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早期地质学家的石油勘探实践

我国早期地质学家的石油勘探实践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和谢家荣到甘肃玉门一带进行调查,谢家荣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他们虽然还缺乏对中国石油地质条件的深刻认识,但提出了陆相沉积物中存在石油的可能性。
我国早期地质学家的石油勘探实践_科学历史文化

二、我国早期地质学家的石油勘探实践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抱着“科学救国”之志的中国地质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卓绝地进行过一些油气地质调查。谢家荣、张人鉴、孙健初先后在甘肃进行地质调查并发现了玉门老君庙油田;王竹泉、潘钟祥多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谭锡畴、李春昱、黄汲清、潘钟祥等在四川盆地开展油气勘查;黄汲清、程裕淇、翁文波等在天山南北的石油地质调查;关佐蜀、梁文郁在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乐森璕调查了贵州泡木冲油田;侯德封调查了黑龙江扎费诺尔沥青矿等等[5]。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地质学家们取得了一批宝贵的石油地质资料,促进了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和陆相成油理论的初期发展。

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和谢家荣到甘肃玉门一带进行调查,谢家荣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1928年,张人鉴到玉门,对赤金堡、白杨河的油矿作了调查。1932年,王竹泉和助手潘钟祥调查陕北的石油地质情况。他们在描述了陕北生油层后,对石油之来源进行了探讨:“……在下侏罗纪煤系中,该煤系中自下而上数之第三煤层上,有数薄层黑色油母页岩质甚轻软,将此页岩磨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视之,见有许多之微小质点,此层适在肤施组含油层之下,颇似为肤施油苗之来源”[6]。在此文中,王竹泉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陆相生油的概念,却蕴涵着陆相侏罗纪瓦窑堡煤系能生油的看法。此外,由潘钟祥测定的201号井位钻探,获日产3t的产量,是当时最高产量,从而发现了永坪油田。在产油层系中,发现了四层油页岩[7]。1934年,由孙越崎领导的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水坪两地打井7口,生产原油44t[8]

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沙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3月第一台钻机开钻,钻至23m处遇到了油层,每日出油1t。8月11日钻至115m处,发现了新油层,孙健初判断,与干油泉的油砂同层,始命名为K油层。从此发现了老君庙油田。孙健初先生为玉门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倾注了全部心血:是他首先踏上玉门这片土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是他满怀信心地预示了老君庙的有利条件,并紧急呼吁从速钻探;是他确定了发现井等一系列井位,并命名了油层[9]。这个油田的开发,不但为抗战增添了一份力量,并且成了世界石油地质史上一个非海相油田的重要先例[10]。随后还有很多地质学家对我国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1941、1942年孙健初;1945年蒋静一;1946年司徒愈旺、黄劭显;1947年王慕陆;1948年严爽、张鉴怡对甘、陕的石油地质勘察;1941年陈秉范;1945、1946年谢家荣;1945年王椒;1947年侯德封等在四川的石油调查,1946年谢家荣和1948年陈秉范对台湾的石油地质调查[11]。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正是以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诞生的序幕。在这期间,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困难的条件下,探索中国发展石油的道路,相继进行过许多地区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他们虽然还缺乏对中国石油地质条件的深刻认识,但提出了陆相沉积物中存在石油的可能性。这种认识可以看作尔后发展起来的陆相生油理论的萌芽,这一时期可以称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初创时期。通过实地调查,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石油矿藏的特点,注意到在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地层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存在,并对流行于世的“非海相不能生油”说提出质疑。这一时期的有益探索,为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