理工作就面临着如何由传统的“操作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型提升的紧迫任务。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转型成功的核心。但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缺乏“创新管理型”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提升发展的瓶颈。企业所需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加速改革进程,面向实际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高等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社会需求改进财务管理教学工作,成为高等财会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并申请了“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课题,以宁波市的企业和高校为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为期两年的实地调研,课题组走访了十多家宁波企业和高校,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整理,分析了宁波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调研报告,并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实践性教材。

1.1.2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1)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可有效提高财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关联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服务地方企业”。通过致力于服务周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面向实际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强调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通过专业学习具备更加宽阔的宏观视野和国际眼光;应用型则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二者的关系是:应用能力是基础,复合型是方向。达成上述目标的途径是除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外,在学校培养环节应积极强化学科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2)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性研究。为此,我们首先对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对近年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不足。见图1)。我们以这些意见指标为基点,作为课题设计的主要思路及后续调研的主要项目。实践型教学改革的路径也就是以此作为依据。

我们所调查的用人单位对近年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总体是认可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第一,所学知识与工作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第二,现代大学生聪明能干,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第三,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全局观念不强;第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经过分析,将产生上述四类意见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二是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处理各种关系能力)的培养不足。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我们提出实践型导向财务管理专业应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关联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服务地方企业”的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特征强调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通过专业学习具备更加宽阔的宏观视野;应用型特征则强调学生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上述目标的途径就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与企业等用人部门的协作,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来说,我们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改革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构建复合型课堂,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模式。课堂教学也实现了多样化,包括案例分析、课堂实操、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试图通过这一模式,包括上机操作、沙盘模拟、企业参观、综合实习等。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即可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如诚信敬业精神),成为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img28

图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评价指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实践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途径。第一,强化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第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过程。

(2)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面向实际部门需求,探索新时期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所必备的课程体系。

(3)知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通过调研,第一,帮助我们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第二,通过不同学校财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各学校财会教学现状,为实践性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总之,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操作动手技能的提高,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进行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来弥补现有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过程。

1.2 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

(1)优化和完善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是完整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密切结合社会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可由纯研究型教学模式向实验型教学模式转变。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课程体系可根据财务管理的学科特点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科学设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3)推进实践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符合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在认知试验中运用参观法、演示法等情境教学法,逐渐向沙盘实战法转变。

(4)优化教学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考核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通过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财会人才,使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修养和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2 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研究及发展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首次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从原来的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2004年10月,教育部(教高〔2004〕4号)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务会计大类下的一个专业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指导方案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一个方向。

刘毅、刘西国(2009)通过他们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表明,自2005年以来他们跟踪抽样调查了山东省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就业信息,调查发现:在前几年企事业等单位招聘和接收了大量扩招的会计毕业生后,“操作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会计人员饱和现象,而“创新管理型”会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呈增长趋势。近几年,部分高校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分离原来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独立设立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这表明随着我国企业的升级,财会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功能日益加强,因此,单纯只会“记账”的“操作型”会计人员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能对企业决策提供咨询、参谋作用的“管理型”财务人员的需求正在上升。

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上,陈湘州(2009)指出:我国财务管理学科是1998年教育部在对原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新增设的财务管理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性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教学以及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宋海涛(2009)指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及规格要求为基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本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学术界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傅元略(2007)指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应分两类:一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核心课程有财务学原理(初级财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二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包括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侧重于学生财务管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陈湘州、赵玉珍(2009)在“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研究”中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理论课为重、实践课为辅,缺乏专业实践课,没有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将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的专业实训相结合。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如何与时俱进地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宋海涛(2009)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研究指出: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建立4个教育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合、专业教育平台及能力教育平台,并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3”代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在这个教育阶段按照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的要求,重在夯实基础;“1”代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其中第七学期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综合实训课程,例如:“会计手工做账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分析综合实训”、“纳税实训课程”等课程,以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和运用,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学期的前两个月,即3月份、4月份,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每天记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还要撰写实习报告。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为撰写毕业论文积累素材。刘毅、刘西国(2009)也对财务管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和编排提出方案: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应按四个层次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与创新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通选课;实践与创新课程分为集中实践和创新实践课程。以充分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2 国外实践型教育的发展状况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历来就十分重视职业化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针对国内出现的经济问题和企业竞争乏力现象,学者布斯和斯诺尔指出原因就在于英国教育和训练政策的单一性,政府对学术教育过于偏爱,而给予职业教育的支持却很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政府于1991年发布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的白皮书,确立了以学术教育(A‐Level)、职业基础教育(GNVQ)和专门职业培训(NVQ)相结合的国家资格培训体系(王雁琳,2004)。从而在英国的职业教育中实现了教育与培训的并举。其中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在普通教育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方式。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企业投入为主,在企业中进行。在实施专门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机构中,又按照社会需求分为更细的层次: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等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技术学院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机构则采用工读交替制和部分时间制两种形式。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灵活便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地处北欧的瑞典,其职业学校的分科也呈现出实用型的特征,如农业技术学校、林业技术学校和家政职业学校等。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化,瑞典议会通过决议改革高级中学结构,建立课程制高级中学和课程制补习学校。其中课程制高级中学设置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理科和工业科;课程制补习学校设置社会科、经济科和工业科(黄日强,2005)。虽然近年来瑞典职业教育有逐渐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但其以实践型为特征的培训格局始终未变。

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一场教育整体改革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大政府和私人的资金投入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相应的政策研究中,德国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作为改善教育机会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案;同时,这种相互渗透也是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职业的过渡措施(徐涵,2005)。

芬兰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芬兰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了更具激励性的资金投入体系。如包括在国家计算单位(nationalcalcul at oryunit)基础上核定每个学生的费用标准,国家与地方共同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筹措公共资金,采取绩效导向(结合绩效指标)的资金支持体系(吴全全,2006)。

从以上文献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财务管理作为重要的职业发展方向之一,其发展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在强调实用性的导向下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同步发展的。

3 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度分析

3.1 现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管是企业等用人单位还是高校,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推进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

(1)思想认识提高与实际执行乏力的矛盾。近年来,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都正在努力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如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实验课程教材、研发实验教学软件等。但由于我国原有教学体制的惯性,以及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2)“学校教理论,单位需实践”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教学大多仍遵循“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日显落伍。如何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许多学校都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表达、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与现有师资知识结构的矛盾。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师要么是从学校到学校,拥有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要么是来自实际部门,懂得如何操作但理论高度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成为目前制约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

(4)学生数量多与实习基地少的矛盾。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操作程序和工作环境,并能将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学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但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步伐,因此给高校实习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联手合作,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

(5)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职业操守教育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甚至忽视职业操守教育的现象。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性对职业操守又有很高的要求,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因此,企业在选用财会人员时往往十分谨慎,对主要财会人员的要求高于一般岗位的工作人员。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操守教育,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中。

(6)实践型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考评指标不合理、实验教师队伍短缺等现象,与实践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第一,许多学校在考评指标体系上仍存在重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的问题。表现在实践课的课时计算要按照理论课打一定的折扣。这一考核机制导致了很少有教师愿意上实验课;第二,实验教学比重不足,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我们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实验课程很少,已有的也是临时加进教学计划或正在加入的,因此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上,都不能与专业理论实现有机结合。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呆板,指导方法陈旧。由于很多实验课的老师都是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他们习惯于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在上实践课时也存在照搬演示法、参观法等常规方法,不能完全摆脱单向灌输的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足够的创新,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实验教师严重短缺。由于长久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导致了许多学校重视专业理论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养,而忽视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很多学校缺乏培训计划,导致了实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

3.2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3.2.1 学生对实践教学认知度的调查

为了适应新环境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高等院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与时俱进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提出改进措施,本课题组面向宁波主要高校,以“你对本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熟悉程度”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反映对教学计划知之不多。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5%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本专业教学计划的熟悉程度为“一般”,54%的调查者认为“比较陌生”,认为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点不了解”的有5%,仅有6%的学生认为对教学计划是熟悉的。这一结果说明高校在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实施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今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实践性教学改革,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见图2)

图2 对专业教学计划的了解程度

3.2.2 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而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对其熟悉程度只有一般,有的甚至对其一无所知。说明现阶段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现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需要逐步提高从而缩短距离迎头赶上才可能立足于社会。这取决于高校对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落实力度,所以加强高校改革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见图3)。

img30

图3 对实践性教学改革计划的了解程度

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模式与学校的目标定位及其学生的培养方向有密切的关联性。本科高校传统上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近年来在逐渐加大技能教育的力度。但受师资结构以及考评机制的制约,这一转型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职业学校则不同,因为其定位及目标导向是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因此,传统上就比较偏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受学历教育思潮的影响,学生及家长普遍存在不愿学技工的认识,所以我国高职教育实际上一直是处于目标不明确的状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调研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本科学校与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3.2.3 实践型教学改革中学生比较认可的作业类型

作业也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形式,为了实现实践型教学改革的目标,传统作业类型也应做出适当的改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你认为能有效提高自己分析思考能力,而且自己感兴趣的作业类型”的问题,调查对象的选择结果中,选择“实务模拟型”的比例最高,达到59%。调查对象普遍认为通过实务模拟类型的作业与训练,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且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此类作业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对“案例分析”的选择占33%;仅有3%的调查对象认可“论文撰写”。由此可见,为什么现在的论文写作不受学生欢迎(见图4)。

img31

图4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类型

4 实践型教学体系下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要素构成及影响分析

4.1 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毕业生的能力预期要求

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近几年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对财务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较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应当涵盖如下内容:第一,实践能力。包括: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第二,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购销存核算能力、资金管理能力。第三,为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的能力。

从本课题组在宁波组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将实践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我们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摒弃传统上闭门教书的教育模式,以服务型教育理念为高校生存的基本出发点,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4.2 实践型教学体系下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素构成

我们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做了调查,以下是当代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

(1)专业基础知识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度(从1~4强度渐深)。

由调查结果显示:50%的企业认为专业能力的需要强度为5,只有15.8%的企业选择的为强度1。这也反映出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提升就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才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竞争(见图5)。

img32

图5 专业基础知识认同度调查

(2)外语应用能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度。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体系程度的加深,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外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日显重要。从此次对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我们发现,对“外语能力重要度”的选项中,选择“2、4、5”三个选项的百分比几乎是相同的。但是选择“3”的企业明显居多,占23%。企业人力主管表示,外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外语应用能力”;就企业或公司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实用性英语,有些等级考试成绩很高的学生其实并不能很熟练地利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相反,有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交流能力很强,企业需要的正是这类学生。这一结论对传统的以四、六级为标准的外语考试制度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社会要求,在目前无法改变全社会考试制度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备战四、六级考试的同时,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加大了“专业外语”的力度,规定了有些专业课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目的就在于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外语英语能力(见图6)。

img33

图6 外语应用能力认同度调查

(3)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度。

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信息处理能力,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即可证明这一结论。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需求强度5”的企业接近40%,选择“需求强度4”的企业也有近30%。这很充分地体现出企业等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重视程度。为此,我们在推进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加大了“会计电算化”、“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比重;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财务软件开发公司,如“用友软件”等的合作力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有效利用学生社团组织“财务管理协会”的作用,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见图7)。

img34

图7 计算机应用能力认同度调查

(4)团队协作能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度。

协作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所以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都非常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很多企业甚至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将“有无良好的协作精神”列为最重要的标准。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57%的企业对“团队协作能力”选择的是“强度5”,居第一位;23%的企业选择“强度4”,居第二位。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见图8)。

img35

图8 团队协作能力认同度调查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在构建“实践型财务管理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重视了这一工作。第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课堂的分组讨论,让学生各自分工负责问题的某一环节,然后整合协作成一个整体,由一个代表来阐述。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第二,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协会,通过在协会任职、完成某一项活动等锻炼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第三,动员学生组队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等。

5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及路径

5.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5.1.1 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设不能盲目,更不能形式化,一定要结合专业和学科的特点设置,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技术条件允许,理论性与实践性能融为一体的,可以开实践课;相反,操作性和应用性差、技术条件不允许、实践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不能融为一体的,就没有必要开设实践课。其次,在设置专业实践课时,要充分考虑本学科和本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同实践课之间的联系,使所有实践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科体系。

5.1.2 完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创造、发现和运用新的、符合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施以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参观法、演示法,逐步向综合实验常用的情景教学法、沙盘推演法演变,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1.3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是考核实践教学的依据和标准,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减少了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由验证性实践自发地向研究性实验或开发性实践转变,达到更高的实践教学目标。

5.1.4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及考核机制

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先导,是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而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给出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方案和对专业课进行重组和整合的方案;注重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降低课内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于专业实训是在特定的情景里模拟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虽然它没有实际中真操实干的灵活、生动和复杂多变,但也是在逼真环境下对现实的一种模拟演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强调各类模拟课程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的原因。

实践教学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实施:其一是通过课程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如基础会计中增加“模拟填制会计凭证”、“模拟登记会计账簿”等实践。提高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激发教师自觉增加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二是开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会计模拟》、《模拟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任教师辅导学生模拟某一专业领域的某一业务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获取、巩固专业知识。其三是计算机操作实训。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分院层面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是指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教学环节和课程。实践教学肩负着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专业角色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从一般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相互衔接、渐次递进的原则,让学生先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再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先学习一般理论、掌握基本知识,再接触实际、开展实践;先进行观察,眼看耳听,再动手操作、切身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5.2 财务管理实践型教学体系构建

5.2.1 社会认知实践

该设计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了解社会不够而设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这类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初步的基础。军事理论与技术训练、马克思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等均有专门的师资及课程安排来进行。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应该本着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目的进行改进,教学内容中要相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此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与此同时,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体系外,我们在实践中也倡导一年级学生利用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担家教工作。许多同学反映,通过做家教,不仅可以获取一些经济收入,锻炼自己独立的理财能力;也通过这些活动接触了社会,提高了自己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有的同学通过当超市做导购员、派发传单等活动,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了解了社会。所有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弥补了学校社会认知实践教育的不足,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5.2.2 专业认知实践

该项设计是在社会认知实践的基础上向专业方向迈进的专业性基础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专业实训教学打好基础。如《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学》等,这些课程都可通过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展课程见习。也可由专业教师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参观考察,直观地认知专业领域的问题。此外,在二、三年级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课程后,可考虑组织安排一些能结合财务管理专题的市场调研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的同时,也可及早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布置下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论文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收集数据和资料,为四年级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img36

图9 实践教学体系

二年级结束后的学期认识实习是一次比较正式的实习活动。这次实习带有专门任务,学生要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总结、提交调查报告,学校按照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和被调研单位出具的鉴定报告为学生评定成绩。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性决定了不宜组织大规模的实习,分散实习不仅有利于实习单位的安排,也不至于扰乱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但分散实习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缺乏团队的有效协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就组织研讨会,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就实习心得和认识进行总结、交流。为三年级的专业实习奠定基础。

5.2.3 专业实训

该项目设计的目的是在设定的情景里模拟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较之以前认识实践中学生只看不做的特点,该项目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是在一种逼真的环境下对现实的一种演练,所以该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第一,通过课程内的实训环节完成。比如《基础会计》的模拟记账,《生产运作管理》的沙盘演练,《财务管理学》的情景演练等。实践证明,这种改革可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开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会计学的“综合实训”。在一段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里按真实的财务流程进行凭证登记、记日记账、汇总总账。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并将其结合成一个整体。第三,计算机操作实训。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专业范围内,以一定的形式提交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应用的操作训练,每学期一个内容,集中布置、分散完成。这样既保证学生四年计算机信息技术训练的不间断,同时又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第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以职业标准为准,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以确定其是否具备某职业从业资格或等级,对具备资格的人员颁发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的制度。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职业准入制度,许多岗位都要求持证上岗,因此,学校应该将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学校应当重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比如,资格证种类、考试科目、报名时间和地点、考试要求等;与此同时,学校应当依托现有师资,在有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地方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应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即专业教师除拥有教师资格证以外,还应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其他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

5.2.4 综合性实践

该项目是在学生经过前述实践教学的训练,对社会、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心理准备后,设计的更高层次、更加全面、更加真实、全方位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训环节。第一,专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综合预演。如果可能,学生应将专业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人单位或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实干中学习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深化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平时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综合起来,而且在现实的环境中,通过工作学习做人、做事,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业务问题,在职业技能和思想素质上都得到提高。第二,毕业论文是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最高阶段,是安排在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结束后,综合考核大学生知识掌握及其运用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应提高选题的现实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寻找选题,并通过每周一次的实习日志与指导老师加强沟通与联系,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重要任务,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三,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加强了财务管理协会的工作,除了参加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等活动外,还通过学生自己的组织的一些活动,如点钞比赛、沙盘模拟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锻炼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及价值推广

6.1 对学校以及教学改革的价值

在全社会都普遍重视实践技能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科书,增加实践性课堂以及专题讲座,强化实习基地建设,使同学们有一个与社会接触的互动平台,最大限度地优化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财务管理人员道德素养的养成更是本课题所注重的内容。因此,学校还应增加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教学内容。

6.2 对用人单位的价值

我们建议用人单位能提高对实习的认识,通过接收学生实习,可以及早发现适合于本企业的优秀人才,如果能在实习的基础上达成长期协议,等于为企业提前培养了一个熟练人员,学生走出校门就可直接在企业上岗,节省了社会成本。但目前的情况是,许多企业以财务信息保密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接受在校大学生到公司做会计实习。即便有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但也很难接触到核心业务。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来企业工作。

6.3 对大学生的价值

为了弥补财务专业的学生实习机会少的不利因素,我们在积极教学环节中通过组织实践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利用各方社会关系争取实习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调整好心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成长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