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建设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贫困县乡实现永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的需要。绿色发展是党中央近年来再三强调的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当下最常听到的发展口号,环保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各地都在力争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绿色扶贫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指导我们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遵循,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明用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1]。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贫困县乡实现永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而来的是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日益破坏。贯彻绿色发展,实施环境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基于中国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而产生的现实响应,更是促进全面发展、惠及每一个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近两年的扶贫开发中,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贫困地区的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在贫困村落的开发建设中,许多村庄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扶贫理念。

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必须找准平衡点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精准扶贫殷切希望和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处理好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各省在同步小康征程上奋力跨越的必然选择。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抓好生态保护,才能顺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放心的食物的民生关切,让贫困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

面对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显现或潜在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贫困地区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土壤质量维护与农业持续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环境污染治理与人居环境健康保障,统筹服务扶贫攻坚的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投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分区分类生态扶贫。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组织领导,政产学企结合,增强社会合力,群众增收创业,提高扶贫效益,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扶贫产业体系。

越是贫困的农村,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是薄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贫困地区农民不免急躁起来,“有山靠山”“临水汲水”等落后思想,导致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变本加厉。茂林变荒山,湖泊变废田,有的村民甚至为了芝麻大的利益砍伐盗卖成百上千年的珍稀古树,捕杀珍稀野物,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由于管理不到位,很多农村被生产生活垃圾包围,畜禽养殖造成污水横流,“揠苗助长”式种植农药化肥过量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不少排污企业转移到农村,使农村水源田地倍受污染。加之环境执法力度微乎其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悬在农民头上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身体健康,使那些原本贫穷的农家随时可能陷入“雪上加霜”的绝境。

到“十三五”末,通过绿色扶贫理念的贯彻落实,力争达到消除经济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和人居健康的目标。以我国集中连片生态脆弱贫困区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产业扶贫工程,集成并推广面向各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开发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根据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红线以及生态补偿等手段,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调控和管理技术体系,提升政府决策与管理能力,切实明显提高我国生态脆弱贫困区的扶贫效益。

2016年6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

二、绿色扶贫现状分析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近年来再三强调的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当下最常听到的发展口号,环保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各地都在力争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准扶贫新路子。生态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绿色扶贫发展途径,很多省份都对这几个路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宁夏于2015年开始积极投入资金,打造了“农、光、游”一体的新型特色产业项目,该项目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光伏发电项目共投资210亿元,除3000MWp光伏发电项目外,还有10万亩枸杞扶贫项目及银川市近郊旅游项目。光伏项目很好的引入了“企业+贫困户”的联合经营模式,企业在牧场投入10万亩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配以10万亩优质枸杞种植,实施枸杞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上方光伏发电、下方枸杞种植、全方位观光旅游”的“农光游”一体化新型特色产业。完全建成后,将按照国家“保障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的标准,对全区8万贫困人口进行经济补贴,保障其具有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该项目由企业负责统一投资、育苗、种植、施肥、灌溉、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零成本承包给农户,由农户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和采摘,农户既为产业工人,又是经营业主,项目按每户6亩、每亩产量400斤、每斤收购价50元计算,将持续解决1.7万贫困户8万贫困人口就业,每年为每位贫困人口创收2.4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

农光游将以绿色采摘、旅游度假等休闲项目为主,在银川市郊打造旅游景点,不但让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十分有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壮大宁夏枸杞产业规模、提升宁夏枸杞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将持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调动了贫困人口创收积极性、更大程度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有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当然,除了农、光、游以外,电商等三产服务业也是绿色扶贫的新路子,河北省就走上了电商以及特色产业扶贫道路。河北省在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同时,不忘大力发展旅游购物,该省评选推出“100种河北旅游推荐商品”,形成具有河北特点的旅游商品品牌。政府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打造辛集皮革、香河家具、白沟箱包、清河羊绒等10个购物旅游景区。并且争取石家庄、秦皇岛等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免税商店,实行离境退税政策。

2015年以来,河北省紧抓“互联网+”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启动了“互联网+扶贫”行动,依托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推广贫困地区电商扶贫等模式,打造全省“互联网+扶贫”精准扶贫体系。河北省还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并且率先树立的电商扶贫试点——“平乡样本”。平乡县自行车零配件、童车等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细分形成的产品种类已经成为非常适合在网上零售、直接快递入户的网商产品,目前全县形成了“千家万户忙电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创业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平乡县登记各类在线电子商务(企业)网店上万家,直接参与网上创业人员达到2万人,农村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条的就业人员达8万人,2014年网络直接交易额超过10亿元。

绿色发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新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的贫困人口大都位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由于历史、交通、经济等原因,基础设施不足、工业发展缓慢,反而环境污染近无,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山清水秀风光好。在绿色发展的指引下,引导这些地区积极转换发展理念,发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把扶贫工作和环境保护、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财富,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绿色生态视阈下扶贫开发存在的相关间题

1.大力开发产业扶贫项目,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精准扶贫目前已经进入了产业开发的实质性阶段,各类产业扶贫项目正迅速向贫困村涌入,很多扶贫项目都为贫困村带来了良好的集体收益,但是也有部分扶贫项目欠缺考虑,有意或是无意中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光伏发电项目由于一次性投入,日常维护简单,适应性较强等原因得到了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的欢迎,被广大农民群众戏称为“懒人扶贫”,年底坐等收钱。这本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扶贫项目,也到了我国多个省份的大力推广,但是由于起初并未完全从生态角度对该项目进行翔实评测,使得该项目对部分地区的生物生长造成了破坏。

我国南部某县于2015年大规模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在该县土质较差的的数百亩山地上进行了光伏板的搭建,但是光伏板由于面积较大,虽然每块板子之间空出了一定的空间,但光伏板还是无可避免地将阳光遮住了。这些山地本山土质就不太好,山上生长的绿色植物并不太多,但基本也可以将山地覆盖,但光伏板遮光,导致了部分植被生长困难。这些光伏刚刚搭建的时候,山地的植被还能勉强存活,但到了2016年时,这些植被大都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些山地逐渐出现了秃顶的状况。

2.旧村换新容,部分改造有悖于原始生态保护

随着近年来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旧村古寨得以焕然一些,许多贫困村的基础生活设施得到了修缮,但是部分地区在大力让村庄变得现代化的同时,也让村庄的原始自然风貌离我们越来越远。通过在青海、湖南等省调研发现,湖南宁乡、青海海东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宁乡叫停道林非煤矿山企业12家,县域内煤矿全部关闭,小瓦窑、小砖窑专项整治有序推进;黄材水库等重要水源地集雨区规模养殖场(户)基本退出;“三年造绿”行动超额完成,全年新增植树20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60公顷,提质绿化县乡公路1000余千米。海东市平安区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有效结合在一起,一体两翼,相互配合,统筹推进,共同发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建设村庄生产条件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

应该说这都是十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在这背后笔者也产生了另一种担忧。经过改造,这些村庄由从前的砖瓦房逐渐被小洋楼所取代,从前的土厕所慢慢变成了洋气的红砖水泥大厕所,夜晚本来月光幽静的乡间小道被插满了明亮的路灯,多年来村民自建的小宅子也被重新粉刷洗脸等等,有时候乍然一看,你会觉得有一种身处县城的恍惚感。部分改造项目确实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面对人烟稀少的村庄,这些硬生生的改造所给人带来的不伦不类感,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3.部分产业项目对水源等造成污染,威胁居民生命安全

部分贫困地区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时候急于求成,对产业项目不加甄别,对水源、土壤等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要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笔者曾在南方某省的贫困村进行调研,该村有一条村民日常灌溉使用的河流,平常河水都较为清澈,但是每当到了春季河流水质就会变得很差,浑浊不堪。究其原因,原来该村所在的乡镇政府为了提高地方经济收益,盲目引进了一家水泥企业,每到春季,水泥企业订单量较大,对河流的污染就变得尤为严重。春季又是插秧种植的时节,灌溉量很大,河流的水质太差不能用于灌溉。而且该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至今没有通自来水,村民日常都是使用浅表水,浑浊的河流对浅表水同样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4.部分乡村旅游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原始人文生态

部分贫困地区对待乡村旅游项目趋之若鹜,政府大力开发各类乡村民俗项目作为主要卖点,但当前的一些民俗项目中,尤为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破坏人文生态的现象较为凸显[3]。有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前期细致的考察规划,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追逐商业利益,将开发商吸引进来,一味地将符合大众口味的旅游主题强行设置在贫困村,进而大拆大建,完全扰乱了村庄自然形成的历史文化脉络。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这些旅游项目,没有真实感、没有亲切感,也没有文化的深度,起不到人文熏陶的作用。乡村旅游开发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旅游活动必然引起大量的水、食品、电等物资和能源的消耗,对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势必带来变化,进而触发新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是对原始村落人文生态的一种破坏[4]

5.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加剧,进一步加深了贫困状况

我国多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伴随着生态破坏,生态破坏越严重则贫困程度越深,绿色扶贫亟须从源头阻止生态破坏。我国广西、四川、甘肃等贫困省份集聚了大量少数民资,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伴有生态脆弱状况,生态环境脆弱同样也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改变落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汇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而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在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建设好文明生态村,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绿色生态扶贫的相关建议

1.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绿色品牌,进行无公害生态种养,实现“绿色利润”还民富民[5]。在产业扶贫发展方面,以无公害、无污染、无破坏为准则。立足绿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创建贫困地区自己的绿色农业品牌。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包装等环节,以企业宣传构架贫困地区绿色品牌体系,将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打造成为普通群众日常消费、休闲的绿色品牌。在发展绿色产业时,一定要加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发挥贫困户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解决广大贫困户收入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绿色产业为依托,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改变过去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思路。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收获“绿色利润”是贫困地区最有效的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举措。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要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理念,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良好的生产管理模式,大力宣传、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广西贺州是一个有名的边远山区贫困村,该市近年来依靠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如今已成为我市贫困户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贺州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及广西的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围绕扶贫攻坚目标,抓好林业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延长农民增收链条,有效推进了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该市还较好的利用了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该市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发展林业及生态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贫困村给予倾斜,积极探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和“猪—沼—茶”等沼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不断延长沼气产业链条。截至2016年5月份,全市沼气池用户达到18.97万户,沼气池年产气量7589.2万立方米,可节约薪柴38.6万吨,为农民增收节支3.8亿元,实现每户农民年增收16000元。同时,着力落实公益林基金补偿、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等优惠政策。据了解,该市去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管护合同签订313.54万亩,兑现管护补助4278.28万元。全市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81个,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9.5亿元,林下经济发展累计面积达320万亩,林下经济惠及林农92.51万人。

该市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始终不忘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进行科学引导,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该市通过示范带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该市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免费开设林果栽培等实用培训课程,让返乡农民工充分掌握林果栽培管护等专业技术,有效推动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铁耕村返乡青年何某在参加培训后,在本村种植了5亩脐橙,并带动本村群众种植脐橙200多亩,这种互帮互带的模式很快在贫困村传递开来。

2.“美丽乡村”适度开发,减少不必要的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要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畴内,不能让乡村建设沦为政府哄骗上级建设资金的幌子,减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改造,尽量保存贫困村落的原始生态风貌,美丽乡村一定要有“乡村味道”,特别是对于在人烟稀少的村庄到处修建路灯等不必要的改造应该减少或是喊停。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建设不能舍本逐末,简单照搬城市风格,盲目贪大求洋,而要彰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最大限度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突出农家气息,彰显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挖山、不改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持乡村乡土风貌,减少不必要的改造,使乡村更像乡村。

3.合理开发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不能顾此失彼

合理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准备进行项目开发时,一定要进行反复调研,制定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确保产业项目的发展不会带来贫困村生态的破坏,全力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湖北十堰在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结合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致力打造“富口袋、富脑袋、富万代”绿色财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产业经济进行脱贫攻坚的同时,始终坚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第一、生态优先”理念,实现“生态好、百姓富、农村美”的有机统一。突出“看山、显水、涵文、记乡愁”的主题,坚持“山水一体,动静结合、山地路河布局合理,林田房景错落有致”的理念,“用景观的概念统筹城乡,用景点的理念打造农村,用导游的标准培育农民”,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挖山、不改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持乡村乡土风貌,使乡村更像乡村。加强乡村旅游前期规划,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统筹、精准扶贫等大局,十堰聘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乡村旅游规划公司,高规格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秦巴山片区旅游产业扶贫规划》《竹房城镇带旅游规划》《城郊游憩带规划》及游憩带各节点修建性规划,形成“一江三带一片区”乡村旅游规划体系[6]

河北承德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6个国家重点扶贫县,一个省级重点扶贫县,一个县享受省级贫困县扶贫政策。截至2016年5月,该市还有贫困村906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35.5%,贫困人口47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7.7%。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既要涵养水源,又要脱贫摘帽,该市始终坚持走生态生财双赢的绿色扶贫之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承德市逐步做大山水文章,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独有的环境和区位优势,在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周围,发展起来一大批生态环境好、农耕文化浓、接待设施全、体验项目多、服务质量优的乡村旅游休闲区。涌现出了承德县的新杖子、高新区的尚亚休闲文化产业园、双桥崔梨沟等靠发展果树观光采摘致富的典型,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采摘果实、干农活的乐趣。

该市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特别注重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承德县苇子峪村、丰宁小北沟村、平泉山湾子村等旅游扶贫建档立卡试点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出一批旅游扶贫样板村。据统计,2015年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达4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旅游收入占村民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乡村游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的不仅是财富,同时还有城市文明,这对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转变观念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将有效地推动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同步脱贫。

4.加大对绿色扶贫投入力度,设立绿色扶贫财政制度

做好生态环保绿色扶贫工作,必须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做探索[7]。加大对绿色扶贫的财政支持力度,专门用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缘地区开展绿色扶贫开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生态扶贫建设,加大对预期收益较好,市场潜力大的绿色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建立财政绿色扶贫专项资金制度,家里财政绿色扶贫配套资金制度,省市各级政府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一定比例配套,并纳入政府年度经常性开支预算目录。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涉农部门产业项目资金相融合,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社会力量资金相融合,推广资金整合,对投入到县的财政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使用[8]

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产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研制出更多符合绿色发展的产业项目。例如光伏发电项目虽然对植被生长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经过产业研发,是我国多地正在逐步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采用农光(大棚)互补的方式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用大棚搭起架子,将光伏发电板按照一定的角度错开安放在大棚顶上,大棚下面的地面仍然可以进行正常种养,发电、种植互不影响,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效果较为理想。

5.顺应自然规律,实施健康有序的生态移民工程

支持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实施生态移民策略。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解决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相结合,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各地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解决一户温饱,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增加收入。生态搬迁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方政府切忌不能因为扶贫资金的诱惑而扩大移民数量,一定要在自然规律与人口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既要解决贫困群众真实的生存困境,也要保护好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更要珍惜国家来之不易的移民搬迁款。

广西有多个贫困地区地处偏远,普遍存在交通条件恶劣,人流、物流、信息流不畅,生产落后、生活困难,上学难、治病难、增收难等等问题,为了集中力量解决这一突出的贫困问题,广西政府重点解决那些长期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1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集中力量解决全省突出贫困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扶贫移民搬迁的重点对象,包括居住在深山、石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经过精准识别需要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同时将优先安排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住得下、可就业、能致富。广西创新安置点建设模式,确定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农民自建等模式为辅的方式。据了解,纳入中央和自治区搬迁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需要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户均宅基地占地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人均和户均建(购)房成本分别控制在4万元和14万元以内。与此同时,广西扶贫部门做好安置点的住房、用电等保障,要求搬迁户在取得房屋所有权10年内不得转让,原迁出的宅基地交由村委会按集体所有财产逐步统一处置。健康有序的生态移民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困境,让百姓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6.将生态保护列入扶贫工作考核,直接与政府政绩挂钩

转变非扶贫工作的考核方式,在追求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也要将生态保护列入考核名录,切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经济收入,将生态建设作为扶贫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直接纳入当地政府官员的年终成绩单。贫困县往往各方面资源要素较差,招商引资缺乏吸引力,成效往往不足,最终发展经济乏力。在唯GDP的背景下,穷尽一切手段,全民招商,引来的却可能是重污染企业。“上缴利税不多,环境污染却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在生态环保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些贫困地区的干部也在反思这样做值不值。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湘西自治州州长郭建群提出,像湘西这种地区,此前因为交通不便,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优美。“为保护好青山绿水,我们宁可牺牲GDP,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这样的考核思路显然更加利于让湘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真正多好生态保护,从长远来看,过往的经济发展劣势反而可能成为优势,因为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 林素娟.将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N].南宁日报,2015—11—24

[2] 蒋文彬.海东市平安区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发力[EB/OL]2016—05—22,http://www.qh.gov.cn/zwgk/system/2016/05/22/010217034. shtml.

[3] 王涛.乡村游产品“短板”需补齐[N].石家庄日报,2014—09—12.

[4] 蒋玲,等.新农村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6):46-48.

[5] 刘慧,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52-58.

[6] 农旅融合美乡村精准扶贫谱新曲[N],湖北日报,2016—05—17.

[7] 陈吉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环保扶贫攻坚战[N].中国环境报,2015—10—19.

[8] 戴旭宏.绿色扶贫: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财政支持政策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12(12):6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