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环境的污染

城市环境的污染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城市环境的污染_现代城市发展与管

第二节 城市环境的污染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人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天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后来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刀耕火种、盲目开荒,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往往引起土壤的盐碱化、沼泽化以及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那时虽然已出现了城市和手工业作坊,但工业生产水平低,由此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业革命,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人类的活动领域扩大。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投入环境之中,许多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污染了环境,于是城市环境问题开始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逐步恶化。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三)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来,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接连不断,如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因素:

1.人口迅速增加,都市化速度加快

20世纪初世界人口为16亿,至1950年增至25亿,1968年又增至35亿,至1980年更增到45亿;20世纪初全世界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299座,至1950年迅速增加到879座,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69座,而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

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

20世纪初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到25亿吨,至1956年石油的消耗量也猛增到6亿吨,这些能源在消耗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应增加。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已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也影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为此,工业发达国家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四)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

1.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2.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如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公里,死亡人数近万,受害人数为15万左右,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疾。还有1986年4月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11月在莱茵河发生的污染事故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这类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就发生了10多起,全世界每分钟因水污染和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平均达到28人。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对此深感不安,为此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把环境问题摆上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为后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上有12亿人缺乏饮用水,有25亿人缺少污水排放服务。全球气温变暖,南极、北极和许多冰山都因此渐渐融化。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

城市污染源是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或单位。污染物分类的方法较多,这里主要按其生产部门的不同,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一)工业污染源

这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不能或没有充分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产中所产生的未被利用的副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其中化工冶金、电力、机械、造纸、纺织、建材、制革等行业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交通污染源

主要是由于能源燃烧的尾气、运行或运输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泄漏、运行噪音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铁路运输、市区交通、航空运输等。

(三)农业污染源

这是指城郊地区的农村以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使用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灌溉等而造成对城市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作物产品的污染。

(四)生活污染源

主要是指由于生活用煤和用气、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造成的污染。

三、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历史沿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

这个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奠定时期,在该时期的前半阶段即1949年至1957年内,虽然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协调,注重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工业布局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环境基本上得到了保护。在后半阶段即1957年至1965年,由于“大跃进路线的错误指导,盲目追求高速度,不顾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建设了很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消耗的工业项目,工业企业从1957年的17万个猛增至1959年的31万个,城市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我国形成了一次环境污染高峰。后来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城市盲目建立起来的工厂绝大部分被关掉,城市环境污染状况随之得到改善。从总体上说,该时期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城市的水体和环境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到了崩溃的边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达到了严重的程度,我国目前面临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于该时期。在这期间城市建设没有总体规划,所建设的13万多个工厂大多建在大中城市,并且没有任何防治污染的措施,致使城市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虽然在后半期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问题太多,难度很大,已积重难返。

(三)改革开放时期至今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国民经济调整,社会经济初步恢复元气,在这个时期,我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至今已超过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创造了惊人的“中国奇迹”。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据有关部门反映,我国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湖泊的水环境退化;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达到2000多亿美元,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近三年来,我国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了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1996—2004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投入达到9522亿元人民币,在此期间国家出台或修订了多部环保法律以及与环保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依照职权,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在环境保护和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思想,并制定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方面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