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1.2 云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多种地质构造地带的交汇地,北回归线贯穿境内,形成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云南“东部岩溶地貌、西部三江并流、南部热带雨林、北部雪山冰川、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环境,从而在云南这块南北跨距990km,东西跨距865km,总面积达394000km2的土地上,形成了奇特罕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既对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云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13.1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13.1.1 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下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并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破坏原因和特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使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1.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任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和制度,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点

根据上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支持推进灾区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化,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紧紧围绕粮食安全问题,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和商品粮基地优质防护林,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稳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扩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加快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国有森工企业改组改造步伐,不断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紧紧围绕江河、湖泊特别是重点湖泊的综合治理,调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建设过程,加大对大江大湖、大型水利工程区域森林植被的建设力度,切实保护江河、湖泊和重点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

●紧紧围绕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综合治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林业和绿地,深入开展全民节能环保行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3.西部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的上游,也是两大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两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具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不仅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产力严重衰退,而且导致两大江河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和水库淤积抬高、水患加重,严重影响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既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目的和切入点,也是从根本上扭转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西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逐步缩小东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等突出问题,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效益,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步伐,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重点江河、湖泊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西部水资源的利用,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

●加快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遏止和不断减少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加强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遏止和不断降低土地沙漠化的扩展。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促进重点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复垦等,不断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13.1.2 云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多种地质构造地带的交汇地,北回归线贯穿境内,形成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云南“东部岩溶地貌、西部三江并流、南部热带雨林、北部雪山冰川、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环境,从而在云南这块南北跨距990km,东西跨距865km,总面积达394000km2的土地上,形成了奇特罕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既对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云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1.云南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云南省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西北部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东南部的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海拔76.4m。在南北跨距990km的范围内,平均相对高差超过4000m。全省地貌呈现层状立体地貌,在全省394000km2的范围内,包含了高山、峡谷、中低山、丘陵、台地、河谷地、盆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高原占10%,盆地占6%。层状立体地貌,再加上低纬度和同时受大陆季风和海洋季风的影响,使云南浓缩了中国从北到南的气候特征,形成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气温由北向南,平均在5℃~24℃,南北气候相差达到19℃;中部地区气候平均在15℃~25℃,享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壮观的群山与河流。云南的山脉分东西两片,东部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山脉呈西北—西南、东南走向;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有32座; 5000m以上的山峰有5座且终年积雪,其中梅里雪山、玉龙雪山等为世界知名的雪峰;此外还有著名的腾冲火山群,以及以“立体气候”著称的高黎贡山、哀牢山等。云南河流分属于六大水系,即怒江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澜沧江—湄公河水系、金沙江—长江水系、红河水系和珠江水系。有7大著名河流,即金沙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怒江、陇川江、大盈江,境内河流总长达5164km,汇水容量达327000km2。云南高山、峡谷、江河众多,再加上地形急剧起伏变化,从而形成大量的瀑布群和壮观的山河景观。

●众多的湖泊与温泉。云南省是中国五大湖群之一,尤以高原湖泊众多享有盛名。全省有大小湖泊40多个,星罗棋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湖泊总面积1100km2,其中拥有湖泊面积20km2以上的高原湖泊有9个,即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杞麓湖。除了众多的高原湖泊外,云南还有大量的清泉和温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泉上千个,其中尤以温泉居多,有700多个。温泉种类有硫磺泉、碳酸泉、碱泉等,是发展温泉(SPA)旅游的重要资源,尤以腾冲热泉、安宁温泉等享誉天下。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云南省由于处于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穿全省,部分地区海拔较高,使全省拥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和高山草场。到2007年底,全省林地面积达2424.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52%;包括灌木林的森林覆盖率为49.91%,活立木蓄积达15.48亿m3,居全国第3位。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人工草地807.41万亩,退牧还草525万亩,草原围栏830万亩。全省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km2,其中河流湿地1595km2,湖泊湿地1754km2,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km2。为了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省已建各类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76个,总面积达28832.49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2%,有效地保护了云南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

2.云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

云南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同时也是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源头或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云南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周边省区和毗邻国家的发展。因此,云南省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98年,云南省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纲要》,强调要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发展绿色生产,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发展条件最优、自然环境最好、生活环境最佳的省份之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目标,具体规划实施了以绿色产业为经济支柱,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八大工程”和“五大支撑体系”,具体包括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现代林业建设工程、绿色旅游精品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生态恢复与改善工程、保健型烟草创新工程和矿业治理达标工程;以及绿色产业群、人才、科技、资金、政策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促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和发展。

2007年,云南省进一步把“突出重点抓生态”摆在了更加显著位置,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了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为主题,以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阳光、生态保护、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着力解决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公众的环境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促进自然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15年至2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强省的建设目标。

3.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以下简称“九湖”)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见表13-1),其中滇池、程海和泸沽湖属于长江水系,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属于珠江水系,洱海属于澜沧江水系,湖泊流域涉及昆明大理、玉溪、丽江、红河五个州市的17个县(市、区)。

表13-1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基本情况表

资料来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有关统计资料.

“九湖”从整体上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大都市发展;二是支持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四是支持特色产品的开发。由于“九湖”的四大功能及其湖区经济作用所致,“九湖”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云南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保障湖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云南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九湖”保护和治理作为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重中之重,把“九湖”水污染防治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力争以滇池为重点的“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新的突破,推进“九湖”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随着云南加快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持续推进,不仅为全面推进“生态立省”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以“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为抚仙湖—星云湖旅游试验区的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要求。

13.1.3 玉溪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析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为积极探索和寻找符合玉溪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玉溪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以建设全省第一个生态城市为目标,突出“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重点,全面实施了中心城区防洪和景观水系建设,广泛开展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活动。

1.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早在2003年初,玉溪市就提出了“烟草兴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创新发展思路。“生态立市”就是以生态价值为支点,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领域和空间,谋划城市化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新布局。玉溪市按照国务院领导视察抚仙湖时提出的“一流水质、一流生态、一流旅游”的要求,着力进行城市和产业的新布局。2003年底,云南省政府在玉溪市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原则同意玉溪市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规划。这是一个“生态立市”的城市化发展大规划,使玉溪市依托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构建以红塔区为主城区,江川、澄江、通海为次城市的湖泊生态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毗邻昆明的又一大区域中心城市。

目前,玉溪市遵循“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生态经济转变;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市”为动力,从更大的发展空间探索生态保护的创新方式,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生态环境优化,农民得到实惠,产业得到发展,地方经济壮大,使生态建设成为支撑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要素;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市”的成果树立对外开放的形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大幅度提升玉溪良好的生态环境形象和旅游形象,不断提升玉溪市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坚持依法管理,科学规划和保护

抚仙湖、星云湖是玉溪人民的母亲湖,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不断改善星云湖水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玉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玉溪市提出了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和不断改善星云湖水质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官清湖清”的理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抚仙湖、星云湖水质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

玉溪市在加强抚仙湖、星云湖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立法管理、全面保护、重点开发、高起点建设、部分禁控”的原则,健全完善抚仙湖、星云湖管理机制,制订完善了《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编制了《抚仙湖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星云湖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抚仙湖、星云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等,用高水平规划来指导湖泊保护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完成了对抚仙湖长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禁止机动船艇营运,关闭抚仙湖周边采矿点,设立了抚仙湖禁止开发控制区,使抚仙湖、星云湖的护湖治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确保了抚仙湖保持Ⅰ类水质,星云湖水质不断改善。

3.建设生态城市群,推进可持续发展

玉溪市以建设生态城市群为目标,确定了包括6个基本条件,28项量化指标,覆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在内的生态城市群建设指标。通过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九龙池、白龙潭流向改道,截断星云湖通向抚仙湖的流径,每年将7000多万m3的湖水引进玉溪主城区,建成数条景观水系和人工湖,形成溪水常流的市区园林景观,使玉溪市成为独具特色的“高原湖泊生态城市”。

通过生态城市群的构建,拓展了玉溪城市化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使城市化建设与烟草、矿电、旅游文化优势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城乡经济融为一体。同时,随着生态城市群建设的推进,玉溪市的许多农民加入到运输、建筑、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工作中来,既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也赋予了玉溪更为丰富、细致的文化内涵,改变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投资环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使生态建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