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掘、利用两地资源优势和积极争取、吸引外部资源流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新型建材、林产林化、南药等特有资源型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金融创新为先导,积极发展金融、研发、设计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总部经济;加快建设南药、木材、石材及绿色农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打造成为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地。建构合理的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纳入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标准。

1.充分考虑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明确试验区产业发展方向

试验区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应该充分考虑到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化粤桂合作,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和各方优势,着眼产业差异性和互补性,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试验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转移承接与提升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试验区产业布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传统资源型产业。充分发掘、利用两地资源优势和积极争取、吸引外部资源流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新型建材、林产林化、南药等特有资源型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科技研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品牌效益型产品转变,提高资源型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落后产能产业进入,加快现有落后产能产业的退出速度。

(2)先进制造产业。抓住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转移和延伸机遇,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和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扶持和培育电子信息、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等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应用先进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及我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联手承接国际、国内高端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高新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主动吸纳转化高新科技最新成果,培育、壮大和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企业,着力打造两广区域及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4)物流及生产性服务产业。强化东引西连的桥头堡作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增强城市集散能力,依托西江黄金水道,优化水路、公路、铁路及空港物流的全方位交通网络,逐步打造成为连接东西部、面向港澳及东盟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及国际化物流中心。以金融创新为先导,积极发展金融、研发、设计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总部经济;加快建设南药、木材、石材及绿色农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打造成为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地。

(5)旅游养生及教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绿色山水资源和广信文化积淀,以山水休闲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和生态养生旅游为主导,积极推进沿江高端休闲旅游岸线建设,将休闲旅游与健康养生相结合,开发广信文化、田园体验、健康运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康养生、长寿文化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新兴领域,加快建设道德素质教育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并深入挖掘和弘扬广信文化、广府文化,着力开发区域性特色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6)现代农业产业。以试验区保留耕地为载体,综合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生产手段、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农业和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积极引进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品牌产品,形成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安全和休闲农业,建设集生态绿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作体检及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都市型休闲农业园。推动农业与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

2.建立规范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市场制度,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动态平衡[17]

(1)市场化运作。所谓的市场化运作就是指建立规范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市场制度。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既是市场竞争的成本,又是市场竞争的标准。建构合理的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纳入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标准。整顿不同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通过适当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环境保护下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建构独立的环境保护市场交易平台,以市场竞争的形式来实现对不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并利用交易平台将环境保护转变成合理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更是市场化运作的主力军,故而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必须依赖于企业,将市场、企业纳入环境交易平台,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实现动态平衡;同时,政府应积极履行监管职能,把环境保护纳入到硬性的监管指标,保障企业能通过环境保护的竞争优势获取合理的市场回报,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

(2)实现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实行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对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就得要凭借企业的发展条件和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力,能够促使它们加大对环境的维护力度。若是将企业间的竞争力聚集起来,那么这种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将相关政策进行产业化的实行,使得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先在大型企业中实行,在取得良好效应的反馈后,借由他们的影响力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小型企业,以此类推,环境被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就会加深相关政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产业化的运行方式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效方法。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府如果加大财政的力度,那么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就会减少,这种对企业有良好发展性的政策,会使它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问题,成本的减少也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若个别企业对环境造成破坏,根据环境受破坏的程度,政府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程度的惩罚,增加它们的投资成本,在硬性条件上对其进行约束。

(4)加强社会导向力度。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自身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和挽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手段有很多,例如:义务教育的课本上、电视公益广告及公园中的条幅标示等,之所以可以用到这么广泛的公共层面,是要时常提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所以,加强社会的向导力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3.运用生态与经济融合理念,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实现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18]

经济与生态两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经济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支撑,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又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生态是经济的一部分,经济又是生态的一部分,经济发展中有生态,生态建设中也包含着经济,两者具有内在的良性互动关系。应该把经济与生态看作一个互促共进的大系统,让它们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前提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所谓经济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这是因为:①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要素特别是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有限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如果某种资源短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就会削弱,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要通过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我们的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能够营造有利环境,增强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③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把生态的理念、技术融合到产品中去,就可以创新产品,形成不同的品种和质量。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态牌是一条最佳的“绿色通道”。

所谓生态经济化,就是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般地说,生态环境属于“公共品”,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但这也并不是说市场就无所作为。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可以考虑:一是在生态保护中融入市场机制。比如有的地方通过旅游开发来积累资金,然后把旅游业发展中赚取的资金中的一部分拿来用作保护生态,还有的把发展旅游业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地扶持了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二是把生态本身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抓具体的生态项目建设。现在的生态项目建设是国家出钱补助,操作过程中经费层层划拨,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建设项目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抓生态项目,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4.提高环保参与产业发展综合决策的力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坚持环保参与工业发展综合决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本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坚持环保参与工业发展综合决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低碳、绿色、环保”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使区域范围的工业污染从规划层面得到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产业发展对西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促进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类能源的集约和综合利用,绝不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一时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或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环保审批,在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保护西江水质为首要原则,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先行。科学分析地形地貌,得出合理的出地率作为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依据。以生态为基础,预留生态通廊,打造一个生态产业新城。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国家、省的主要减排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以政府统筹、环保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在西江沿线生态环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采用规划的新理念,体现出粤桂两省(区)和谐发展、合作共赢、永续利用的良好城市发展理念。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加快试验区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从促进经济生态化方面来看,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直接载体,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节水、节电、节地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把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转到“低消耗、低排放”上来。三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大力推进生态效益型农业、绿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最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产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4)推动生态经济化。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发,体现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生态产城一体化”,实现生态、产业与城市的匹配和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态型园区转型。一是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做大、做强生态产业。特别要注重引进民间资本“打理山水”。二是要用考核经济的办法来考核生态,推进绿色GDP指标体系。政府应探讨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经济计算制度和由此所决定的绿色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引导物质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推动生态项目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通过完善各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使那些违背生态建设基本原则的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他们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作为其获取公共福利的补偿。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推进大项目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运用业主招投标、项目经营权转让、BOT等方式把生态项目推向市场,使生态项目市场化经营落到实处。另外,还要切实建立起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同写“西江水文章”,共建“西江经济带”。利用试验区区位条件优越、岸线景观资源丰富、开发空间与转型潜力巨大的优势,在紧密的区域交通网络共同开发西江黄金水道,协作做好“生态产业”文章,平台共建共享,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把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及加快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黄金机遇,共同开发西江黄金水道,打造区域性的临港经济带以及港口物流商贸集聚区,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航运枢纽。通过组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及相关工作机制,共同破解两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的机制体制障碍,推动两地创新资源共享、创新项目合作、创新联盟共建。

5.加强环境联合执法,进一步增强环境监测平台的功能

(1)加强联合执法。积极推进两省(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健全西江流域环保联防联控机制,在产业准入、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环保执法、污水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开展全面合作。加快试验区内城镇、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力度。建立肇梧两市(县)经贸、环保、林业、工商、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开展“维护环境安全百日督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进一步增强环境监测平台的功能。以西江粤桂联合环境监控预警及应急指挥中心为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在水环境管理方面,一是可通过在试验区水域环境设置水环境质量现状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查看西江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二是在试验区各生产园区污水处理厂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随时了解试验区范围内废水排放是否达标,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隐患;三是在园区各排污企业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环保管理部门可随时掌握企业排污现状。在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可依托大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平台,同时在试验区主导风向下方向设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以评判试验区环境空气质量;依托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同时对进入试验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安装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依法对企业产排污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增加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的功能,当出现环境异常状况时,专家通过平台对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给出解决方案,为应急情况的决策提供智库支持,突出应急环节的“快速反应”,为试验区的环境安全提供保障。

【注释】

[1]资料来源: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官方网站,http://www.yghz.gov.cn/themes/node/node_16.htm.

[2]资料来源:肇庆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zhaoqing.gov.cn/zq115/201603/t20160311369325.htm l.

[3]资料来源:梧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wuzhou.gov.cn/info/106170.

[4]陈绍金:《水安全概念辨析》,《中国水利》,2004(17):13-15。

[5]陈绍金:《水安全概念辨析》,《中国水利》,2004(17):13-15。

[6]广州西部饮用水源污染严重达标率仅为50%[N].2009-5-19。

[7]广州西部饮用水源污染严重达标率仅为50%[N].2009-5-19。

[8]资料来源:张闻:《走访广佛饮用水源地:广州日取西江水250万吨达标率仅为50%》,《羊城晚报-金羊网》,2015-8-5。

[9]资料来源:张闻:《走访广佛饮用水源地:广州日取西江水250万吨达标率仅为50%》,《羊城晚报-金羊网》,2015-8-5。

[10]陈春梅、范公俊、崔凡:《贺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特征及对策研究》,《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2016。

[11]封开:环境监测在线看数据传输实时化[EB/OL].肇庆市环保局官网.http://www.zqepb.gov.cn/2015-08-12。

[12]封开:环境监测在线看数据传输实时化[EB/OL].肇庆市环保局官网.http://www.zqepb.gov.cn/2015-08-12。

[13]樊杰:《灾后重建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经济日报,2015-5-7。

[14]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框架研究》,水利电力科技,1996(2):9-14。

[15]徐毅、于雷、吴舜泽、王金南、张治忠等:《我国城市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07。

[16]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框架研究》,《水利电力科技》,1996(2):9-14。

[17]陈中元:《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环境保护》,2016(1):6-7。

[18]郝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路径分析》,《中国市场》,2016(17)155-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