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城市规划原理》及城市规划一系列法规和国家标准中都有阐述。在伦敦、莫斯科的规划中,在市中心区外围规划了两倍于市区的绿化圈,以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来说,这样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伦敦、莫斯科、巴黎、东京、北京、上海这些单中心布局的城市就不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那种多中心布局更合理。

7.3 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

城市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前几章里,已着重叙述了经济发展、交通区位条件、城市设计等方面对城镇体系布局的要求。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城市经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城市结构形态建立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协调的关系上。必须把城市布局放到区域的环境中加以研究,只有城乡结合,研究城镇体系网络,才能更好地体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寻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门槛”,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在目前的形势下,更应该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布局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城市规划原理》及城市规划一系列法规和国家标准中都有阐述。例如,在背山靠水之处选择城址,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放到城市的下风下游方向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环境的合理容量问题。

前面已提到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人的活质量大于植物和动物的活质量。据资料统计,北京市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容纳12000人,其现存量为720t,而绿色植物的现存量只有130t,两者之比为5.5∶1;武汉市区人口密度为17 719人/km2,其现存量为883t/km2,而绿色植物的现存量仅有51t,两者之比为17.3∶1。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除了水源、能源、各种矿产和农牧原料需要大量输入以维持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由城市加工的产品和废料也需要输出外,城市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吐出大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废气,这主要依靠城市周围的空气的流动加以补充。人口密集,要求城市周围有更多的绿色空间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氧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以取得生态平衡。

城市空间与城市外围保持自然状态的空间(或称绿色空间)之间保持多大比例才合适,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一是和城市的区位有关,例如城市近湖、靠海,产生负离子多,氧的补充就多;二是和绿色空间的质量有关,如城市外围是森林、草原,还是荒漠、戈壁,也影响其比例关系;三是和城市性质有关,如重化工城市和轻工为主或商贸旅游城市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至今环保部门还没有提出一个权威的、为各方面认同的数据。

在伦敦、莫斯科的规划中,在市中心区外围规划了两倍于市区的绿化圈,以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来说,这样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据北京市1973年环保部门对市区需氧量的粗略测算,市区城乡人口428万人,日耗氧气3210t,由于城市各种因素在正常运行中所用燃料的燃烧平均日耗氧气60000t,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城市运行,日需补充氧气6.321万t。1hm2树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放出氧气700~750kg,如按此测算,为了维持氧生态平衡,需要842.8~903km2的绿化面积,如市区城乡占地380km2内有30%的绿化面积(即114km2),则在市区建设用地外围尚需728.8~789km2绿化用地。即建设用地与外围绿色空间之比为1∶2。这个数据和伦敦、莫斯科的规划的实践大体相当。

实际上市区外围的绿色空间不可能全部都是树林,林木覆盖率按规划达到40%,剩下的绿色空间为农田、花圃和草地,其产氧量远不及树林,如按每公顷产氧量300~350kg核算,则维持市区氧平衡的用地为1 800~2100km2,除去市区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市区外围尚需1700~2000km2绿色空间,建设用地与绿色空间之比为1∶(4.5~5.3)。如果市区建成区用地内的绿地率还不足30%,人口更密、产业更多、日耗氧气量更大,那么两者之比差距还得拉大。

因此,在地域内建成区和外围非建设区的比例,最低不能低于1∶2,合理的空间比例应大于1∶5.5,才能保证有较好的环境质量。这个结论虽不见得十分科学,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很不容易的,在没有更权威结论的情况下,多给城市留一点绿色空间总应该是可取的。

用这个指标衡量,北京目前城乡建设占地约2000km2,在平原尚有4800km2为保留自然状态的非建设区(或称绿色空间),两者之比为1∶2.4,可以勉强达到生态平衡要求。如果与全市域相比,两者之比为1∶7.4,应该说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态。因此10000km2的山区保持自然状态,并加强绿化,将成为保证首都具备良好生态的必要条件。如果用这个标准来校核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连绵区,就可发现人口与产业已过于密集,疏散人口和产业,从生态要求来说已势在必行。当然,这里只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研究后所作的一些趋势分析,这个问题还有待专业部门作专题研究,希望能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同样,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伦敦、莫斯科、巴黎、东京、北京、上海这些单中心布局的城市就不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那种多中心布局更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向外蔓延,疏散中心城区过密人口,逐步建立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多中心城镇网络,形成组团式布局,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