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说,全县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开始好转。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2001年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及国民生产总值的0.8%。因此,今后应首先加强对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增强决策层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二是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普及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提高全民

附件1: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规划环评股股长 邓建国

一、自然状况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上游,土地面积2692.6平方米,海拔1000米~1600米。全县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东接合水县,西邻镇原县,北连环县、华池,南接西峰区,地貌特征为川、塬、山均有,塬面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降水量537.4毫米,年变化幅度在312毫米~948毫米之间,但蒸发量大,相当于降水量的2.7倍。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冻害、冰雹干热风,但主要以季节性干旱为主,多为冬春季干旱,伏旱次之。全县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缺氮、缺磷,钾有余。河流总属泾河流域,有马莲河和蒲河两条支流,东北部有东河(柔远河)与西河(环江),两河在县城南汇成马莲河,西边有大黑河、小黑河,在太白梁尖汇合后流入蒲河,均至本县南部出境。

2.自然资源

(1)动植物资源状况

全县植被简单,多为灌木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小,且分布不均,天然林基本没有。植物种类50余科,400多种,以喜温的亚洲中部草原植被占主导地位;野生动物54科,1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16.1%,以人工中、幼林为主,林种以经济林占的比重最大,林种结构极不合理,蓄积量低,林分质量差,天然植被多属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群落。

(2)水土资源状况

全县土地面积约合26.92万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0万平方公里,草地面积2万公顷。全县主河段共计长200多公里,长1公里以上的长流水沟608条。东西二河年均流量是5.71亿立方米,过境流量4.51亿立方米,自产流量1.2亿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输沙量2677万吨。地表水多受污染,优质生活饮用水较为紧缺。

(3)矿产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和黏土,石油分布于马岭、三十里铺、翟家河、葛崾蚬等乡(镇),储量可观,现已形成较大开采规模,黏土资源极为丰富。

(4)旅游资源状况

周祖陵森林公园属省级森林公园,面积60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在周边县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土特产资源

主要是金针菜、苹果、甘草、红枣。尤其是金针菜,闻名全国,畅销东南亚;甘草产量高,质量好,享誉西北,苹果质脆味甜,多次在全国及省地果品展中获奖。

3.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共有19个乡(镇),183个行政村,人口32万,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10.9亿元,人均3400余元;共有企业(含乡(镇)企业)918个,有排污行为的178个,重点污染企业13个,不包含长庆油田企业。

4.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庆城县地处长庆油田腹地,除长庆油田和庆阳石油化工厂外,县属企业主要是砖瓦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极少,污染大户庆城县沥青厂于1999年关停,至今尚未启动。县属企业污染都较轻,主要是长庆油田企业排污量最大。以2000年统计数据,生活污水排放量141.9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55.18吨,烟尘排放量252.7吨,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7万吨。虽然经过2000年达标治理,但污染物排放量仍较大,其中以生活污水占的比重最大,生活垃圾占第二位,烟尘次之。噪声污染以建筑噪声为主,交通噪声污染逐年加剧,呈上升态势,大气质量除冬季供暖期局部区域呈中度污染外,其余时间良好。随着近年来生态植被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由13.8%上升到目前的16.1%,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总的来说,全县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开始好转。

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1)地表水污染严重

尤其是西河在庆城区段夏季经常呈劣V类,主要是沿河工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所致。而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开采所导致,石油矿区的地下水经卫生防疫部门化验,主要指标几乎全部超标。

(2)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

由于受季风影响大,降水极不均衡,造成地表植被稀疏,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重。

(3)生活污染加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剧增,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县城有8万余人口,年用水量80万吨,外排污水达56万吨,但至今没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置。大气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是冬季取暖燃煤对空气的污染。县城2001年产生生活垃圾10000吨左右(不包括基建垃圾)。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垃圾填埋厂,因此经常造成垃圾的乱堆乱倒,严重影响市容和居民的健康。

(4)农业污染抬头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地膜的残留对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已造成一定的污染。据统计,2001年全县化肥、农药、地膜的用量分别是44800.18吨和900吨。农业污染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像工业污染那样的程度,但作为一个潜在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2001年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及国民生产总值的0.8%。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监测技术落后,至今不能按时上报数据,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

三、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确定经济发展指标时,首先考虑本县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中,保证环境保护部门有参与的机会、把关的权力,尽量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做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严防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主要对策是推行建设项目“环境预审制”和“环境质量责任制”。对庆城县的所有新、改,扩建设项目,首先进行环境预审,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不予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虽然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可令其拿出可行的治理方案,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同时对不负责任,不执行建设项目环境预审制度,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主要责任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我县在大开发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

3.进一步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决策者和群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者对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影响着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也是能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今后应首先加强对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增强决策层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二是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普及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制观念;三是继续在中小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推进“绿色”学校的建设;四是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采用良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脱贫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五是积极推广绿色消费,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推行执法岗位责任制,巩固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治理达标成果,实施全面达标工程,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一是对现已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继续加强其日常的环境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不反弹。二是加强对新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重点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申报登记,严格限定其排污总量。三是加强对城区和石油矿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城区主要是进一步改善排污设施和加快公厕改建速度,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的日常清运,消除卫生死角。石油矿区重点是打击偷盗原油的违法犯罪行为,消除原油外泄对土壤、河流的污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5.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一是结合全县“十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全面系统地掌握全县生态环境状况,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开发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切实搞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世行项目水保”工程,不断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坚决制止新的水土流失。三是加强动植物保护,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

6.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黄花菜、梨枣、甘草人工栽培和舍饲养羊、养牛等,使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多采用农家肥和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目前主要是继续抓好莲池、巴家山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全县的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健康发展带好头。

7.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尽快论证建设庆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切实改变生活污水对西河的污染,改善和恢复西河的水质和水体功能;二是对城区的采暖锅炉进行治理淘汰,原则上不准再建单体锅炉,实行集中联片供热,倡导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或使用型煤。三是对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镇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增加环境保护内容。

8.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不断扩大投资渠道,提高环境保护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对县城规划区内的用水户加征污水处理费,为将来的污水处理积累资金;二是结合西部大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三是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对环境保护部门每年征收的排污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每年由企业申请,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把关,资金实行有偿使用,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县财政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争取使环境保护投入占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

9.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选调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使县环境监测站运转起来,早日成为等级标准站,确保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二是加快建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监督重点排污企业,尽快建成自动、连线、在线监测装置;四是更新设施、购置先进、快速的现场监测取证设备;五是加快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派年轻有为的环境监理人员到有关大专院校进行深造。

2003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