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庆城县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庆城县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县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改善宏伟目标的实现,依据《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本规划。目前县城只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乡镇只有垃圾堆放点,远远达不到环保处置要求,二次污染问题突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改善难度加大。

附件7:庆城县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县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改善宏伟目标的实现,依据《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污染防治现状

“十五”期间,我县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和设备,关闭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大气、水、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固体废弃物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放射性监管工作稳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成绩显著。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工作蓬勃开展,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展,舆论监督日趋活跃,全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全县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十五”期间力图解决的重点环境问题进展还不够理想。环境保护法制、体制、机制、投入和能力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比较突出。老石油矿区的地下水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所积累的深层次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总体上看,当前的环境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污染负荷高,排放强度大。

(1)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量大,地下水位下降。据统计,每年进入环江河水体的污水为782万吨,COD为1811.7吨,氨氮为212.1吨,远远超过了环江河的自净能力。柔远河由于受上游工业和生活污染,人畜已无法饮用,只能用于农业灌溉。马岭等老石油矿区地下水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塬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2)大气质量不稳定,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秋季节空气质量基本处于良或轻度污染,而冬春季节呈中度或重度污染。污染的主要因子为可吸入性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煤烟型污染物排放的特征。

(3)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低。目前县城只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乡镇只有垃圾堆放点,远远达不到环保处置要求,二次污染问题突出。石油开发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由于危险废物处置场尚未建成,只能做简单化处理后填埋,危险废物的处置任务十分繁重。

(4)噪声污染控制任务依然较重。由于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以及商业活动的日趋活跃,噪声扰民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生态脆弱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森林质量不高,林分结构不合理,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比较严重。80%的草地仍在退化,水土流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新的石油开发区还存在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特别是当前在一些山区乡镇,由于石油开发过程中修路、推井场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问题日趋突出。

3.环境治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更是“矛盾凸显期”。“十一五”期间,我县的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对资源的消耗量仍将继续增大,环境容量面临严峻的挑战。土地、矿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破坏压力加大,石油化工等工业在经济中比重仍占主导地位,拼资源、拼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改善难度加大。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面临的环境治理工作将十分繁重。同时,由于对环境治理投入长期不足,加之环境管理能力手段滞后,公众环保意识不高,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大,任务也将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坚持用改革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引导,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路子。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力争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总体目标:到2010年,石油矿区等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的环境质量较“十五”期间有明显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全民环保意识大幅提高。

1.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80%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城区两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100%达标;地表水环江河曲子—韩湾段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马莲河断面(县城南端环江河和柔远河交汇处)达到Ⅲ类标准。

大气环境:城区的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要占到全年天数的80%。

声环境:城区的环境噪声值昼间要控制在55dB以内,交通干线的噪声值昼间要控制在70dB以内。

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要基本得到控制,城区饮用水源地要完成划界工作。一级区内的排污口要全部取缔,二级区内的排污口要全部关闭,并完成对排污企业的关闭或搬迁,到2010年完成对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态移民任务。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

辐射环境: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无三级以上核事故

2.污染防治指标

总量控制: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每年削减2%。

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其他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60%,油田工业污水处理率和井场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

污染预防: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60%。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小于5.57千克/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14.0千克/万元。

三、主要任务

1.水环境治理——致力于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2006年年底完成对教子川、冉河川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排污口取缔工作,2007年年底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关闭工作,对涉及到的企业、单位进行改造搬迁。2010年完成对位于教子川、冉河川水源保护区内的居民实行移民。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加强防治监管,争取到2007年年底基本解决马岭老石油矿区的人畜用水问题。并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2)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2007年完成庆城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庆城县陇辉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项目建设,2008年完成城区污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2010年完成庆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

(3)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淘汰高耗水、重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坚决取缔“十五小”、“新六小”企业。驿马创汇工业园区争取在园区全面建成前,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确保新建项目中水污染新增量在原有项目中消化。

2.大气环境治理——致力于让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保障公众健康。

(1)综合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鼓励和引导使用清洁能源。2006年开始对原煤散烧进行区域限制,在城区内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到2010年,城区内全面限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

(2)实行集中联片供热。争取到2010年再新建立一座集中供热站,使城区内的居民实现集中供热,基本消除小火炉供暖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3)大力开展废气治理。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控制指标以内,对砖瓦厂的数量严格进行控制。到2010年,全县要新上5套脱硫除尘设备,新安装6套油烟净化装置,每年要至少完成一项。

(4)积极实施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到2010年使全县60%的农户有一座沼气池。

3.固体废物治理——致力于实现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

(1)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工程。2006年年底完成庆城县危险废物处置场的选址工作,2007年年底完成处置场建设,2008年开始投入运行,实现对辖区内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在我县危险废物处置厂未建成之前,所产生的危险废物一律拉运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安全处置。

(2)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008年建成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2010年各乡镇在人口密集区建立基本规范的垃圾处置场,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0%以上。

4.生态环境治理——致力于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开展生态功能区区划工作,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2008年完成辖区生态功能区区划工作,依据区划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3)强化对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生态监管。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严防水土流失和地下水的超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监管督查,确保“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4)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提高农村人口居住环境质量,督促和指导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与计划。推进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和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扭转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实施严格保护,积极引进开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技术,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5)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控制,大力推动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2006年起,在塬区无公害基地全面推广配方施肥,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公路沿线和生态敏感区要划定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集中处理利用技术,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推广生态养殖,科学养殖,控制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农业面源污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有效控制。

(6)实施土壤污染调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十一五”期间,配合全国土壤污染普查,摸清我县土壤污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在塬区和川区各选取一个点,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为今后开展污染土壤全面修复工作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5.强化辐射环境管理——致力于辐射环境处于良好状况。

“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开展清查放射源,对重点放射源进行跟踪管理,对退役的放射源督促进行安全回收贮存。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控制和降低社区、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电磁辐射污染。

6.加强污染防治能力建设——致力于切实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十一五”末,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污染源监控体系,争取资金购置必要的快速监测仪器装备,增强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能力水平。依托县环境监测站现有的机构编制,培训人员,争取早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以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为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污染防治新机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建立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落实环境污染防治的任务和责任,确保把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强化执法手段,依法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者负担、利用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制度的实施。采取多种手段,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积极引导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强化环境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学校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塬区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经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4.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的投入,使污染防治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境污染治理,以解决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的局面。

5.加大环境宣传力度,适度公开公共环境信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一是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环境污染警示教育,努力增加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三是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环境监督员的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

2006年6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