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针对城区日益严重的“三废”污染的实际,协调有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下大力气治理污染。“十五”期间,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是总体稳定,局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县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仍然存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率相对过去明显减缓,但受公众环境意识不够,部门环境、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加上环保力量薄弱的影响,今后环保形势十分严峻。

附件3: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省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及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建设的实施,积极创新环境管理的理念、体制和机制,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为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庆城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 “十五”环境保护概况

一、总量控制目标全面落实

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污单位实施量化管理,层层分解污染物排放指标,从源头抓起,全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全县有80%的燃煤用户使用中低硫份的华亭煤,60%左右的餐饮业(包括夜市)使用石油液化气,降低了SO2的产生量,减轻环境压力,建成烟控区3.8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0%。完成沼气示范点1个,沼气用户200多户。2001年—2004年,全县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在控制指标以内,主要污染物年削减梯度在6%以上。

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针对城区日益严重的“三废”污染的实际,协调有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下大力气治理污染。安装脱硫除尘设施8台(套),非典期间投入环保治理资金5万元给县人民医院安装医疗废物焚烧炉1座,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安装医疗污水处理设施1套,在马岭黄酒厂、保元生物化工厂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各1套,修建、改造城区排污管网2400米,依法取缔不达标锅炉3座,“十五小”企业2家,取缔土炼油炉38座,生活垃圾经城区转运站在北五里坡进行简易处理,城区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总之,“十五”期间城市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由于治理资金不足及治理设备的缺少,导致污染治理基本上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深度不够的状况。

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长足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是总体稳定,局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十五”全县利用世行贷款水保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了保持水土流失,实施综合治理。但是,由于石油开发生产,造成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十五”期间,县上确定1个生态示范乡镇,在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规划已通过审批,规划的主要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已完成,使我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执法检查,坚持依法行政,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城区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完成了教子川、冉河川水源区划工作,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在项目审批中推行环保预审制,把环保审查把关的程序前移,使环保审查取得了主动权,工作中做到了“三不一跟踪”,即不环评不准立项,不办理手续不准开工,不达标不准验收,对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环保设施落实情况全程跟踪检查。到2004年底,共参与验收的工程项目39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率100%。对全县近300户新、扩、改建项目全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执行率达100%。拒绝审批开发油井19口,拒绝审批有污染的工业项目6个,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368人(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00余起,罚款28万元。办理信访案件37起,办结率96%,办理人大、政协提议案6起,办理率100%,共征收排污费131万元。

五、环境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们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入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各类绿色创建活动。截至2004年年底,全县共刷写各类环境保护宣传标语150多条,悬挂横幅78条(副),印发传单15万份,播放环境教育警示专题片17场次,举办各类咨询活动12场次,获得命名的绿色学校5所,绿色社区1个,绿色单位2个,环境优美乡镇12个,开展创建活动的单位用于美化、亮化、硬化、绿化工程投入经费共计达156.78万元,创建工作基本达标,通过广泛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和支持环保工作、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目前电话举报多了,来信来访多了,关心环境、支持环保工作的人多了。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县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仍然存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率相对过去明显减缓,但受公众环境意识不够,部门环境、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加上环保力量薄弱的影响,今后环保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章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全国第五次环保会议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中央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的良好机遇;坚持环境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环境和资源,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强化统一监督职能,加大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推行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

4.坚持实现两个转变的原则,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5.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要明确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利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环境。

6.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扭转一些地方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7.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

三、编制依据

1.《中国21世界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中国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4.《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5.《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甘肃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7.《庆城县“十一五”发展规划》;

8.《庆城县县城总体规划》;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三章 规划的目标与期限

一、规划的目标

总而言之,到2010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污染源治理再提高工程,搞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巩固城区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成果,逐步实现蓝天碧水和绿地的目标。到2015年,全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果,真正实现山川秀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具体是:

1.城区及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目标,依据〈庆城县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办法〉的要求,搞好城区饮用水源及乡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力度,使城区及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Ⅱ类、Ⅲ类水质,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

2.污染控制目标

(1)大气环境质量各类污染物的指标对SO2、烟尘和粉尘要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规定的标准,对TSP和NOX要求工业区控制达到Ⅱ级标准,其他区域控制达到Ⅰ级标准。

(2)各类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其行业标准。

(3)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置,不得随意堆放,到2010年前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处置场,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分类和无害化处理。

(4)生活污水基本治理,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生活污水治理后应达标排放,到2010年前建成庆城污水处理厂,改变直排现象。

(5)依据《城市区域环境保护标准》(GB3096—1993)及相应行业标准。对噪声源实行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排放量,保障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3.环境监督管理目标

按照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把环境业绩与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的业绩相挂钩,做到考察干部首先考察其环境政绩,使乡镇、部门领导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使环境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使全社会各方面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环境建设目标

全面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生态示范流域乡(镇)及生态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坝系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能源改造工程等绿色工程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并解决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主要计划指标

1.城市环境保护综合指标

——废水:2010年全县废水排放量控制在200万吨,其中生活部分189万吨、工业部分11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率达到70%。

——固体废物:2010年,全县固体废物产生量控制在3.5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控制在0.5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控制在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废气:2010年全县废气中烟尘排放量控制在400吨,其中生活部分300吨,工业部分100吨,废气中SO2、排放量控制在150吨,工业部分50吨。

——生态环境:2010年,城市绿化面积达125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生态保护区覆盖率达到80%。

——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2010年,全县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

2.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指标:2010年,全县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值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其余指标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

——饮用水源保护指标:2010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环境噪声质量指标:2010年,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白天控制在70dB(A),夜间控制在55dB(A);区域环境噪声白天55dB(A),夜间45dB(A)。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环境管理指标

——2010年,“三同时”合格执行率达到95%以上。

——2010年,县城烟尘控制区各种炉窑、灶排放的废气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质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010年,畜禽养殖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

——2010年,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国家农用灌溉水水质标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可降解地膜使用率达到50%以上。

其他相关指标

——2010年,集中供热面积达40万平方米,联片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0万平方米。城市热化率达到80%以上。

——2010年无烟型煤普及率达到80%以上。

——2010年污染防治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0%以上。

——2010年城市气化率达到50%以上。

——2010年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

二、规划期限

规划从2006年起,以2004年为环境状况基准年,2005年为环境趋势预测年,2010年及2015年为环境趋势规划年,长远计划年,即“十一五”规划期限为2005年—2010年。

第四章 环境保护规划

一、城市、工业环境保护

1.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1)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

(2)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十一五”期间,通过争取国投、自筹等方式,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

(3)节约用水,以价格杠杆调节用水,开展城市污水资源化工作。创建节水型城市。

(4)严格控制城市地下水开采量,禁止深井超采地下水,防止造成地下漏斗区。

2.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1)治理城区燃煤型污染,调整城区能源结构,使用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沼气等清洁燃料,扩大电能范围,发展城区集中供热。到2010年,新增脱硫除尘设施5套,莲池、南区新建供热站2个。

(2)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加大对建筑工地的管理力度,防止建筑扬尘污染环境,争取在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把环境部门的监管落到实处。

(3)控制汽车型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汽油的销售和使用,维修车辆出厂时,尾气排放必须达标,对未达标排放又符合报废条件的汽车,坚决予以报废,加大汽车尾气的检测治理力度,加强路检和年检,不达标的车辆不准上路。

3.城市声环境综合整治

(1)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影院、空调业电器所产生的噪声将会加剧。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禁止沿街门店播放音响、高音喇叭,禁止燃放花炮,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

(2)加强交通噪声管理。对机动车辆喇叭实行音量检测,依法设立禁鸣区和限量区,实行限时、限量排放,由公安、交通等部门协作落实。

(3)加强服务行业噪声污染的管理。通过限定作业、营业时间,使用低噪声机械设备,采取隔音降噪措施等行业规定,严格控制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和木器加工、铝合金、铁件加工、建筑工地与室内外装修等服务行业的噪声排放量,杜绝商业活动中使用高噪声音响招揽顾客等固定和流动污染源,会同公安部门协作,加强噪声污染管理。

4.加强城市环卫管理

(1)以城区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及“绿色单位”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加快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步伐,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2)在城市化进程中,要与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单位通力合作,加快城区排污泄洪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并通过人大立法对城区基础设施实行依法管护。

(3)同水务、城建环卫部门协作,加大资金投入。规划期间,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置场、完善工业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置场等污染治理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及时全面清运并妥善处理。

(4)协同卫生部门,在规划期内建成医疗垃圾集中焚烧炉和医疗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工程,确保不发生医疗废物的二次污染。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人居环境建设

做好乡镇绿化、美化、净化,全面开展乡镇建设及园林绿化建设,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彻底改变乡镇“脏、乱、差”现象,积极推广乡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推广应用综合成套住宅建设技术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新技术,利用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资源,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结合农村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灶、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加快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薪柴的使用。

2.生态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向生态农业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各乡镇优势,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的突破口是推广精准农业(把先进实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其生产手段精良,管理过程精细,技术运用精准,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优质高产,重点推广以节水为主的精准灌溉,以配方施肥为主的精准平衡施肥和以培育优良品种为主的精准育种和播种,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尽可能减少施用化学农药,积极推广秸秆、粪便沼化进田,加快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规范高位池养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1.自然保护区和风景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

我县现建有周祖森林公园和岐伯圣景,加强对景区的建设和管护工作,不断提高景区的生态质量。加强旅游业的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县内旅游景点水、大气、垃圾和噪声污染防治,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严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示范区建设

以赤城乡生态示范乡为标准,在全县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在规划期内完成1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评审建成命名10个生态示范区,改善我县脆弱的生态环境。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开发、利用、补偿”一体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2010年,石油开发区域恢复治理率达到50%以上,土地管理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加大天然森林保护力度,杜绝或减缓因群众生活用柴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四、环保自身能力建设

1.环境执法硬件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庆城北区新建办公楼一幢,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到2010年,人均年公务经费达到2000元左右,购置环境监察车辆2辆,总数达到4辆。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添置必要的执法装备,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日常办公设施,办公电话(手机)达到人手一部,协调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施2~3台(套)。

2.干部职工培训。到2010年,环保人才队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单位超编的现状需做合理调整,并有实质性改变。通过专业培训、学历教育,局站环保人才队伍的学历普遍有所提高,在现有基础上,大专以上学历从现有的50%提高到80%,45岁以下人员占90%左右,环境专业人员(包括环境监测工)达到51%,所有环境监察人员都必须参加省市规定的培训,执法能力、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工人中中级工以上人员达到80%以上,各类人员年均脱产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达到6天以上。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要分别培养2~3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监测人才,以适应当前环保工作的需要,培养1名环境法律人才(也可聘请兼职律师),以备起(应)诉之用。积极协调,全面落实环保工作人员的身份过渡问题,80%的公务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公务员依法行政制度、宏观决策和工作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要有所提高。50岁以下的公务员掌握电子政务基本知识。坚持竞争上岗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3.环境宣传教育。利用环境重大节日,加强对公众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公开环境信息,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扩大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对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设项目,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听取公众的意见。扩大环境信息公开项目,让更多的环境行为、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动员市民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督促建设及运行单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加强城市社区环境保护活动。

五、环保产业发展

1.2006年—2007年,组建庆城县环保产业协会,并达到人员、经费、办公场所“三落实”。以环保产业协会为龙头,发展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水污染控制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并应用于大气、水、固体废物等的污染防治,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

2.大力发展节水、节能设备,缓解我县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水、循环水及杂用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及回收利用冷却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城市污水综合回用技术和设备,各种节水器具。

3.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在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环保技术上大做文章。我们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化:一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产业化。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适应中小城市和生活小区的污水处理、净化成套设备,加快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二是抓紧油田钻采污油泥治理和泥浆固化处理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废水资源回收技术与设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三是水处理药剂的应用领域,发展相应的药剂工程技术与成套技术设备。大力发展各种环保新型材料。

4.推广清洁能源燃烧,考察引进对大型工业锅炉烟气和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大力发展工业废气处理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相应的产品装备。把好“三同时”关。加速汽车尾气净化,实现建筑材料环保化。

5.发展绿色食品产、购、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抓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六、辐射环境保护

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对放射源使用、运输、贮存和放弃处置安全实行统一监管。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新上电磁辐射项目必须履行“三同时”制度。开展已建广播电视发射塔、高压输变电项目的电磁辐射环评和验收管理。优化电磁辐射项目布局,最大限度降低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影响。

第五章 “十一五”重点项目和环保投资概况

环境保护投资是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使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的基本保证。规划“十一五”期间需要环境保护投资约为30455.58万元。环境保护投资包括:污染源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生态保护投资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含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科研、信息、监测、能力建设等)。投资分类需求计划见表。

“十一五”全县环境保护投资计划表

img160

第六章 实施环保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确保环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对环境保护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把环保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职务晋升和奖惩的依据之一,认真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政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法,严格管理;计划部门要将环保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综合平衡,协调工作;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区道路、供气、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综合防污治污能力;各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的污染治理,确保企业实现污染达标排放;农业、林业、水务、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并协同环保部门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新的污染产生。总之,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确保环保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进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展投融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付费制度。

三、加强统筹规划,深入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渗透到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全县环保工作整体推进。

四、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从根本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强化综合监督职能,按照规划方案,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和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提高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调整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

六、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保工作上台阶,积极开展环保科技知识普及活动。以《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为契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和实施机制,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使清洁生产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搞好环保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为企业提供成熟、可靠、先进、实用、经济的污染治理技术。加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选派一些业务技术骨干参加各类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专业技能,为环保事业提供知识支撑。

七、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科技知识,提高环境法制观念。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监督权、议事权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公众听证制度,使公众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环保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