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育学习与心理压力

体育学习与心理压力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压力也可以是个体面临各种重大问题时感受到的一种威胁或危机感。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体育学习中,这类压力源主要集中在身体接触程度高的项目中,如散打、空手道、跆拳道、篮球、足球等。

1.压力心理压力的概念

对于应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应激在物理学上的含义是“张力或压力”,在建筑学和工程学领域,则表示物体对外部的反作用力,原译为“stress”,其来自于拉丁语中的“stringere”,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为“费力地抽取”或“拼命地挣扎”。医学之父希伯克利特(HippoCrates)最先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力。18世纪初,“应激”这个词语被引入生活中,出现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法国生理学家、实验病理学创始人伯纳德(Bernard,1879),德国生理学家普弗卢格(Pfluger,1877),比利时生理学家弗雷德克(Fredricq,1885)从不同角度推进了应激领域的研究,提出机体对外界积极的适应和内在稳定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Hans Selye最早将应激引进社会科学领域。Hlipps和Hlpin(1992)认为:应激只会产生于机体自认为无法应对某个要求结果的时候。Hans Selye(1996)认为:应激是指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Holmes和Rahe(1997)认为,应激是指遇到外在事件而失去生活平衡时,个体为恢复原来的适应状况所需花费的精力及体力的总量。Lazarus认为应激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了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Beehr认为应激是某一情景使人产生特殊生理或心理需要,由此发生的不平常的或出人意料的反应。

我国学者也对应激有不同的定义:王效道(1989)认为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梁宝勇(1996)认为应激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状态。也有的学者认为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情感性、防御性的应对过程[25]

纵观在目前众多关于应激的定义,要明确应激的定义必须明确:一、外部压力;二、内部紧张状态;三、躯体的唤起。

具体说来,压力就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应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总的来说,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26]。心理压力也可以是个体面临各种重大问题时感受到的一种威胁或危机感。

2.压力研究的理论

所谓压力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27]。Selye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压力理论,指出机体对具有相同压力适应机制不同压力源产生的效益[28]。Richard Lazarus等人的研究认为压力是环境的需要超出了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时才产生的,认为人只有感知、察觉到事件,才有可能产生压力。现代压力理论认为,压力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我国的学者认为压力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可能导致机体提高焦虑和唤醒水平的任何情景;第二,因觉察到情景的威胁而造成的与植物性神经系统唤醒有关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通常是在个体感知的环境要求和个体自身反应能力间不平衡时发生;第三,身体的某一器官对环境刺激的任何行为反应[29]

(1)压力反应理论模型

压力反应理论模型源于生理学和医学,该理论把压力理解为机体因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生物学反应现象。指出压力的来源是各种环境中的压力或者慢性疾病,消耗体内能量。Selye的理论是在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实证性。压力反应理论模型最大弱点就是过分强调压力的生物性,没有理解人类的心理因素及人类应对压力的相应策略。

(2)压力认知一交互作用模式

Lazarus等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压力的这种认知一交互作用模式。该理论把压力定义为需要与应对之间的关系,假设压力与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其理论核心就是把压力描述为“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在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30]。有人批评者指出,此理论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知觉,并没有阐述心理对身体影响的过程机制,导致形成了“无论一个事件是否为需求都依赖于应对能力,而无论应对能力是否充沛,则依赖于需求”的循环。

(3)压力控制理论

压力控制理论是压力的系统模型,相比于其他的压力模型,通过更多的变量来系统的解释压力控制。系统论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理论。控制系统是对机体内部平衡系统的控制。当压力源出现的时候,信息输入系统就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与原有的参照比对引起矛盾的发生。也就是说,当产生紧张时,压力系统会采取自我调节行为,使之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寻找参照的活动会持续进行,到为止,这个循环就是反馈弧。压力控制系统的检验和操作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模型中囊括了所有影响压力反应的系统。

3.引起体育学习中心理压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压力源是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几乎覆盖生活中全部事件,生活中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人们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将压力源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下面把造成体育课堂心理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结合体育学习中常见的压力事件作如下表述:

(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心身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物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体育学习中,这类压力源主要集中在身体接触程度高的项目中,如散打、空手道跆拳道篮球足球等。

(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自己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包括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不祥预感、不切实际的期望、心理冲突与挫折等等。心理性压力源主要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扰,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心理性压力主要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突出,如无法达到体育学习内容的要求、无法完成技术动作、对学习内容的畏惧、运动损伤等。

(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导致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这类现象在体育学习中非常常见,任何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事件均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压力,如同学的嘲笑、师生关系紧张等。

(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当语言环境或者文化背景发生变化时,当个体面临陌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全新的生活环境,导致产生压力。若不改变原来的习惯,适应新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类现象在现在的体育选项课中出现较多,每个学期不固定的同学、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场馆均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

4.压力的中介因素

压力源的出现和机体产生某种反应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如压力源的特点、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

认知评价是压力反应重要的中介因素之一。当相同的压力源出现时,不同的个人看法决定了其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相同的压力源,对于某些人来说十分正常,却可能引起另一些人极大的刺激,并引起身心的强烈反应。导致他们产生截然不同反应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的异同,也就是认知评价的不同。当然,认知评价的本身也有可能会成为压力源,正如Masno所说,一切有效的压力源都伴有心理成分(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是来自于家庭、亲友、社会等多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有两种模型解释它对于压力的影响。一是社会支持具有普遍意义,无论是否存在压力源,它的存在都是对人的身心的有利的;其二是缓冲器模型,认为只有存在压力,社会支持才有意义,它可以缓冲压力源对于人的消极影响。个体在面对压力源,产生压力反应的时候可能会主动寻找社会支持来帮助自己,这种表现将有助于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维持健康心理。

5.心理压力对篮球运动的影响

在激烈的比赛中篮球运动员不但承受高强度的身体负荷,心理上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分析比赛过程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手的压力,势均力敌的比赛往往伴随着结果的不确定性,运动员难免产生心理压力。二、观众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对方观众的压力。三、来自于裁判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不公正的判罚更容易使得运动员产生心理压力。四、剧烈的身体疲劳和身体接触,无法完成正常的技战术动作。大强度的心理—生理反应主要是指各种情绪反应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如个体产生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指标,高血压、头痛、失眠、溃疡等生理指标[31]。而这种不良的情绪和身体体验必将引起运动中一系列变化,如急躁、动作僵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