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实验育人”的理念,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是实验教学工作一般规律的体现,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为达到“实验育人”基本目标而在处理其基本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时所遵循的准绳。

米德超 徐玖平 李小平 黄 勇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实验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超越传统的教育思想,切实贯彻“行知合一、教学合一”[1]和“实验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建设一套与理论课程体系匹配的、互为补充的、适应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一、面临问题

高等院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个体系及其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结构固化僵硬,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给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结构作为实验教学体系的主体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和环节,设计出既有基础性、专业性的实验课程,也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但是,“学科边界过于清晰、体系结构不够灵活”是其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系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

(二)教学内容进化不够,落后于高教改革的发展要求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不足、进化不够,其表现为:一是实验教学过于模块化,侧重单一能力训练,缺乏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系统设计;二是实验教学的课程及其内容多从教的角度开发、设计,忽视通过实验课程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三是实验教学的研究不够,未能将学科前沿性成果和企业管理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引入实验教学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够。

(三)教学方法陈旧乏新,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调动

调动新生代大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必须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较为落后的主要表现:一是实验教学多是借鉴传统理工医实验的教学方法,即:“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实验示教→学生实验”,没有充分体现文科实验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实验过程中立足自我、主动参与、团队合作精神差;二是实验教学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发挥。

(四)考核模式单一粗糙,忽略了教学效益的系统评价

考核评价制度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落实教学的各项基本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模式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片面,只是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把握,忽略了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只重结果,如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忽略考察学习过程的基本状态与效果;三是考核评价的对象单一,只考学,不考教,缺乏透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客观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实验资源集成不力,制约了实验教学的优化创新

教学资源的优化集成、整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是管理类本科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必然选择。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却存在集成不力的现象:一是管理类本科专业较多,实验教学局限在特定学院或专业,使有限的实验资源更加分散;二是实验资源开放与共享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低;三是忽视外部资源的整合,没有很好地利用学校、相关学院和企业的实验设备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这种实验教学管理状况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二、体系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关系到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视该体系的目标而定。根据“实验育人”的理念,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鉴于此,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新思路。

1.需求导向。实验教学体系要有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此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并结合培养对象的新特点、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新问题进行。

2.符合规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认知规律。只有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来设计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教和学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将人类积累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认识结构、智力、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发生了预期的变化,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外部条件[4]。因此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学生生理与心智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3.科学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系统思考、科学规划。传统管理类本科专业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基本上是“项目制、补丁式”的建设方法,通常是“救急不求全”,导致实验资源多次投入、重复建设、资源碎化、体系失衡、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设计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系统性思考和建设的技术路线(见图1),以从根本上解决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阶段性与系统性”“完整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问题。

图1 解决教学问题的技术路线

(二)设计原则

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是实验教学工作一般规律的体现,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为达到“实验育人”基本目标而在处理其基本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时所遵循的准绳。

1.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来自于管理学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原则,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从整体性角度考虑,即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规划,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5],因此“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成为必然;其次,应当兼顾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及其内容,以实现各课程的功能化效用,如此才能取得“1+1>2”的效果;再次,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不仅要从实用价值的角度,还要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针对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理论教学体系之间必须匹配,应科学地界定课程带实验和专项实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发挥各实验教学环节的功能,使实验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合理化和逐步完善。

2.协同创新原则

协同创新是指针对共同的目标,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整合,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的组织方式。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坚持“协同创新”,走“外引内合”之路。首先,要打破校院之间的界限,管理类专业属于“大文科”范畴,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显现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托学校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6],利用其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其次,要打破院院之间的界限,利用相关学院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再次,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其实验教学的课程及内容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建设开放型实验教学课程或项目。

三、体系构建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涉及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教学考核评价以及相关管理的完善等系列内容。

(一)优化结构,规划实验课程体系

针对传统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出现的“学科边界过于清晰、体系结构不够灵活”问题,根据目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步建设的思路,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当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基于教育学的认知规律,构建多层次、梯度递进式的实验教学课程结构体系,即形成由学科基础群、专业技能群、专业综合群、创新实践群四个实验层次所构成的、以“基础实验为核心、专业实验为支撑、综合实验为平台、创新实验为契口”的创新性课程结构体系(见图2),较好地实现了实验教学学科覆盖宽度与专业知识深度相统一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实验教学体系的分步建设与体系完整相统一的问题。

图2 实验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1.基础实验群。通过演示性、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和分析类的实验模块,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观测能力以及常见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

2.专业实验群。通过专业化的实验模块,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特有工具、特有理论、特有方法。

3.综合实验群。通过专业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模块,打破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创新实验群。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学习,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设计实验,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兴趣导向学习”“自助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联系实际,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及其内容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进行科学的开发、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课程及内容,系统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及内容,从而夯实学科基础群、专业技能群、专业综合群、创新实验群等实验教学层次。

1.课程的优化与开发。学生通过优质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外显”,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具体做法:一是以知识为导向,进行课程实验(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的优化和开发;二是以能力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的优化和开发。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学科综合性实验、跨学科综合性实验等方面进行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的建设。其中,尤其重视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课程建设,这是实验课程优化的关键。

2.精品项目的建设。优化实验课程依赖于高质量的实验项目,四川大学商学院近年来着力将前沿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的新问题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建设了一批精品实验项目,如企业战略设计、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等。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实验课程,如EPP沙盘模拟、会计模拟等。精品项目的建设,彰显了实验教学的效能。

3.同企业合作开发实验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院根据专业特性和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与企业开展合作,围绕企业运行实践中的新问题,共同开展、开发实验项目,如为解决企业营销问题而举办的企业冠名的营销大赛、从企业中挖掘问题而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针对企业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等。这既有效地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三)顺应发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把握时代潮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引入其中。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大文科”实验教学主要是借鉴理工科的实验教学方法,这不完全适合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需要。对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教育心理学建构理论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实验体验为主”,通过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从幕前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还根据实际需要同企业合作开展实验教学,让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推行,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和运行支撑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摄像机、手工和沙盘教学工具等技术手段,以丰富灵活的组织方式开展复合式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其次引入虚拟技术、仿真技术以及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企业环境嵌入实验课堂,在实验室打造虚拟企业,模拟企业状态,体验经营决策,使学生融入同现实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虚拟实验环境中,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潜力,又有利于解决学生企业实践环节不足、能力与需求脱钩的问题。

(四)互动多维,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教(教师)、学(学生)与教学合而为一的多重环节,考核作为实验教学及其效用发挥的重要环节,其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够推进实验教学检查评估及规范管理[7]的多维、互动的评价体系,是一个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

1.考核教师。对教师考核,既要对教师上岗履职情况进行检查,减少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更要着重检查相关学生基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构建而对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和提高教学质量。

2.考核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考核内容要从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测量为主转向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测量为主,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量上,考核形式可多样化,要把笔试、答辩、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考核效益。考核效益实际上是一种互动性的实验教学效益评价,即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收获进行考核来评价实验教学的效益;其中,对学生的考核不仅要看实验的结果或报告,更要看其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去采集资料,是否能够通过资料的整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实验成果有无转化成效益等。

(五)整合共享,增强实验资源利用

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多、内容复杂,要完全由学院自行解决相关的实验教学资源,如设备、场地、师资等是不可能且无必要的。

1.整合资源。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强化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8],充分考虑到学校、相关学院和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如学校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相关学院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以及相关企业的设备和条件,通过“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协调实验教学相关场地、设备、课程、项目、师资等资源,从而减少实验设备的重复性建设并加大实验资源的利用率。

2.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开放式、共享型实验教学体系,即以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在不同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开放与共享。[9]

四、实施成效

四川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几年来的应用,已初显成效,为培养社会满意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

(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本科毕业学生在国内知名大学的读研人数增长了67%、出国留学深造人数增长了53%;学生毕业就业率稳步提高,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均超过当年四川大学和四川省本科学生就业率(见表1)。

表1 近年省、校、院本科就业率对比

数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大学

(二)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近四年来(截至2013年7月),本科学生年均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年均涉及实验综合技能及实验设计的毕业论文160多篇。在课外科技活动及相关学科竞赛中,本科学生也表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近四年参加学科竞赛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5项,其中国家级29项;同时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都取得了总成绩的第一名。

(三)合作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关学科竞赛,表现了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本科学生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形成十几万字的调研报告,而且近四年参加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立项逐年增长,共获得70多项研究项目,参与项目的学生达两百多人次。

(四)实验教学与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实验教学资源支持了教师课题申报和研究,而科研课题又孵化了学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而推动了学生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进企业。近几年来,学院的实验教学资源支持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三百余项;获得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共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校级25项;出版实验用教材11本;发表实验教学论文15篇。大多课题和项目吸收了部分优秀本科学生参与,形成了科研、教学、学生实验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2012年。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杨心德:《教学过程设计的认知心理学原理》,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58页。

[6]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补充通知》(教高[2007]10号),2007年。

[7]杨清珍:《关于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8]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杜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9]李伦孝:《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与主体性高等教育管理》,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