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试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采用人格问卷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结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在校女大学生存在敏感焦虑的心理,在人际关系、恐怖、抑郁、自我意识及各种适应症上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部分女大学生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女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成熟期,生理心理都需求爱和异性交往。

试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周红伟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生与男生相比较,一般女生比较容易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敏感性较强,相对来说情绪体验要深刻些。女孩子在家父母关照顾多一些,而大学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有的女生感到害怕和不安。有的女生相对身体素质要差些,易生病,更易多愁善感。有的女生内向、敏感,一些小事也易成为消极源。有的女生胆小,害怕与不熟悉的人交往,到陌生的环境,没有安全感,特别是与异性接触。有的女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低,如学习、相貌、体型等,担心学业成绩和交往。有的女生面子重,担心、害怕做得不够好,被人嘲笑,出现过分的、不必要的担心。很多调查结果提示: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针对性,重视女生的情绪调节,增强女生的体能,指导女生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很有必要。总之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促进女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樊翠娟等使用“篇名/关键词”对1995年以来的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查索,通过初步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多采用量表或问卷的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数据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模做一横向比较,最终得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体状况的结论。有人采用人格问卷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结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SCL-90检测总均分异常者发生率为46.18%;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五项因子的平均分数高于正常常模,但总体上属于较高水平;胡庆成等人与史小力等人发现女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四个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总体分布上看,有近2/5的女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从症状上看,有相当学生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有10.4%的学生有失眠症状,有9.6%的有抑郁症倾向,有7.4%的学生对一切失去兴趣,还有10%的学生心理问题很多、很复杂,甚至于有12人有轻生心理,占总数的2.4%;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者占59.65%、欠佳23.29%、障碍17.06%,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价值实现矛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另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适应性、学习、人际关系、城乡生活差异、恋爱及择业这六个方而存在心理问题。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在校女大学生存在敏感焦虑的心理,在人际关系、恐怖、抑郁、自我意识及各种适应症上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部分女大学生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研究者把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归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利益驱动,使得不少学生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困惑,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动摇,而西方的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利己观念在逐渐侵入。同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就业压力增大,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由于社会的偏见,女性自由择业比男性难度大。因此,她们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败,希望多些机遇,又患得患失。在这种困惑冲突中,许多学生迷失了方向,心理上失去了平衡点。

2.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感觉压力大,如果花钱稍为过多,就开始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劳。于是,又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而,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无论何时都是最强的,而实际情况与这种期望值相差甚远,于是,许多学生就产生了自卑、消沉的心理。再次,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离异或不和,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失落感,甚至会形成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而女孩对这类问题往往更敏感。

3.学校因素

几十年的教育模式都是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即人的兴趣、爱好、情绪、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致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差,耐挫力不强,一遇到困难,不知道怎样进行自我调整。

4.自身因素

心理问题的产生,最终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是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而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冲突。

综合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认为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大学生主观因素等内外因共同作用,自然会导致女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缓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1)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辩证地认识客观现实,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友谊与爱情等关系,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2)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营造适合女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教育要遵从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平等、宽容、自由的空间中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色和才能,激发起她们对兴趣爱好的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淡化消除内心隐忧,逐步养成快乐健康的心理。

(3)转变传统观念,将一切自然科学属性的事物纳入正常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传统价值道德观有的是违背自然科学的。在科技高速发展、高度文明的今天,再固守旧道德观念,扼制自然现象。这种理念和自然的背离只会导致更强的撞击、欲求—压抑反差超过之间张力,就会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如爱情、性都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女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成熟期,生理心理都需求爱和异性交往。作为专业和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应将此纳入正常教育计划,科学讲授并加以引导,使爱的情感在正常的交往中得到满足和升华。人是社会的人,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在有序的状态下才能发展。在爱情追求和异性交往中,女大学生既要摒弃旧道德的愚昧束缚,又要遵守法律和新道德,升华自己的情感,享受人生最大快乐。对性自由倾向的学生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

(4)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昨天,女性作出过杰出贡献。在女性占人口近50%的今天,女性仍在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离不开女性,只有关心女性问题,完善就业政策,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女性问题。

(5)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女性心理障碍的隐蔽性,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都可以通过知识灌输、思想教育能解决好的,有些需通过相当长时间的专门治疗。相对于男性,女性更怕暴露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她们认为障碍是弱者的产物,是“异物”,宁愿披着强者的外衣也不愿尝试排泄去掉疾患,对内心障碍有难以启齿的心理倾向。所以设立专门咨询机构是必要的。像某些行业规定一样,这类咨询机构最大特点就是保密性极强。保证了这一点,患者就能信任它,放松自己,产生倾诉欲望,一吐为快。有些障碍吐出来就消除了,但有些障碍还要加以疏导和治疗。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信息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好在这已引起社会有关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被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支持帮助筹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局面,使女大学生们能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