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主要电影节

中国主要电影节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主要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合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从1992年起,“双奖”活动改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界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首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于1992年举行。运作不规范,已经成为国内电影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第二节 中国主要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合称中国四大电影节。

一、中国四大电影节

(一)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国际制片人协会同意的中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电影节的主要活动项目有:(1)进行故事片比赛;(2)组织会外放映;(3)举办各种专题电影展览;(4)召开艺术研讨会;(5)举办影片交易活动等。设“金爵奖”为最高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三个宗旨:第一是展现世界优秀艺术电影的窗口;第二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舞台;第三是作为中外电影合作的纽带。(1)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化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是国际A级电影节,但在国际影响力,大牌导演、明星的到场情况,金爵奖的权威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金鸡百花电影节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界的盛大节日,每年一届,为期5天,在全国各地著名大中城市轮流举行。举办地人民政府也是电影节的主办单位之一。分别创办于1962年和1981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两项常设的全国性文艺大奖,也是中国电影界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两个评奖颁奖活动。从1992年起,“双奖”活动改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界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1992年,应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热切要求,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原《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活动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至今电影节已先后在桂林、广州、长沙、北京、昆明、佛山、重庆、沈阳、南宁、宁波和无锡等城市举办了11届。

(三)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是经国务院批准、国际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带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吉林省文化厅、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于1992年举行。

中国长春电影节以友谊、交流、发展为宗旨,以弘扬中国优秀电影文化,加强中外电影交流,推动电影电视事业发展为己任。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奖以华语片(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出品的影片)为主,兼评外语片,评委会由电影节组委会聘请中外电影界著名艺术家、理论家组成。

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内容丰富多彩,除参赛影片评奖外,还举办中外电影展映、影视产品交易、著名艺术家作品回顾展、影视论坛和中外影人联谊活动。自第五届电影节起,中国长春电影节在充分体现电影节的电影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了“影视兼容”的电影节发展战略,这是在电影、电视两大媒体相互影响、交融、渗透的现实条件下的一个重要举措,目的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第二届起改为现名,电影节旨在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二、中国电影节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产业化气氛不足

在2005年的长春电影节上,没有一部外国电影参赛或参展,也没有一部有分量的中国电影在电影节上首映。在为期4天的电影节上,没有发生什么值得报道的事情,最终的评选结果所提及的影片在2006年的影响都相当有限。可以看出,长春电影节完全缺少电影节应有的生气,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市级规模大型活动。

与长春电影节一样,国内一些电影节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孑遗物。电影节的举办是出于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有就比没有好”的思维,似乎认为只要办了中国电影节,就能繁荣本土的电影业,举办一个电影节就能够提高世界对于某个城市的关注度,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气”。然而到了现在,国内电影节本身的“人气”还是一个大问题,邀请名人参与需要动用老的关系,这种“消费”人情而赢得人气的方式,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国内电影节不但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而且也缺少鲜明的特色,其唯一称得上“特色”的恐怕只是浓重的官方色彩。显然,这种官方色彩并不适合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运作不规范

长春电影节招致了诸多批评:提名名单提前泄漏;很少出演电影的王思懿居然担任电影节评委;传黎明早已被内定为影帝;不来不给奖的潜规则依然盛行;组委会收取每位外地记者采访费用2000元……

不仅仅是长春电影节,金鸡奖、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近年来在运作上都弥缝补苴,依然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运作不规范,已经成为国内电影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对于上海电影节,一位影迷在电影论坛上写下了自己的愤怒:号称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但无论是电影节的宣传推广、组织,还是竞赛片选择,似乎连B级的水平都达不到,别说外国人,就是在中国电影人的心里都缺少分量。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至今没有一份在影迷心目中有分量的场刊和影片专题讨论的特刊,在电影节的官方网站上,影迷根本无从了解有关电影节的深化内容,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标题性的文字,深化的评论和文字的匮乏甚至不如其他网站对于电影节的报道。(2)

(三)定位模糊导致获奖作品公信力不足

国内电影节有定位,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比如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专家奖”频频遭受电影人的质疑,而“群众奖”也未必能反映大众的心声,由此导致获奖作品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纵观国际上的各大电影节,无不泾渭分明。国内电影人近年来最青睐的奥斯卡电影节,重商业,看重票房;欧洲三大电影节重艺术性但又都各有侧重;戛纳电影节标榜前卫和艺术,“力捧文艺片”是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口号;威尼斯电影节的最大特点则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而柏林电影节更注重意识形态,文艺与政治并重。位置摆正了,观众和电影人才能有的放矢,是大片的就去冲击奥斯卡,而王小帅、顾长卫、贾樟柯等导演则可一心一意追随金棕榈、金狮、金熊或者银狮、银熊;爱主流商业大片的观众大可不必关心谁又问鼎了“棕榈、狮、熊”,而偏爱小众艺术片的影迷每年必定对奥斯卡“小金人”嗤之以鼻。主流商业大片与主旋律电影其实本来就不具有可比性,大家方向、目的均不相同,但国内电影节的很多奖项却硬将两者掺杂在一起来一分高下,使得评选标准紊乱,显得不伦不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