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锦涛提出“两个转变”

胡锦涛提出“两个转变”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安天下、稳民心、保民生的基础,其发展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14]总之,胡锦涛提出的“两个转变”,契合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改革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不仅指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地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安天下、稳民心、保民生的基础,其发展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最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提出了农村经济改革要切实推行“两个转变”,也就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107]“两个转变”的提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加快改革步伐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发展多样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3.3.4.1 农村集体经济是双层经营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生产为了有效发挥家庭和集体两个积极性,在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也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层,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农户家庭在生产过程中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提供帮助。但是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统分关系的失衡使得统一经营层有名无实,农村集体经济也是“衰弱有余、发展不足”。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的凸显更是使党中央认识到没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没有统一经营层作用的发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将统分结合不可偏废其一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升到战略高度去指导农村经济改革,并将其视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108]因此,统与分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合力,有统无分会造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僵化,不利于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而只分不统则会导致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所以,在当前统分关系失衡的条件下,党中央提出要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统一经营层的作用,才能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实现。

3.3.4.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推动“两个转变”实现的关键

家庭经营的转变就是要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实现的具体途径。胡锦涛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109]而这些单靠一家一户的分散小农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依靠农村集体经济才能有效促进现代高效率生产要素流入农业。因为在当前中央和地方没有充足财力去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可以有充足经济实力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也使得现代高效生产要素代替传统落后生产要素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另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户家庭需要一个在生产、技术、购销等环节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组织,而农村集体经济凭借与农民的天然联系,自然就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其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10]

而统一经营的转变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各种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是“民有、民管、民享”,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是联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桥梁,其可以有效组织分散小农户合力进入市场,在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护农民利益。而且伴随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现有的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在服务内容、业务范围上都逐渐走向了综合化,实现了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因此,胡锦涛提出,“集体经济组织要增强实力,搞好服务,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111]

3.3.4.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应该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由于各地区发展情况及历史条件、资源禀赋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层作用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探索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现形式体系。“多元化”主要是指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还需要联合多方力量才能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才能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可以利用股份合作等形式有效团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正如胡锦涛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的“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112]

“多层次”主要是指各类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要逐步延伸产业链,扩展经营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单一产中生产服务技术咨询向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从而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利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胡锦涛指出“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113]“多形式”主要是要积极探索和发展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应局限于一种,胡锦涛强调“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支持涉农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使其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114]

总之,胡锦涛提出的“两个转变”,契合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改革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不仅指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地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践中深化发展多样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提供了思想基础。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4页。

[2]同上。

[3]同上,第4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8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910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48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67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14]同上,第503—504页。

[15]同上,第499页。

[16]同上,第500—50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49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21]同上,第314页。

[22]同上,第503页。

[23]同上,第315页。

[24]同上,第49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27]同上,第310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29页。

[29]左理:《试论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第121页。

[30]《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31]《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3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2页。

[33]《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367页。

[3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35]同上,第769页。

[36]《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3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771页。

[38]《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3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40]同上,第773页。

[41]孙迪亮:《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42]《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43]《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44]《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4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46]《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69页。

[4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48]同上,第663页。

[49]《斯大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61页。

[50]《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51]同上,第227页。

[52]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369-370页。

[53]《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8页。

[54]王景新:《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集体农庄演变及重新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12(34),第19页。

[55]同上,第19页。

[56]《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6页。

[57]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6页。

[58]《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9页。

[59]同上,第7页。

[60]《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61]《斯大林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0页。

[62]《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8页。

[63]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第45-46页。

[64]陈之骅:《苏联史纲(1917-193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页。

[65]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8页。

[66]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67]同上,第29-30页。

[68]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69]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70]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71]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15.

[7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7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74]《毛泽东选集》(第5卷).哈尔滨:东北书店出版社,1948年版,第889-890页。

[7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76]孙迪亮:《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7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7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59页。

[7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页。

[8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页。

[81]同上。

[8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83]《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564页。

[8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页。

[8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86]《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8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8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5页。

[8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90]《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页。

[9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92]《邓小平年谱》(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93]冯尚春、冯蕾:《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12),第141页。

[9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9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96]《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97]《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98]同上。

[99]《邓小平年谱》(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9页。

[10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101]《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10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18),第5页。

[103]《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页。

[104]《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616页。

[105]同上,第616页。

[10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18),第7页。

[107]《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0月20日。

[108]《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0月20日。

[109]同上。

[110]同上。

[111]《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05年1月31日。

[112]《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月31日。

[1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10年2月1日。

[114]《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12年2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