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地铁运营最新信息

上海地铁运营最新信息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运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如2005年7月7日8时51分至9时47分,伦敦相继发生4起地铁与公交爆炸案造成50人死亡,700人受伤,此后,乘客骤降75%,给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城市轨道交通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将乘客安全及时地输送到目的地,必须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

项目1 安全管理基础

【项目描述】

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特点各是什么?安全管理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特点有哪些?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能够加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

对运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这套方法体系及其理论基础共同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运营安全管理体系。

【学习目标】

1.掌握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

2.熟悉事故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

3.了解安全管理体系,并会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

4.熟悉运营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

5.掌握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能力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相关安全管理知识。

2.能运用安全管理基础知识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保证运营安全。

3.掌握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4.熟悉保证体系、控制体系、信息体系的构成及内容。

任务1.1 安全的概念

【活动场景】

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资料,揭示安全管理的经验教训,展示其重要性。

【任务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意义,掌握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逐步成为现代化大都市重要的干线交通工具,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而且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

轨道交通虽然带给大家便利,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迅猛发展,运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均体现出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不足,同时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让我们不得不对轨道交通——城市主体交通的安全问题感到忧虑。

由于轨道交通空间特殊性、结构紧凑性、电气密集性、运行高速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难以迅速、有效、及时有针对性地控制事态发展和实施救援措施,处置结果难以预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还会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均会给国家、社会以及乘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纵观近年国内外地铁事故,形形色色,层出不穷。1995年10月28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一列地铁列车失火,造成558人死亡,269人受伤,其中多数人死于毒气中毒。2003年8月28日,英国首都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部分地区突然发生重大停电事故,伦敦近2/3的地铁停运,大约25万人被困在伦敦地铁中。2006年7月11日,美国芝加哥一列地铁列车发生出轨事故,100多名乘客因呼吸系统受伤被送进医院。2010年3月29日当地时间早晨7点50分左右,因恐怖袭击,莫斯科地铁连续发生了3次爆炸,造成超过40人死亡,64人受伤,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如图1.1所示。还有震惊世界的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1995年3月20日的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泄漏事件,损失惨重,交通和社会秩序陷入一片混乱。

图1.1 事故前后的莫斯科地铁

现时中国各大中城市兴起了地铁建设热潮。按照“十二五”期间的规划,今后5年中国各城市的地铁建设约为全球所有地铁线总和的2倍。2015年北京的总里程将超过700km,2020年将超过1000km,成为全球第一,而上海地铁建设的起步虽然远远晚于北京,但建设速度却不亚于任何一个城市,从2008—2011年,上海地铁建设更是以每年新增80km的速度迅猛发展。但在速度的背后,与安全相关的管理却远远没有跟上,中国的地铁,成为全球建设最快的地铁,但却没有成为在安全系数上令国人放心的地铁。2001年12月4日晚,北京地铁1号线一名女子在站台上候车,当车驶入站台时,被拥挤的人流挤下站台,当场被列车压死。2003年7月1日,上海地铁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站区间风井距黄浦江岸堤53m处发生特大涌水事故,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因供电设备故障造成正线信号系统失效,启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时,因行车组织不当,致使两列车追尾,造成部分乘客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2012年11月19日19时19分广州地铁8号线列车从鹭江站开往客村站途中,因车顶受电弓(1500V)发生故障,其部件与车顶发生接触短路产生了响声和烟雾,同时,电弧击穿列车顶部车皮,并从击穿洞口(直径约为4cm)进入列车内部,列车临时停在隧道距车站200m处。此次故障导致地铁运营受影响达46min,并造成乘客受惊恐慌和部分人员受伤。

事故发生时,一般都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继而产生较大的间接经济损失。如2005年7月7日8时51分至9时47分,伦敦相继发生4起地铁与公交爆炸案造成50人死亡,700人受伤,此后,乘客骤降75%,给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同时,导致英国股票指数(FTSE)下挫124.54点。爆炸发生时正值八国峰会和伦敦申奥成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强烈反响。

城市轨道交通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将乘客安全及时地输送到目的地,必须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安全问题使地铁的损失惨重。地铁运营安全工作做好了,地铁的运营质量就有了保障,就可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1.1 安全(safety)的内涵与特征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活动,也就有了安全问题,安全是伴随人类活动过程而存在的。

国家标准(GB/T 28001)对安全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也就是说,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它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不受到伤害(死伤或职业病),物(设备或财产)不受到损失。

安全的特征如下:

①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安全是不现实的。“不发生事故,不出现危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应该居安思危,时刻预防危险发生。既然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安全所追求的目标也就不是“事故为零”那样的极端理想的情况,而是达到相对“最佳的安全程度”。

②安全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系统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往往采用概率法来估算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的可能性,或者利用模糊数学来说明在非概率情形下的不精确性。

③不同的环境、场合下,可接受损失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衡量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出事故并不等于安全,反之,出了事故并不一定就是不安全,关键在于事故的损失是否处于可接受水平,系统的危险性是否超过允许限度。

④安全具有依附性。安全是依附于生产、生活整个过程存在的,只要存在生产生活活动,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安全也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⑤安全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安全涉及技术的各个方面,不仅受人员、设备、环境因素影响,还受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影响。而一旦发生事故,不仅能造成系统内部的损害,也可造成系统外部环境的破坏。因此,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人对安全的认识在时间上往往是滞后的,很难预先完全认识到系统存在或面临的各种危险,即使认识了,有时候也会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无法予以控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安全问题又会产生。因此,安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始终如一,长抓不懈。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系统安全是指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地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

1.1.2 安全分类

不同的行业,其危险源不同,安全要点也不同,按照行业分类或事故特点分类,包括矿山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冶金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其他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10类。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包括其主要表现形式的行车安全,同时还包括机械安全、电力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等检修作业安全。

【知识拓展】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在设备、设施和安全生产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其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以实现从源头杜绝事故和人类自身安全保护需要,在安全认识上取得的一大进步。

狭义的本质安全,一般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能,如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仪表设备,能够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防止电火花的产生,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这也就是本质安全型电器。其特征是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小于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

现代的本质安全的含义已经扩大化,按照事故形成与发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理论,一般认为事故的发生可用下式表示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刺激+管理的薄弱=事故的发生

运营本质安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生产系统具有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系统本身质量可靠,系统运行质量可靠,要求人—设备—环境必须具备相当可靠的质量。它可以分为运行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人员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等。运行本质安全指设备的运行是正常、稳定的,并且自始至终都处于受控状态;设备本质安全是指设备在设计和制造环节上都要考虑到应具有较完善的防护功能,以保证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人员本质安全是指作业者完全具有适应生产系统要求的生理、心理条件,具有在生产全过程中很好地控制各个环节安全运行的能力,具有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故障及意外情况的能力;环境本质安全是指与生产作业有关的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物理化学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现场环境等要符合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管理本质安全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控制,使其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1.1.3 安全管理

(1)概念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它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及安全技术管理4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是一种动态管理,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要在发展中提高;安全管理要处理好安全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要并驾齐驱,平衡发展;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动态安全管理,要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防止一阵风式的安全管理,防止走过场、形式主义。

(2)安全控制

为了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系统的活动均需要控制。控制,就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或目标,对某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的行为。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是控制的基础。安全系统的控制,往往通过施加一定的安全保证措施,对存在的隐患进行预防控制。

1)控制的种类

①反馈控制

通过检测系统运行过程的输出结果,回馈检测结果到运行过程中去,再将纠正措施输入该运行过程中,最终获得预期的输出结果。反馈控制的特征是一种事后控制,相对比较滞后。反馈控制有两种:一是输出反馈,一是系统内部状态反馈。

②前馈控制

通过监控运行过程的输入,确定其标准要求符合目标。如果不符合,为实现输出预期目标就要采取措施,改变运行过程。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迟滞性,便于决策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偏差,实现预期目标。

反馈和前馈控制过程如图1.2所示。相比而言,前馈比反馈更直接、更有效。前馈控制对于安全的控制应该非常有效,通过提前控制系统中每个作业环节、每种设施,根据检测信息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可以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

通常情况下,当系统已经发生了事故,往往采用反馈控制法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可阻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避免无谓的损失。图1.2中的随机干扰指的是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图1.2 反馈和前馈过程控制图

当然也可根据事先设定的安全目标(限值),对监测信息加以分析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加以对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障系统朝着既定安全方向发展。

2)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

①控制对象

控制对象即控制的内容,对交通运输环节、设施、人员、能量控制。

②控制目标

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包括运输生产目标、经济目标、安全目标、作业标准等。目标要切合实际,层层分解下去。

③控制主体

下达控制命令,制订控制措施的运营管理或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3)控制的程序

首先制订控制目标和安全评价准则(或方法),随后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与控制目标对比,纠正偏差,达到系统预期目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系统而言,通过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等手段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免事故的发生。

4)安全管理的控制原则

闭环控制原则

安全控制讲求目的性和效果,要有评价、反馈。系统包括输入、输出,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决策并控制输入,此完整过程为闭环控制。从图1.3可知,这样的闭环控制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同时还可知,搞好闭环控制的关键是必须要有信息反馈和控制措施。

图1.3 闭环控制图

②分层控制原则

安全管理和技术的设计实现要有阶段性、协调性。采用多层次控制原则,目的是增加对事故危险控制的可靠程度。一般包括5个层次,即根本的预防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的预防性控制、经常性控制以及紧急性控制。

③分级控制原则

安全控制要有主次,单项解决与整体控制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必须采用分级控制,各子系统可自己调整和实现控制。

④动态控制原则

系统是运动、变化的,要正确、适时地对系统安全进行控制。

1.1.4 安全生产

(1)基本概念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安全生产”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增加企业效益,促进生产的发展。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2)基本原则

①“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是依附于生产整个过程存在的,要生产就必须安全,只有安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

②“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安全生产工作是衡量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要求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优创先时首先必须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即使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③“三同时”建设原则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和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④“五同时”管理原则

企业的生产组织及领导者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⑤“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当事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

⑥“三个同步”原则

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

1.1.5 安全生产管理

(1)概念

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安全生产隐患治理目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四要素”

1)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树立“全员、全过程”的安全意识,以“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为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下:

①建立稳定可靠、标准规范的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文化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来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文化的程度。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

a.作业环境安全。将生产场所中的噪声、高温、尘毒、辐射等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创造舒适、安全的作业环境。

b.工艺过程安全。操作者应了解物料、原料的性质,正确控制好温度、压力和质量等参数。

c.设备控制过程安全。通过对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来实现设备控制过程安全。

②建立符合安全伦理道德和遵章守纪的安全行为文化

a.员工在掌握安全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安全操作技能。

b.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进行操作。

③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文化

a.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即建立起各方面各层次责任落实到位的高效运作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网络;建立起切实可行、奖惩严明的劳动保护监督体系。

b.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基本法规、专业安全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使其规范化、科学化、适用化,并严格执行。

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观念文化。

a.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包括应急安全保护知识、间接安全保护意识和超前安全保护意识,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b.进行安全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落实安全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安全生产法规的具体体现。安全责任制的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仅要强化问责制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还要依法追究安全事故的刑事责任,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强化和提高民事责任或经济责任的追究力度。

①政府主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科学界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综合监管职能,建立严格而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②企业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职责,制订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治理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③必须层级落实安全责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生产责任书要有具体的责任、考核和奖罚办法。对完成责任书各项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没有完成考核指标或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3)运用安全科技武装

安全科技又称为科学安全文化,影响着安全文化的品质和功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安全是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的综合反映,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实现“科技兴安”。安全科技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依靠安全科学技术的手段,生产过程的安全才有根本的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要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并组织研究开发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日常运输生产中,为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服务质量,必须加大安全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控安全生产全过程。如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先进列控系统、自动售票机、检票机和行车记录仪等,把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中。

4)重视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安全是生产力,安全需要成本,安全的成本也是效益。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投入的保障作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需要为安全付出成本。设备老化、安全设施缺失、安全人才的匮乏是安全的心腹之患,隐患不除,永无宁日。要建立企业、地方、国家多渠道的安全投入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二是资源(人才、设备)。

①要按规定从成本中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以保证生产经营单位达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最关键的本质安全。

②城市轨道企业,一方面通过招聘安全管理和城市轨道专业人才,提高公司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为实现公司安全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应创造机会让安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组织安排他们到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吸取经验。

【任务实施】

(1)广州、北京、上海地铁的安全管理理念

1)北京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北京地铁具体化为“抓小防大,安全关口前移”“安全运营,基础取胜”“安全运营,管理是关键”等理念。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进一步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强化对系统隐患的分析监控、增强抢险救援能力,使运营组织和管理更加精干高效,使安全运营更加科学可靠,逐渐形成了“治、控、救”的安全控制体系。“治”,即努力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治理或消除隐患;“控”,即努力强化科学管理,严密监控系统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可能出现的隐患;“救”,即提高抢险救援能力,筑起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2)上海

上海轨道交通在运营安全管理上采取了以下9大措施:

①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不断完善安全制度,细化各类应急预案。

③加大安全整改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④加强安全检查、考核,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⑤强化员工安全培训,积极开展预案演练。

⑥加强运营设施保障,确保运营状态良好。

⑦合理调整运营组织,确保运营安全有序。

⑧构建抢险救援中心,增强安全督查力量。

⑨加大运营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技术保障。

3)广州

广州地铁安全运营管理的新理念如下:

①树立大安全观念,扩充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内涵。

②延伸“全员安全管理”的外延,致力于建造“安全型社会”。

③建立全面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夯实地铁安全基础。

④持续开展全方位的安全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⑤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前移安全关口,实现新线安全运营。

⑥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⑦精心检测、细心维修,提高设备可靠性。

⑧创建地铁运营安全文化,推进社会文化建设。

试讨论几个城市在地铁安全管理方面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分析讨论题

1)香港地铁突发事件的处理

2004年1月5日9:00许,香港地铁尖沙咀至金钟车站之间发生了一起列车纵火事件。该日上午一名精神病男子携带易燃物品进入一辆荃湾线列车,在即将进入金钟站时,点燃该物品,威胁到乘客安全。9:12,一辆前往中环站的列车(编号T61)的车长向控制中心报告,列车发生火警紧急事故,9:13,控制室要求金钟站职员候命协助,并于9:14通知消防及铁路警区控制室。当发生纵火的列车抵达金钟站月台,有烟从列车冒出,车长打开车门疏散乘客,车站员工用灭火器把火扑灭,消防处及警务处人员也很快抵达现场提供协助。地铁迅速安排列车上的乘客疏散,9:16疏散完成,随即将金钟站关闭。疏散乘客约1200人,只有14名乘客因吸入烟被送往医院,但很快就全部康复出院。其后,有关员工再疏散在二层月台上候车的人群,随即关闭车站各个出入口。

在此期间,荃湾线列车服务维持在荃湾站与尖沙咀站之间,港岛线列车服务维持正常,但列车不停金钟站。编号T61列车的烟被扑灭后,列车被移离载客服务行车线,以便地铁、警务处及消防处进行深入调查。9:42,所有列车服务恢复正常。如图1.4所示为金钟车站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 金钟车站立体结构示意图

香港地铁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4min内对1200名乘客进行安全疏散,主要是因为香港地铁公司定期举行各种公众教育活动,提醒乘客危险品有可能危害公众及乘客的安全,以及与各紧急服务部门进行定期演习,训练员工在紧急事故时的应变及疏散程序等。

【效果评价】

评价表

任务1.2 安全管理体系

【活动场景】

采用多媒体展示城市轨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任务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知识准备】

地铁运营是一个复杂联动系统的协调运作,所涉及的专业多,自动化程度高,运营安全可靠度要求高,要想实现安全可靠运营,提供安全、准点、快捷、舒适大客运量的服务,安全是基础、是保证。因此,对于地铁运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积极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应对安全生产方面问题和风险的准备。安全是运营生产的生命,只有准确把握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铲除事故的温床;也只有正确认识了安全工作,才能使安全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运营的长治久安。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提供客运服务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安全管理起点的高低,是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最直接体现。由于与公众、员工的人身安全攸关,又是一个资产密集型企业,构建运营安全体系、提高运营安全水平,是运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2.1 总体方针和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方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的声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

通过建立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运营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使事故等级和事故频率控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构建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成熟运作,是地铁运营安全的保障。

1.2.2 基本要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共包括3个方面,13个基本要素。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由保证体系、控制体系和信息体系构成,如图1.5所示。在这3个系统中,保证体系为整个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制度保证、教育培训及创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该体系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控制体系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体系是用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转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图1.5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1)保证体系

首先必须有一个能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以保证的载体即保证体系,它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根据保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把其分为组织保证、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

1)组织保障

运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有组织上的保障,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二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保障。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安全管理人员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督促各种事故隐患及时整改,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

《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组织保障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既需要通过对企业的各层次部门进行横向管理来实现决策方案的落实,更需要通过对纵向上的管理以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根据运营公司整体运作的模式,结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设立了专门的以预防、监督、检查、落实为责任主体的安全归口管理部门,成立了以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为管理主体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各部门专(兼)职安全员、各专业技术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各部门也分别成立了部门安全工作小组,为运营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网”。

2)安全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经营的安全生产实际,以生产经营单位名义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包括规程、标准、规定、措施、办法、制度、指导意见等。

①建立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因此,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风险来自于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客观上需要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制订出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生产、经营工作合法、有序、安全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的大量的安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以及安全生产事故教训的积累,这些措施只有形成安全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只有通过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防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随意性,才能使从业人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章守纪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由综合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4类组成;按照标准化体系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规章制度分为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工作标准;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3大类。

城市轨道交通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A.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技术标准体系包含车辆、工建、供电、通信、信号、机电、自动化、AFC、行车、客运10个部分,由运营公司技术部门归口管理。例如,电客车检修规程;电客车上线质量规定;洗车机安全操作规程;浅坑式移车台安全操作规程;不落轮镟床安全操作规程;移动式架车机安全操作规程;桥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等。

B.安全管理标准

安全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和前提,安全生产责任系统的建立体现了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其实施细则,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的措施。安全责任按照管理层次不同、分工不同,在每个岗位上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安全责任,纵向是指从最高管理者到每个作业人员,横向则包括各个部门的每个岗位。

轨道交通企业安全管理标准一般分为基本标准、检查监督、奖惩、评估。以西安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为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包含《安全管理办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防保卫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员工作业通用安全守则》《运营事故处理规则》《地铁外部人员伤亡事故管理规则》等在内的安全基本标准;二是包含《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办法》《地铁运营危险源识别及控制管理办法》等的监督检查标准;三是《安全问责管理办法》《安全奖管理办法》《安全评先管理办法》等安全奖惩标准;四是《安全评估办法》等。

C.安全工作标准

安全工作标准包含组织机构、综合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技术管理(作业指导书、故障处理指南、操作规程)等部分,由运营单位各部门归口管理。

D.运营公司标准体系层次结构

运营公司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运营公司标准体系

③规章制度管理

A.起草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由负责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起草前应对目的、适用范围、主管部门、解释部门及实施时间等给予明确,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工作。

B.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

起草的规章制度,应通过正式渠道征得相关职能部门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规章制度颁发后的贯彻落实。当意见不能取得一致时,应由分管领导组织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C.审核

标准、办法签发前,应进行审核。一是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二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规章制度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三是安全奖惩等涉及全员性的制度,必须通过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后试行,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执行。

D.签发

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及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

E.发布

采用固定方式进行发布,如红头文件的形式、内部办公网络等。发布范围应涵盖执行部门、人员。有些特殊的制度还应正式送达相关人员,并由接收人员签字。

F.培训

新颁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修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组织培训,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还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试。

G.反馈

应定期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或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

H.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制订规章制度制订和修订计划,并应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核和修订外,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确保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

3)教育培训

①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对作业风险的辨识、控制、应急处置和避险自救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主要途径。《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教育培训是使员工适应工作或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如果不经过培训和教育,不熟练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关作业的条件和知识,就难免产生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安全工作中需特别重视的问题。运营安全主管部门,首先制订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在办法中规定作为一个新建企业的各级、各岗位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的安全教育种类、内容、方式、方法及应达到的水平和效果等,特别突出安全专兼职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培训要求。确立以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为主的三级安全教育模式;同时,按岗位分工不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送外学习,参加有关设备厂商举办的培训;开展公司内部培训及班组内师带徒培训。多种形式培训便于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安全管理水平及安全防范意识。对特殊工种人员还需进行专门的培训,所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②各类人员的培训

A.对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内容和时间

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a.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b.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c.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d.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e.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f.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g.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培训时间如下: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B.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时间

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a.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b.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

c.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及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方法。

d.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

e.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f.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g.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培训时间如下: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C.其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人员。

a.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公司、部门(车间)、班组的安全教育。

公司级安全教育培训重点是本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奖惩、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

部门(车间)级安全教育培训重点是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班组安全教育培训是在员工岗位确定后,由班组长组织,除班组长、班组技术员、安全员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外,自我学习是重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搞好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方法。班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的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和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

培训时间。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b.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后重新上岗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后,由于岗位工作特点、要求不同,应重新进行新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离开岗位后,重新上岗作业应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原则上,作业岗位安全风险较大,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时间间隔应短一点。

c.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岗位安全教育培训是指连续在岗位工作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考试和专题安全教育培训3个方面。

D.乘客的安全培训

除了对员工意识能力的培训,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还应扩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

运营公司安全培训流程如图1.7所示。

图1.7 运营公司安全培训流程图

4)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的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利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一方面形成规章制度的约束,引导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形成凝聚力和信任力。利用文化的激励功能,使每个人能明白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体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持之以恒地坚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体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

①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A.建立机构

领导机构可以定为“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或者单位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必须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同时要确定一名生产经营单位高层领导担任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

其他高层可以担任副主任,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其下还必须建立一个安全文化办公室,办公室可以由生产(经营)、宣传、党群、团委、安全管理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B.制订计划

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观念、状态进行初始评估。

对本单位的安全文化理念进行定格设计。

制订出科学的时间表及推进计划。

C.培训骨干

培养骨干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更新、发展,非做不可的事情。训练内容可包括理论、事例、经验和本企业应该如何实施的方法等。

D.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激励、感化是传播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规章制度这些刚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安全文化这种柔的东西往往能起到制度和纪律起不到的作用。

E.努力实践

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中高层次的工作,是实现零事故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超越传统安全管理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安全—健康—文明—环保”的理念,通过采取管理控制、精神激励、环境感召、心理调适、习惯培养等一系列方法,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又丰富安全文化的内涵。

②运营安全文化实践

运营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大力建设地铁企业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建设运营安全文化,积极努力提高全体地铁员工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在企业内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示范岗”“安全知识竞赛”和“6S管理”等活动,以不同层次和不同主题的具体活动为载体,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在地铁车站通过宣传画、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等方式,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在广大乘客当中普及安全知识和基本安全技能。在推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培养安全型的地铁员工、地铁家庭、地铁乘客,将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全员”概念延伸为“全民、全社会”,致力于建造“安全型的社会”,从而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安全文化不但发挥了保证地铁运营安全的作用,而且影响了市民的道德行为。如提倡搭乘扶梯须靠边站立,紧握扶手,就可大大降低在扶梯上发生客伤的危险性;再如,引导乘客排队上车,可有效地提高乘降效率,降低拥挤踩踏风险。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敬互让、与人方便的社会公德,从而在实践中推进了社会文化的建设。

(2)控制体系

控制是指为保证行为主体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订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对被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目前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特征是事后管理,即单一的反馈控制。这是一种典型的“问题管理型”方法,即事故或事故苗子发生后再采取防范对策,它远远不能适应未来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高密度、大运量的需要,因此必须采用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超前控制。即在原有反馈基础上,针对其输入或生产系统本身发生的变化,事先将其对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事故预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卡控。控制体系由目标确定、安全设计、过程控制和事故处置这4部分组成。

1)目标确定

运营公司制订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既要针对运营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指明各职能部门的特殊安全问题,对于目标的要求有:目标要针对不可容许的风险,使其降低到可允许程度;目标应当尽量量化可考核;要考虑资源的充分性和选择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目标要定位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有开始、完成的时间限制。

2)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7个部分:

①信息资料搜集。包括员工信息,安全难点、重点、危险、关键部位分析,以往事故和常见事故资料等。

②安全管理目标。包括公司、部门的安全目标值,车间、班组(车站)的安全控制目标等。

③安全管理组织。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图、部门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等。

④安全生产策划。包括针对性地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措施,确定执行的文件、规范,应补充的安全管理规定。

⑤安全保证计划。

⑥运营现场的安全控制。包括对生产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方法(重点、关键点的控制内容),生产人员上岗资格的要求,为达到规定要求所使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方法,其他工作组织设计等。

⑦事故隐患的控制。如何识别并控制隐患,对检查表查出的不合格设施、不合格过程、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处置方法和程序等。

3)过程控制

为了确保对与安全风险有关的运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运行控制程序:新线设施设备交接;日常客运服务;设施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防火减灾;纠正和预防措施;不符合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等等。对重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后,根据需要制订安全管理方案,作为程序文件的补充。对一般风险因素通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日常检查来控制。运行控制的目的就是在于监控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方案能否得到应有的实施。因此,在运行控制中尤其应当注意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即程序文件设计得很好,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当然若能够建立危险源实时监测的电子系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所有的危险源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

4)事故处置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置机制,是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的事故、故障、突发事件,能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快恢复正常运营秩序的相关组织机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该机制包括反应和处理两方面。涉及事故故障应急反应处理机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的信息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等3个方面,具体详见项目9《应急管理》。

(3)信息体系

鉴于现代安全管理系统多层次、多回路、多环节的特征,在安全管理系统内部和安全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反馈渠道,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因此,要使安全管理系统有效运行,还必须有一个能全面、及时而准确地获取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对实施情况能迅速反馈的信息体系。

管理与控制的本质就是信息处理,对于现代安全管理系统来说,安全信息系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信息不流通,有关数据被各职能单位分割,使得这些数据中蕴载着的许多有用信息不能被充分提取出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这种做法实际上阻碍了信息流通,增加了安全系统的熵值。因此,建立性能良好、信息流畅且又组织合理的信息流结构的信息系统,是安全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全信息体系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

1)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内容

①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有效地搜集、传递安全信息,供各级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进行管理和决策。

②为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建立隐患控制、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安全档案管理子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③建立计算机安全评价、分析辅助系统,使安全评价科学化。

④实现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⑤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安全文件和事故案例数据库,为应急管理提供信息,增加预测预防能力。

2)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信息系统分为风险管理、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和安全档案5个子系统。

①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他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该子系统服务的,其主要功能是搜集各种固有隐患情况和确定事故类型,进行分析、分级、归类、制订风险控制策略,实现对安全生产的预先防范和动态控制,并将控制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风险信息是轨道交通安全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控制措施、降低安全风险、预防安全事故的基本依据。

②安全责任

系统负责建立各级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记录措施落实情况和考核结果,对安全人员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和评价。通过制订运营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责任体系和确立安全考核指标,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安全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责任落实机制。每年公司总经理与各部门领导签订安全责任状,把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并与部门绩效直接挂钩,形成管理上的约束机制,使员工始终注意把安全摆在第一位。

③安全统计分析

系统负责建立安全作业计划安排表,收集日常安全生产报表。

A.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a.设计。制订计划,对整个过程进行安排。

b.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根据计划取得可靠、完整的资料,同时要注重资料的真实性。收集资料方法有3种,统计报表、日常性工作、专题调查。

c.整理资料。原始资料的整理、清理、核实、查对,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计算和分析。

d.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计算有关指标和数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

B.职业卫生统计分析

职业危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其他资料一样,应按照资料类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条件要求进行。

a.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可采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指标计算,t检验、M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

b.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可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对数计算、二项分布、χ2检验(卡方检验)。

C.事故统计分析

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大量重复显现的数字特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法规、加强工作决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两张基层报表,正确理解基层报表的各项指标是做好伤亡事故统计工作的基础,其他各类统计报表都是在基层报表的基础上产生的。基层报表的各项指标归纳起来分以下4个方面:

a.事故发生单位情况。包括事故单位的名称、单位地址、单位代码、邮政编码、从业人员数、企业规模、经济类型、所属行业、行业类别、行业中类、行业小类、主管部门。

b.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地点,发生日期(年、月、日、时、分),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总数(死亡、重伤、轻伤),非本企业人员伤亡(死亡、重伤、轻伤),事故原因,损失工作日,直接经济损失,起因物,致害物,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c.事故概况。主要是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结案情况、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d.伤亡人员情况。包括伤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文化程度、职业、伤害部位、伤害程度、受伤性质、就业类型、死亡日期、损失工作日。

④事故管理

系统对事故处理过程中需要描述事故的大量数据、文字、图形进行输入、归纳和整理,并要随时调阅各类图纸、法令、法规、技术规范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故的总结与分析报告。

事故和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由众多的安全管理人员将信息传递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信息管理员将传递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筛选,然后由安全信息主管提供信息支持,由安全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由技术安全部门协调资源配置,通过定方案、定日期、定负责人,共同制订整改决策方案,提出对生产系统隐患控制的有效措施。结果及检查人、验收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整个过程都要求有完整的文件和记录,并由安全信息中心及时备案、存档和更新,以便动态跟踪。

下面以应用事故树分析事故为例,简要讲解事故分析管理的过程。

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分析,可把人、设备、环境3个因素作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管理的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这4种因素和事故发生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借助事故树中的条件或门,事故发生的原因如图1.8所示。

图1.8 轨道交通运营事故树

采用布尔代数化简求其最小割集为(见图1.8)

式中 X1——人的原因;

   X2——设备原因;

   X3——环境原因;

   X4——管理原因。

由上述例子不难看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归结到人为、设备、环境及管理4大因素。这4大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运行不良,都会引起事故发生。而管理因素随时随地制约着其他3种因素,管理原因与上述任何一种原因结合或管理原因,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换句话说,只要管理上存在着缺陷、不善、混乱或失误,就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存在,进而引发事故,可见管理缺陷是诱发事故的关键原因。

⑤安全档案

运营公司应建立各级安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劳动保护情况的档案等。按规定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各部门人员、全体员工等层面,进行职责划分,明确各基层、各类人员在体系中承担的不同职责和权限。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并不断提高管理绩效。合理确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资格条件,评价员工的能力。使员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岗位要求。除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意识能力的培训,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还应扩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方的作业人员、乘客的安全意识。做好现场劳动保护工作,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运营公司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运营公司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任务实施】

结合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建立相应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效果评价】

评价表

任务1.3 运营安全管理

【活动场景】

采用多媒体展示城市轨道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内容、特点。

【任务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对象。

1.3.1 运营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对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范围主要针对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物、环境的行为和状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处于最佳状态的根本环节。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的对象包括地铁运营管理机构和人员,地铁乘客,车辆系统,供电系统,消防系统,线路和轨道系统,机电设备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系统外界环境。

(1)地铁运营管理机构

地铁运营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计划部门、物资保障部门、行政综合部门、党群综合部门等职能部门,及行车运作部门、客运服务部门、设备设施维修部门、车辆部门等生产类部门。人员主要包括关键岗位人员,如调度人员、站务人员、客车司机、维修人员等,技术管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及保安、保洁等辅助人员。

(2)地铁乘客

地铁提供的产品就是乘客的位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乘客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

(3)车辆系统

车辆系统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车辆系统的安全性能、车辆系统的安全防护设施、车辆的防火性能、车辆的可靠性;维修制度的合理与否、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维修配件齐全程度等。

(4)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研究对象主要有主变电设施、主变电站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合格;牵引变电站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降压变电站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接触网或接触轨运作和维护是否合理,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电力电缆的使用年限是否超标;维修设备是否齐全等。

(5)消防系统

消防系统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及联动控制情况,气体灭火系统情况、消防给水系统情况、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的状况、灭火器配置和管理情况、车站消防管理情况、消防值班人员与设备管理情况、建筑与附属设施防火情况等。

(6)线路和轨道系统

线路和轨道系统主要研究对象有线路和轨道的设计是否符合标准;线路和轨道的维修配件是否齐全,等等。

(7)机电设备系统

机电设备系统研究对象主要有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行状况、电梯和自动人行道状况、屏蔽门系统和防淹门系统情况、给排水设备的运行情况、通风和空调设备情况、风亭的设置与使用情况等。

(8)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信系统技术、传输系统状况、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图像信息系统、广播系统、通信电源、通信系统接地情况及维修系统配件是否齐全等。

(9)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号系统技术是否合理,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维修配件是否齐全,等等。

(10)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安全防护标志是否齐全、布置是否合理、维修配件是否齐全等。

(11)自动售检票系统

自动售检票系统主要研究自动售检票系统运行状况及维修配件是否齐全等。

(12)车辆段及综合基地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主要研究对象有车辆段及综合基地设施是否齐全,防灾设施是否齐全,防盗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3)系统外界环境

系统外界环境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系统防风灾、防雷电、防水灾、防冰雪、防地震、防地质灾害的能力,保护区防护设施的情况,等等。

1.3.2 运营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地铁运营系统是由地铁设备设施、行车组织、乘客服务和周边环境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庞大联动机,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均会对运营管理产生影响。为满足正常运营的需要和适应地铁线网发展的要求,推进全面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对运营服务和安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管理,并且通过体系的运作达到持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的目的。

(1)设备设施方面

地铁运营安全首先取决于可靠稳定的设施设备保障。通过引进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建立一套较完善的运营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安全、正常运营。

1)具备完备的监测系统、安全装置、消防设施和安全保障系统

地铁运营要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于站内和车内的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就是一项重要手段。在地铁车站内部和过道处安装摄像头,可在控制中心或车控室随时察看任何一个车站和过道的情况。在车厢内安装监控摄像头,在驾驶室安装监视器,司机可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在隧道内安装了图像信号传输设备,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就可监控每列车的运行情况。

目前,地铁安全装置一般包括列车报警按钮、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和供电系统。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灭火器,站厅、站台消火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火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

为了避免事故,需要有安全可靠、功能互补的各类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如下:

①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

②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

③电力监控系统(SCADA)。

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

⑤综合监控系统(ISCS)。

⑥乘客资讯系统(PIS)。

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系统(OCC)。

2)具备防止坠轨和自杀可靠装置

车站内的坠轨和自杀事故严重影响到列车的正常运营。有鉴于此,西安地铁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中相关要求在设计实施阶段,站台采用了屏蔽门装置。即在站台和轨道之间设置特制的玻璃墙相隔离,墙上的门与车门的宽度完全对应。只有在列车进站、停稳后,墙门与车门才同时打开;乘客上下之后,墙门、车门同时关闭。无论列车进站与否,无论在候车时还是上下车时,乘客都不会也不可能掉下或是跳下站台。

3)保证应急联络通道设置合理且通畅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规定,在设计新的轨道交通线路时,沿线每隔300m距离将设置一条应急联络通道。一旦列车在隧道中发生故障,或者发生火灾等险情,乘客可以通过应急联络通道至另一条线路,从而大大加快乘客疏散速度。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指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控制保护的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除必需的市政、园林、环卫和人防工程外,不得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在控制保护区内进行施工作业活动,需要申请行政许可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前,书面征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意见;不需要行政许可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施工作业前,书面告知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

4)具备违禁物品检测设备与系统

鉴于国外最近发生的几起地铁炸弹袭击事件和国内屡禁不止的乘客携带易燃易爆品进站事件,安全防范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因而,有必要在地铁进站口设安全检测仪,检测旅客行李是否带有危险品;在每个站点候车处安装探头,及时发现乘客携带的可疑物品。将目前国内流行的突击性地铁安全检查上升为一种日常性的行为。在一些特殊节假日的人流涌动高峰期,甚至还有必要出动防爆犬,在车站、车厢内加强乘客行李的安全检查,加大对各类危险品的查堵。

5)具备安全化的附属设施

为了给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提供便利,地铁内布置了很多附属设施。但从国外发生的某些事故来看,这些附属设施很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制造灾害的渠道。对此,各国地铁管理部门纷纷采取应对措施。自“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纽约地铁站里的垃圾箱换成了能抵御炸弹爆炸的新型垃圾箱。

(2)安全管理制度方面

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地铁运营安全的基础。目前从保障我国地铁安全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急需建立地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地铁设施设备日常安全维护制度、地铁紧急状况定期演练机制及国民地铁安全教育计划。

1)建立地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从而保证“灾而无难”或“难而少恙”。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承载突发灾难的各种需要(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一旦灾难突然而至,就能启动预警机制和救灾系统,将灾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虽然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已经建有应对地铁各种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预案,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并上升到制度的标准。在2004年的莫斯科地铁火灾中,当发生爆炸之后,地铁司机马上按照有关的操作程序向调度室报告情况,请求切断电源,同时打开紧急照明设施,通过广播组织乘客疏散。调度方面则安排各站内人员疏散乘客,请求治安、消防、救护等部门紧急援助。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莫斯科市急救站出动了1架直升机、60台救护车,俄罗斯卫生部和莫斯科市政府下属的灾害医疗中心分别出动了5个和3个快速反应分队,3个心理专家组在现场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将80多人送往医院,130多人在现场接受了包扎和治疗。此外,事发当天各大医院迅速调集了人员和药品。当时有40人需要输血,消息公布之后,当天全市共有1500多人自愿献血帮助受伤者。

2)建立地铁设施设备日常安全维护制度

保持地铁系统长周期的正常运行,要求对各类设施设备及时维护保养,以减少随机故障的影响。从防灾、抗灾的角度来讲,日常安全维护制度还要确保地铁站内设备的完备性,灭火装置的充分性及可用性。据专家声称,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本不该这么严重。因通风孔形同虚设加之站内缺少必要的夜间照明装置,大大降低了乘客的逃生机会并阻碍了救援人员工作的开展。

2004年3月,北京地铁四惠站和大望路站之间的一个通风机突然开始冒烟,初步确认为是因为线路短路造成的。虽然救援迅速、疏散及时、没有引起骚乱,却说明了在设备维护中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很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日常维护制度。

3)建立地铁紧急状况定期演练机制

我国从未放松对紧急情况的预防,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地铁管理部门,多次会同消防及相关部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就在莫斯科爆炸案发生的前半个月,北京地铁就曾在建国门站进行了名为“列车发生爆炸迫停隧道内的应急先期处置”演习。现在所缺的是将这种演练提升成为经常性的定期演练机制。

4)开展全民地铁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安全教育方面,俄罗斯除了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之外,紧急救援部也在有计划地向居民宣传安全防范和自救的知识。在2004年2月6日的莫斯科地铁炸弹袭击事件中,车厢内未受伤的乘客立即通过对话装置向列车司机报告。发现烟雾之后立即用手边的东西保护口鼻,以防吸入毒气发生中毒。当确定可以安全离开车厢时,青壮年乘客帮助妇女和儿童下车,搀扶或者抬着行动困难的乘客离开现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的伤亡。其中,乘客在日常教育中培养的安全素质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莫斯科公众交通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也值得一提,几乎所有地面和地下交通工具在报站时都会提醒乘客“下车时不要忘记自己的东西;看到可疑的东西千万不要动,请立即向司机或附近的警察报告”。就我国现状而言,亟待加快对乘客进行地铁安全教育工作的步伐。深入宣传“地铁安全,人人有责”的观点,努力提高乘客的安全防范和自救知识的水平。

(3)人员方面

当灾害发生时,人的素质对于降低事故的损失尤为重要。在2003年的韩国大邱火灾和2004年的莫斯科地铁火灾中,人的素质方面就有不同的表现。在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中,地铁员工、乘客以及有关救援部门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令人钦佩。机车司机及时采取措施,并向调度中心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乘客听从司机的安排,互相帮助,并十分有秩序地撤离了事发现场,没有发生由于拥挤、恐慌引起的人员伤亡。各种救援机构训练有素,能够及时到位并且各司其职。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可能的损失。大邱纵火案中,调查后认为,地铁司机和综合调度室有关人员对灾难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当时车站的中央控制室没有及时阻止另一辆列车进入车站,造成伤亡人员增加。韩国地铁火灾专家尹明浩教授在对现场勘察后,严厉批评地铁运营当局缺乏事故认知能力,缺少责任意识。总的来说,人的方面是指乘客要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地铁运营的管理者和作业人员要有高素质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具体表现在对乘客的宣传教育、对地铁工作人员的培训。

1)对乘客的宣传教育

①乘客在平时乘坐地铁时要注意熟悉环境及地铁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严格遵守地铁安全管理守则和乘客守则,严禁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地铁站。

②当有人纵火制造事端或蓄意破坏地铁设施时,乘客应挺身而出,同心协力,坚决给予制止。

③灾害发生时,取出列车座位底下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并积极配合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采取有效自救措施,留意车上广播,在司机的指引下,沉着冷静、紧张有序地通过车头或车尾疏散门进入隧道,往临近车站撤离。切忌在列车运行期间,有拉门、砸窗、跳车等危险行为。

2)对地铁工作人员的培训

①地铁工作人员平时要注重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自身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广州地铁公司提出了“分钟紧急应对”的思路,即地铁各岗位员工、公安干警,在各种外部救援力量赶到地铁之前,明确分工、各尽其责、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地处理,尽可能地在5min之内控制或扑灭火灾,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或萌芽状态。

②灾害发生时,应有条不紊紧急处理,司机尽可能将列车开到前方车站处理,这样可以依靠车站的消防力量进行救灾。遇紧急情况,列车在隧道内无法运行,需要在隧道内疏散乘客时,控制中心及司机应根据列车所在区间位置、火灾位置、风向等综合因素确定疏散方向,并迅速通知乘客,组织疏散。

1.3.3 运营安全管理特点

1)专业多、部门多,联动机制对配合协作要求较高

地下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大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安全、快速、舒适、无污染而运量大的有轨交通运输工具。地下铁道由车辆、供电、机电、通号、工建、车务等部分组成,犹如一架庞大复杂的联动机,在实现运营服务的过程中,要求联动机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互为整体。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危及运行安全。

2)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安全事件影响范围较大

地铁是城市中心的一种交通工具,其运行安全不仅关系到整个地铁系统的正常运作,而且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国家财产的安全,所以运行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地铁的效益线,事关国计民生、城市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如果有半点马虎和疏漏,将会给城市、国家乃至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和损失。

3)人员聚集、环境密闭,事故逃生相对困难

地铁运送乘客的数量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多得多。地铁车站也一般在地下,是一个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而紧急逃生口有限,不像在地面上,所以地铁的安全性尤为突出,尤为重要。

【小贴士】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要点

近年来,随着地铁网络化运营,客流的急剧增加,地铁运营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地铁运营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旅客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地铁运营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铁运营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4类:人、机器、环境及管理。以管理作为控制、协调手段,协调人、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反馈作用将系统状态的信息反馈给管理系统,从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最终得到更为安全的系统。

运营的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对运输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危险控制的一切活动。该定义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

①运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消灭和减少运营事故及其损失。

②运营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

③运营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基层作业人员)、财(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等)、物(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等)、信息(安全信息)等。

④运营安全管理的方式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⑤运营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种矛盾向有利于运营安全方面转化。

【任务实施】

结合某地铁公司或车站运营安全管理的特点,确定一定时期安全管理的目标、方法、体系。

【效果评价】

评价表

项目小结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大运量的客运交通系统,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和救援困难,处置不当将产生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其特征包括全线性、连带性、局限性及群体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主要针对已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具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铁管理机构与人员、地铁乘客、车辆系统、供电系统、消防系统、线路及轨道系统、机电设备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系统外界环境。

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从建筑结构设计及设施装备方面对于地铁、轻轨的防灾和报警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从最近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最新发展成果来看,仅仅这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是远远不够的。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需从设备设施方面、安全管理制度方面、人的方面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相互配合。

思考与练习

1.安全、安全生产的概念是什么?

2.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方针和目标是什么?

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有哪些?

5.试结合某轨道运营公司实际,分组讨论分析其运营安全保证系统的完善性。

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特征有哪些?

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对象有哪些?

8.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9.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10.试用常用的安全管理方法分析解决地铁运营中存在的拥挤踩踏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