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家绝唱推《史记》

史家绝唱推《史记》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家绝唱推《史记》司马迁:史家绝唱推《史记》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龙门,即大禹治水遗迹的龙门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他权衡轻重,作出了抉择,忍辱负重地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并非过誉,历代史家对《史记》都赞誉有加。

史家绝唱推《史记

司马迁:史家绝唱推《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龙门,即大禹治水遗迹的龙门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秦末公元前145年,没于汉武帝末年(前87)或汉昭帝初年(前86)。其父司马谈是汉代史官太史令,对他寄予厚望。他幼年在家乡读书,十岁时随父居长安,曾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古代典籍,博览群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乞困鄱薛、彭城,过梁、楚而归。”他到达南方长江、淮河流域一带,登上会稽山探访大禹葬身的禹穴,上了九嶷山,乘船畅游了沅江、湘江。他可不是一般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还向北经过汶水、泗水,到齐鲁大地的曲阜讲学,观赏孔子遗留下来的民风民俗,到鲁国境内(孟子出生地)邹县、峄山参观乡射礼仪活动。在鄱县、薛县、彭城他曾遭遇困境,还乞讨过,所谓“乞”大概并非沿门要饭,而是到读书人家里拜访以求得一点路费而已。经过这番阅历后,他当了一个名为郎中的官,元鼎元年(前116)奉命出使西南,到了四川邛崃、云南昆明等地。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却不让担任史官的司马谈参加大典,留他在周南(今洛阳)坐冷板凳,司马谈因此愤愤不平,一病不起。司马迁出差回来奔赴洛阳看望父亲,父亲流着泪,握着他的手说,我们的先人曾做过周、虞、夏几代史官,中道衰落,我连秦山封禅也不得随行。我死后你定会接任太史令,一定要勤于论著,扬名于后世。父亲死后第三年,司马迁接任太史令,继承父亲的遗志,整理国家藏书室“石室金匮”的历史文献资料,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与匈奴决战,兵败投降。司马迁同情李陵,为他辩护,被牵连入狱,并处以宫刑。这对一个有身份的读书人来说可说是奇耻大辱,死的念头也在他脑海中萦回,但《史记》的写作尚未完成,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权衡轻重,作出了抉择,忍辱负重地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享誉中外,公认为前无古人、至今尚无来者的最伟大的历史巨著,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史记》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屈原遭流放时忧国忧民之作,《史记》是司马迁惨遭酷刑后的发愤之作,把二者相提并论,不仅指其文辞同样优美,而且指二人命运相似。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并非过誉,历代史家对《史记》都赞誉有加。为纪念这位伟大历史学家,西晋时在韩城县芸川镇依山修建司马迁祠,历代修缮,保存完好。郭沫若为该祠题词写道:“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千秋太史公”的“绝唱”主要有“三绝”。

一、庞大缜密的组织结构

在《史记》之前,史书有各种体例:有编年史,如《春秋》、《左传》;有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政治史,如《尚书》等。《史记》上下贯通,左右逢源,开辟了通史写作的先河。

《史记》全书130卷,其中《本纪》12卷,《表》8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既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又相互沟通,互为补充。《本纪》贯穿10代、15帝,《世家》和《列传》写了200多个历史人物,成为全书的主体,开了纪传体写作的先例。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汉之际月表等十表,汲取了编年史的优点,把分散的史实串联起来。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集中记述了这八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史记》既脉络分明,又融为一体,犹如一幢结构严密、气势恢弘的摩天大厦,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千多年来,历史著作层出不穷,无不以《史记》为楷模,结构虽略有增损,但大体脱离不了《史记》的设计蓝图。

二、客观翔实的史家笔法

史贵实,要求客观真实,给后世留下确切的时代记忆。《史记》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不以真迹难寻而退缩,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不虚构,不武断,不扬善,不隐恶,不溢美,不讳丑,务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先秦的历史,尤其是三代以前的历史最难着笔,历史资料缺少,传说虽多真伪难辨。为了既不使历史成为空白,又不使历史成为误传,司马迁选择了从五帝写起。他游历全国各地,追求历史真相,写出了五帝及夏、商、周三代的《本纪》,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对黄帝幼年的描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大概是根据《黄帝内经》又有所改动,读来真像无韵的《离骚》。如写黄帝武功,有“轩辕氏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驱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记载,教六种猛兽作战似不可信,可能是根据传说保留下来的。而当时人们崇尚图腾,以猛兽形象壮军威,却也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史记》打破了史家成王败寇的成见传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好恶评业绩。既写了《高祖本纪》,也写了《项羽本纪》;既写《循史列传》,又写《酷吏列传》;既为将军写传,也为游侠写传;等等。司马迁对汉武帝给自己的不公平处罚一直耿耿于怀,但他在《孝武帝本纪》中,对武帝事迹作了客观记叙,对他的功绩作了充分肯定,在“自序”中“汉兴王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评语是公允的。建元是武帝年号之一,六年中达到汉代隆盛时期,《史记》充分肯定了其攘外修内的文治武功。同时,也对汉武帝迷信仙丹方士作了翔实记载,写他“然终羁靡弗绝,冀遇其真”明明骗局已经露底,也不肯与其他骗子断绝联系,还抱着遇到真仙的一线希望。其针砭之意十分中肯。

三、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百三十篇。”从黄帝墓地桥山附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物看,黄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上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大约跨越了三千年以上,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手笔,谁能驾驭这漫长的历史空间?按《史记》记述,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五帝时期

由于受五帝时期史料少的限制,记述较略,但也给我们展现了黄帝征蚩尤、战炎帝的武功,“和万国”、“播百谷”的文治,“居轩辕”、“葬桥山”的确证,以及帝颛、帝喾的传承和业绩;展现了帝尧“和合万国”,羲、和制历的功绩及选贤禅让的历史;展现了帝舜齐七政、巡四方、定五刑的政绩,以及流三苗、放共工、杀鲧举禹的果断措施。《史记》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了鲜活的历史。

2.三代时期

夏、商、周三代交替,各有“本纪”。《夏本纪》记述了大禹治水“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丰功伟绩;大禹子启开家天下的先例,至夏桀而亡的历史。《殷本纪》记述了伊尹佐成汤打败夏桀,平定海内,由盛而衰,盘庚迁殷复兴,至殷纣暴虐亡国的历史。《周本纪》记述了西伯姬昌“积善累德”,被囚于羑里作《周易》,在位五十年,死后谥为文王;武王继承文王事业,八百诸侯会师盟津,讨伐暴纣、誓师牧野、殷纣自焚,登上帝位后分封天下;周公旦立幼主,辅政七年,平定武庚、管、蔡叛乱,还政于成王;幽王丧生和东周苟延残喘的曲折过程。

3.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虽未划分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仍保持东周名义,但通过众多的《世家》、《列传》,充分反映了这一动乱而活跃的时代的现实情况。《史记》中有从孔子、老子到诸子的百家争鸣;有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君的广招门客,苏秦、张仪等的纵横捭阖;还有蔺相如与廉颇将相和;有楚的孙叔敖,郑的子产,鲁的公仪休、石奢,晋的李岗等循吏;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4.秦代兴亡和楚汉相争时期

《秦始皇本纪》在各篇中篇幅最长,写了吕不韦的政治投资及失败,秦王政的掌国、逐客的风波,秦并六国的过程,始皇巡幸、封禅、铭石,焚书坑儒,求仙不成死于沙丘,二世继位而亡的过程。《史记》中既记载了陈涉的揭竿而起,又反映了楚、汉继起灭秦,以及其后的楚汉之争。在《项羽本纪》中记录甚详:力可扛鼎的堂堂壮士,所向披靡的破秦勇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屠城烧宫的骄横大军,立王封侯的西楚霸王,楚汉相争的斗智斗勇,被围垓下的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慷慨悲壮,写活了一个起于草莽、不可一世、终于穷途末路的英雄。《史记》以丰富的史实,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5.西汉前期

西汉(前206—8)统治了214年,《史记》记载了其105年的史实。《本纪》5篇,记述了高祖、吕太后、文帝、景帝、武帝六个掌国政的人物。吕雉无帝王之名,有掌权之实。高祖死后,她的独子惠帝继位。她毒死赵王如意,把其母戚夫人折断手足,弄得又聋又哑,称为“人彘”,又把这个怪物丢进茅厕,还让儿子参观,使生性仁慈的惠帝受到刺激,生病而死。惠帝发丧时,吕太后干哭不掉一滴眼泪。又把她杀母夺子用来冒充惠帝独生子的太子立为帝。当这个小皇帝得知一些内情时,吕太后又把他幽禁饿死,另立一个傀儡。通过许多细节,把吕太后的阴险狠毒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勃、陈平、灌婴等大臣识破吕太后“以吕代刘”的阴谋后,消灭了诸吕,立代王为帝。文帝宽厚仁慈,废除了一人犯罪祸及家族的连坐法。齐太仓令淳于公是个名医,犯罪当处黥刑,其女缇萦上书皇帝愿自为官婢替父赎罪。文帝深为感动,不但免了其父之罪,还从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文帝还十分节省,在位二十三年,宫廷中一切设施都没有增添,他曾想修建一个露台,一打听要耗费百金,相当于十个中等家庭的产业,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所谓“文景之治”,其实是文帝施仁政的结果,景帝并没有多少作为,不过沾了父亲的光罢了。《史记》中《世家》30篇,其中汉代兴起的世家占12篇,延续到汉的还不计算在内。有的是同姓家族,如楚文王刘交、荆王刘贾、燕王刘泽、齐惠王刘肥、梁孝王刘武等;有异姓家族,如相国萧何、相国曹参、留侯张良、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等;还有外戚世家,如惠皇后、薄太后、窦太后、王太后、卫皇后子夫等;景帝就有13个儿子皆封王,《王宗世家》一篇中全有记载。这样的贵族世家,人数众多,构成了复杂的亲族关系,成为汉代统治阶级的上层群体。更可贵的是《史记》中《列传》70篇,汉代和涉及汉代的占52篇,以更广阔的视野反映了时代的全貌。《张耳陈余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张丞相列传》等二十多篇,分写了上层官员和诸侯王的事迹,反映了他们和统治者既有明争暗斗,又有刀兵相向的残酷现实;《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把汉与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交往、和亲等关系作了历史的记述,尤其是记载了张骞通西域的功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儒林列传》记述了公孙弘、申公、辕固生、韩生、伏生、孔安国、董仲舒等大批儒者的事迹;《滑稽列传》记载春秋至汉诙谐善辩的淳于髡、优孟、优旃、郭舍人、东方朔、西门豹等人的趣事;《日者列传》记载了以往史书不载的卜人的事迹;《货殖列传》反映了春秋至汉工商致富的杰出人士的事迹,呈现了下层人士的方方面面。

《史记》洋洋洒洒百万余言,虽汉代博士褚少孙有一点补充,但绝大多数篇幅是司马迁一字一句写成的,在尚无纸笔,不能奋笔疾书的情况下,在竹简上写成这样一部上下几千年、包罗万象的旷世巨著,使后人不禁有望洋兴叹的感慨。《史记》犹如涓涓细流汇成的长江大河,既有滚滚激流,也有泥沙俱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