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媒体对中国电影的评价,兴趣与肯定

西方媒体对中国电影的评价,兴趣与肯定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辉煌战绩的背后,国际各大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抢眼表现给予了较大篇幅的报道,且大多是肯定的积极态度。诚然,电影艺术其本身就不单单具有纯粹的艺术属性,还包含商业和政治等属性,因此,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和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相比较文艺片而言,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动作武侠片的关注以及肯定无疑是不能否认的。

中国电影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受了社会动荡的洗礼。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左翼电影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艺术水准达到了相当高度,例如《渔光曲》、《神女》等影片获得世界奖项,为中国争得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支持电影业的发展,政策环境使得中国电影发展迅速。特别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了产业化和市场化。在中国时代语境的巨大变迁裹卷之下,中国电影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革”以后,中国“第四代”电影在世界主流电影节中开始崭露头角,到了“第五代”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将获奖标杆提升到了真正的国际水准,数部中国电影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中频频获奖,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片新天地。在辉煌战绩的背后,国际各大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抢眼表现给予了较大篇幅的报道,且大多是肯定的积极态度。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中国电影第一次站在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舞台,获得了高度评价。当时德国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参考消息》刊登了西德《斯图加特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金熊进入红高粱地》的文章,称道:

第38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奖委员会是独立的。它没有把“金熊奖”和“银熊奖”发给美国送来的重头影片,而是给了中国和阿根廷。这两国送来竞争的影片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电影艺术上不落俗套,这是由于它们具有有力的以及非常漂亮的画面语言。张艺谋首次导演的《红高粱》是一部水平极高的影片,其内容是生疏的,如同一个可怖的传说。但是,对于视觉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中国在制片方面达到了世界水平,评奖委员会对此表示赞赏。[30]

德新社的一篇报道,态度更为令人惊讶,“这是自从柏林电影节举办以来中国首次获除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之外的最重大的欧洲电影节的头等奖。这部中国影片首映时令柏林电影节的观众吃惊和震惊。该片被评价为中国实行‘新的开放’的证明。”[31]以上当地媒体的相关报道都给予了发展中的中国电影积极肯定的评价,通过电影的呈现显示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所带给世界的全新感觉,也因中国电影的成功制作使得外国看到了今日中国为电影创作提供的环境,才认为是实行“新的开放”的证明,获奖行为无疑提升了中国电影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肯定。同样身为“第五代”领军人物的陈凯歌,其扬名国际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在戛纳获奖后,法新社发文评论称:“《霸王别姬》以对中国政治文化历史的尖锐分析,对故事的隐私性和轰动效应性的出色把握和糅合而获得好评。”西方媒体在对《霸王别姬》的审视中,可以看到中国京剧作为一种面向西方的奇观性现象依旧存在而且被加以描述,并且通过“奇观”的展示最终达到了政治寓言的目的,十分合乎媒体的期待。

如果说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第五代”创作出来的电影感到惊讶,是因为画面带来的美学冲击以及中国神秘民俗元素的展现,那么,惊讶之余的赞赏则更多来源“第五代”在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旧有体制的叛逆和抗争,而这种意识形态恰恰符合西方世界对于神秘东方的想象。正因缺乏了解,在西方媒体眼中,古老、落后和野性的生存状况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电影中那些与封建社会体制做斗争的诠释被认为是充满勇气和力量的抵抗,这对于像美国这样的主张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西方国家而言,无疑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应该说,西方媒体对于“第五代”中国电影的赞赏,除了美学方面的肯定之外,或多或少都摆脱不了意识形态上的定势,也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因素的考量。诚然,电影艺术其本身就不单单具有纯粹的艺术属性,还包含商业和政治等属性,因此,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和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较文艺片而言,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动作武侠片的关注以及肯定无疑是不能否认的。在大多数西方人印象中,功夫、武侠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的武侠巨作《卧虎藏龙》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勇夺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大奖,再次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由此之后,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人纷纷尝试功夫武侠片的制作,从而在一个时期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侠电影热潮。《参考消息》援引台湾地区《中国时报》刊登的文章《李安的理性与感性》中如此评价《卧虎藏龙》:

2000年12月,《卧虎藏龙》推出后,《纽约时报》影评称,这是一部“违反地心引力的美丽武侠电影”。美国最著名的一位影评人赞许地说:“最好的武侠电影无关于打斗,而在于人性。《卧虎藏龙》是我所看过的最美妙的武侠片。”一位我在美国学电影时的女同学说:“《卧虎藏龙》是美丽的童话,而不是武侠片。”另一位德国女同学则告诉我,她觉得《卧虎藏龙》是女性电影。我问他们“竹林比剑”的那一幕是怎样拍的?所有的西方朋友都说是电脑动画。当我告诉他们是用绳索时,他们都难以相信。

大多数美国观众是不习惯看字幕。但是,李安用影像代替字幕,去吸引那些根本搞不清楚“功夫”和“武侠”差异的老美大众!结果,《卧虎藏龙》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最卖座的外国电影。……相较于纽约派的影人,李安虽出身纽约,但其实他的说故事方式是比较像古典好莱坞的电影。他的电影戏剧性强,讲情的地方动人!其实颇符合影艺学院评审口味。[32]

可以看出,《卧虎藏龙》之所以受到美国观众及媒体的亲睐,其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华丽炫目的视觉效果与规模叙事,相反却是典型的传统中国武侠范式。在影片中出现的众多中国元素,例如中国风景、建筑、功夫等都立足于写意,这也使得见惯了视觉大冲击的美国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陌生与神秘,所以,在他们眼中《卧虎藏龙》成了“美丽的童话”,而非普通类型片意义上的武侠片。“李安用西方观众都看得懂的影视语言描摹出遥远的东方人的人情世故,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崇尚和猎奇心理。”[33]

此后,中国电影扎堆拍摄宫廷武侠片,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类型电影。中国电影人跟风拍摄武侠片不能不说受到李安《卧虎藏龙》获得西方主流话语权承认的影响,中国电影人渴求得到世界认可的心从未改变过。西方媒体虽也就《英雄》、《无极》、《夜宴》等宫廷武侠巨制做过相关报道,但赞赏和亲睐的态度却并未超越李安当年的《卧虎藏龙》,这其中当然有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误读,然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后来者将重心放在制造宏大视效上,而并非说故事的能力上。这种在故事模式上无法沟通西方观众的现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结果,事实上东西方文化的识别体系不同,对于事物和现象的评判标准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讲故事不具备普世价值,则难以取得世界的普遍认可。

与西方媒体普遍关注中国电影武侠类型相似,时间走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令世界媒体倍加关注。近些年来,中国电影逐年呈现多元化和发散型的发展模式。中国电影人经历了“第五代”、“第六代”的承继之后,新生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断续写着辉煌。大环境发生着巨大改变。在我国“走出去”文化战略的指导下,中国资本加速布局全球电影产业链。据报道,2012年中国生产电影故事片745部;电影银幕数量从10年前的1 000多块,增长到目前接近1.5万块;电影票房从10年前不足10亿元,到去年票房总额超过170亿元。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令众多外国电影公司对与位居全球第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合作充满兴趣。与此同时,随着影院建设的深入进行以及国内票房的节节飘红,加之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进入,都预示着这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可喜的是,中国电影在面对海外电影的强力竞争下,经过艰难的尝试和摸索,终于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因此,得以看到大量新生代导演执导的低成本、小制作、接地气的中国电影出现,特别是当一部由徐峥执导的电影《人再旅途之泰囧》(后简称《泰囧》)创下新的票房纪录时,国产电影的影响力也不得不引起国内外媒体和业内专家的关注和研究。《参考消息》援引英国《卫报》文章《〈泰囧〉:中国的热门喜剧片“囧”在翻译中?》,文章这样写道:

“这部被称为中国版《宿醉》、成本只有300万美元的片子12月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挤下中国票房排行榜第一宝座,并且出其不意地干掉数部国产大片,称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华语影片。对于该片在美国的上映,影评人在文章中没有明说的一点是:希望由此开始,电影业的贸易风向不再从西向动吹,希望风向开始转变。”[34]

由这篇报道不难看出,国产电影势头强劲,纵然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未必抢眼,但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着实令人振奋。像《泰囧》这样的喜剧电影能够取得如此大的票房成功,一定有它内在的复杂原因。西方媒体给予肯定,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电影类型片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全球电影业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