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发展需求

科技发展需求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将使人类社会步入智能化和统一化的时代,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保健,可以满足为老人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的要求,这就是常说的“智能医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看护,可以实时地向老年人的子女或者监护人反馈老年人的起居生活信息。

2.2 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物联网的提出体现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实践上也期望其能够解决交通、电力和医疗等行业上的一些问题。

从通信的角度看,现有通信主要是人与人的通信,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亿用户,离总人口数已经相差不远,发展空间有限。而物联网涉及的通信对象更多的是“物”,仅就目前涉及的行业而言,就有交通、教育、医疗、物流、能源、环保、安防等。涉及的个人电子设备,至少可能有电子书阅读器、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戏机、数码相机、家用电器等。如果这些所谓的“物”都纳入物联网通信应用范畴,其潜在可能涉及的通信连接数可达数百亿个,为通信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考虑物联网潜在的巨大通信连接数目和极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有人将物联网称为在万维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变革的第三阶段,还有人将其称为在大型机、PC机、互联网之后的计算模式变革的第四阶段。简言之,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革命为大家开启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都对其未来发展寄予极大的希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战略上的巨大市场潜力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有分量的市场收入,还需要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绝不能有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幻想和冲动。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将使人类社会步入智能化和统一化的时代,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其核心的价值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能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2.1 经济价值

1.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特征是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并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生活,让它们达到“智慧”的状态,还能给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推进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2.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

有效利用资源与保护自然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能不断创造价值赋予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更多地是通过物质的产量输出价值,在产业模式上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可以超越物质实体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信息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是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沿着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的产物。

“知识经济”最早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在1990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基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转让和使用,展示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主要活动的经济形态。

如今,信息化建设是加快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代表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物联网,将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并引领信息科技发展的方向,势必能推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大发展。

2.2.2 社会价值

1.老龄化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很大程度地延长。长寿可以令人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美好的人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提高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就是常说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老年人退休之后不再有直接的、丰厚的经济收入,如何“养老”必然成为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第二,老年人体弱多病是自然规律,老年人必然对于健康医疗和照料看护等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保健,可以满足为老人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的要求,这就是常说的“智能医疗”。智能医疗系统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家中老年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并将生成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护理人或有关医疗单位。根据需求,还可提供紧急呼叫救助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看护,可以实时地向老年人的子女或者监护人反馈老年人的起居生活信息。远程看护系统借助视频、温度、湿度等环境感知设备,对老年人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各种活动,并能自动判断当前环境是否让老年人感到舒适,老年人目前的活动是否存在危险性等,将判断结果通知老年人或者老年人的子女以及监护人。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和远程看护上的应用,使得年轻人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不必担心老年人缺乏有效的医疗和看护服务。

2.城市交通问题

(1)交通阻塞

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是每一个经历者的烦恼,有基础设施的原因、人为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及时准确地收集交通信息,判断当前交通的拥堵情况,分析出交通阻塞的瓶颈区域;通过交通引导信息的及时发布,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避开拥堵区域,避免交通阻塞进一步加剧;借助先进的交通信号系统,能够从宏观上对交通进行动态地调节与管制,实现车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匹配。

(2)停车问题

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位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是让每个现代都市饱受困扰的难题。在一个城市的购物商圈或者办公楼集中区域附近,找不到停车位的车主通常有两个选择:第一,驾驶汽车在路上缓慢行驶、不断寻找停车场;第二,迫不得已在马路两边将汽车乱停乱放。由停车难产生的慢速行驶和乱停车现象也变相地加剧了交通阻塞。

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一直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以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分析为主要方式,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被认为是改善交通状况的必由之路。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产业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交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等。因此,智能交通在提升交通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车联网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器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使城市交通更通畅,从而为人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环境。

3.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约有6亿多吨。污染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生活污染源:如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燃煤排放的烟尘和废气。

交通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废气。

工业污染源: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氮肥厂、烧碱厂及其他各类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粉尘。

主要大气污染物有两大类:

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氯气等)。

颗粒态污染物(如烟、雾、粉尘)。

(2)水污染

饮用水源被污染之后,通过饮水或者食物链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水中包含的污染物进入人体,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如重金属中毒、癌症等。工农业生产水源被污染之后,生产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这将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此外,水源富营养化现象会导致水质变差,以致大量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

(3)噪声污染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声、建筑施工等,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产生的交通噪声,大型工业设备产生的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场所发出的建筑噪声。噪声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严重时也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4)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可以破坏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也能损伤中枢神经,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核武器使用及试验的沉降物、核电站等核设施运营中产生的泄漏、废料以及民用放射性物质是人类接触到放射性物质的几种主要途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珍惜它。必须统一规划能源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布局等,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保护环境。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全方位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放射性污染进行监测,并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增强污染源监控效果,有效提升环境监管力度。如物联网与环保设备的融合可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自动报警甚至远程控制,如远程关闭排污口,可以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环保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构建规范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必将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从而确保人类的生活环境安全舒适。

2.2.3 国家安全

1.国界安防

国界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限,也是该国与其邻国相接触的最前沿部分。国界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第一,人为形式的国界,如界碑、界墙等;第二,自然形式的国界,如山脉、荒漠、草原、海岸线等。

偷渡、非法越境严重损害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在中国云南边境,境内外不法分子采用非法越境的方式,携带海洛因、冰毒等毒品进入中国境内。这些毒贩不仅夺走了中国人民辛勤创造的财富,也剥夺了他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边境,境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一方面走私汽车、电器设备、油料等,偷逃巨额关税;另一方面,偷运在国内各地收购的文物出境。各种走私活动使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蒙受重大损失。

设置边防哨所,以边防军警守卫重要关卡、要道,并定期巡逻整个辖区是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主要边防手段。然而,依靠边防军警的巡逻防护国界存在几个问题:第一,除去重点关卡和要道,一个边防哨所辖区内的大部分区域长时间处于无人值守状态,这些区域内的偷渡和非法越境行为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二,一些边界附近自然环境恶劣(如酷热、严寒、缺氧),极不适合人类生存,对边防军警人员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构筑严密、坚固并且智能化的国界安防系统这一重大而迫切的需求,为物联网提供了用武之地。由于许多高精度感知设备的外观微小易于掩蔽,使得国界安防系统的“存在”不被偷渡者察觉。多种传感器的联合上报可以为拦截偷渡者提供准确的越境方位信息;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可以准确地记录偷渡者的外形特征和偷渡过程,提供偷渡事实的铁证。利用安防系统提供的准确信息,边防部门可以快速制订出针对偷渡者的响应方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防范偷渡和非法越境,极大地增强一个国家的国界安防实力。

2.防范恐怖主义

20世纪后期开始,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在西欧、中东、拉美和亚洲的许多地区蔓延,即使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常面临恐怖袭击的威胁。

恐怖主义活动手段卑劣而且残忍,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被恐怖主义活动深深地困扰,例如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水电站爆炸;美国驻叙利亚使馆遭遇炸弹袭击;印度孟买的枪击袭击事件;伊朗清真寺爆炸袭击事件;还有给人类留下最惨痛记忆的,2001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事件;等等。

恐怖主义活动大多是发生在人多热闹、疏于防范的地区。为尽可能大地渲染恐怖气氛,恐怖分子多采用枪击、爆炸、焚烧、毒气等血腥、残忍的暴力方式,对无辜的平民施以毒手。由于恐怖袭击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人力无法扭转的,因此应对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好方法是阻止恐怖袭击的实施。预防恐怖袭击具体的方式包括:严密监视可疑人员的行动和严格检查可疑的危险物品。

将痕量爆炸物传感器、有毒物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鼻子”,可以灵敏地“嗅探”出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物品的存在。物联网智能分析平台可以根据感知设备的上报数据,对这些危险品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危害波及的范围进行评估。将温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触手,可以及时地发现环境中异常的温度变化或者物体形变。物联网智能分析平台可以根据变化信息判断出异常变化的区域是否有险情以及险情的级别。视频设备作为物联网的“眼睛”,可以详细记录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物联网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的分析,可以在人群中锁定嫌疑目标。

3.机场入侵防范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范围,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机场安防系统智能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比以往的报警系统,物联网防入侵技术能全自动分辨出是人、动物或风触发警报,并实时提供现场照片或录像,极大地降低了误报率,同时在指挥中心即可对入侵行为直接警告或处理,明显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机场周界入侵系统在机场的安全防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轨道交通安全

中国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最突出、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安全问题。然而因为轨道交通安全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周期长、难度大,要解决轨道交通安全问题,必须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攻克轨道交通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多次研讨沟通,确定了协同创新目标,提出了详尽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方案,旨在从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攻克轨道交通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如辐射、温度、烟气的监测,对危险品违法携带的监测,对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控,对天气的动态监控,对轨道情况、轨道列车运行中的定位及运行情况的监测,对安全态势进行评估预警和预测,甚至可以实现有效应急控制等,推动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护模式的转变,既可以防范各种恐怖袭击也可以应对非恐怖性安全问题,从而确保轨道交通的安全。北京2011年已经将“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络工程”作为十项示范工程之一。

5.经济信息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它以资本市场信息安全为核心,包括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两个层面。当前,大规模资本市场交易和资金流动都通过交易平台以网络化的形式实现。片面、虚假、歪曲的信息,会误导、扰乱市场;核心技术失控、网络漏洞以及黑客、病毒等都可能使大量财富瞬间化为乌有。没有经济信息安全,就没有交易安全,就没有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RFID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物联网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其中,物流行业内正广泛采用RFID技术构建高效、经济的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基于RFID技术正在形成一张巨大的物流信息网络。由于每个RFID标签中包含了与产品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非法获取,必然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造成经济损失。由于RFID相关的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存在漏洞,给RFID产业的发展制造障碍,为国家的经济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国家话语权和经济信息安全密不可分。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经济信息安全;没有经济信息安全,也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有效的话语权。

物联网应用是信息技术与行业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物联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级的新兴产业,被赋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关联着许多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行业如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煤矿等。随着物联网在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广泛应用,其在经济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重视物联网信息安全,不仅是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同时也能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2.4 科技发展需求

1.传感器技术

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类已经置身于信息时代。而作为信息获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技术——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渐渐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将会带来一场信息革命。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物联网的应用发展,加快物联网的产业化;反之,物联网的发展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带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2.信息处理与服务技术

①由于感知设备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阔,物联网从现实物理世界获取的数据量多到难以估计的程度。物联网信息处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海量信息处理。

信息存储是对信息进一步加工,提取更多有用信息的基础。为应对数据的海量增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比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拥有更好的扩展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保证用户就近访问和使用数据库资源,降低了通信代价。由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在空间位置上分散的特点,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可以最小。发展和完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解决海量信息存储问题的主要方式。

海量信息的查询和检索,对于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有重要意义。从海量信息中查询、检索目标信息的效率,往往由信息的存储、访问方式决定。提高海量信息查询、检索效率的关键在于设计优化的信息索引结构和高性能的信息查询算法。

②物联网信息处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智能信息处理,即利用信息提供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服务,使信息处理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如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

数据挖掘技术的目的在于发现不同数据之间潜在的联系,在不同应用背景下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决策、预测等问题。数据挖掘是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高性能计算、信息检索、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的发展依赖相关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知识发现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屏蔽原始数据的烦琐细节,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练的知识,让使用者直接把握核心内容。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过程,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抽取、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以及模式评估。按照知识类型对知识发现技术分类,有关联规则、特征挖掘、分类、聚类、总结知识、趋势分析、偏差分析、文本挖掘等。

3.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技术。面向物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主要解决异构网络、异构设备的通信问题,以及保障相关的通信服务质量和通信安全,如近场通信、认知无线电技术等。

能量受限是传感器节点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通信消耗的能量在传感器节点消耗的总能量中占比重最大。为降低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其工作寿命,低功耗通信技术是极为关键、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场(近距离)通信技术让各种电子设备在短距离内简单地进行无线连接通信,可以大大简化设备之间的识别、认证过程,使网络设备间的相互访问更直接、更安全。手机支付、身份认证、产品防伪都是近场通信技术的典型应用。

认知无线电技术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认知无线电技术的使用,使得感知互动层网络的物理层和MAC层可以获得更多的通信资源,可以满足要求严格的业务服务质量需求,减少能量消耗,大幅度扩展通信效率。

物联网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差异巨大,具有很强的异构性,即存在信息定义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体系不同、信息传输机制不同等。为实现异构网络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分层的、可扩展的物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实现异构网络的融合。

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传感器网络等都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络以网关为核心设备进行连接、协同工作,并承载各种物联网的服务。随着物联网业务的成熟和丰富,移动性支持和服务发展成为网关设备的必要功能。

信息和网络安全是物联网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先决条件。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研究包括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算法、网络组件及其互操作的隐私和安全策略等。

4.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时代。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目标是能高效、低成本地推广使用,其发展方向就是替代传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图2.1所示。

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促进太阳能电池、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应用也将带动电力技术的革新。

总之,物联网在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维护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2.1 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案例分析

“感知中国”计划

中国现代意义的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启动,其被首次正式提出是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并被作为该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在中国科学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掌握核心技术,并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

在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物联网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至此,“感知中国”计划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10年6月5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要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感知中国”计划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IBM给我们的启示

(1)“智慧地球”的提出及落地

“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由时任IBM首席执行官的彭明盛于2008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IBM长期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全球市场变化,充分把握了“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科技大势。之后彭明盛又在“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将“智慧地球”从“智慧城市”开始逐步落地。

2009年8月,IBM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携手共同推进“数字广东”建设。

2009年9月,IBM与沈阳市人民政府签约,宣布沈阳生态联合研究院成立。IBM将推动沈阳在五年内从工业化城市向国家生态城市行列迈进,建成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市,为沈阳构建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2009年9月,IBM与美国迪比克市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迪比克市,将其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

2009年10月,IBM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智慧南京”创新论坛,推进南京市面向未来2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展开了详细的探讨,重点结合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环境提升,涉及相关领域包括:产业转型、软件产业发展、政府转型、交通管理、节能环保、智慧医疗和智慧电力。“智慧南京”的发展框架逐渐显出轮廓。

2009年10月,IBM还与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昆山市政府和昆山中创软件共建IBM“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展示中心,以帮助昆山等中国城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探索城市繁荣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此可见,IBM正在马不停蹄地实施其“智慧城市”战略。

(2)回顾IBM的三次历史性转型

第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小托马斯·沃森出任IBM掌门人后,IBM全面接受了计算机这一新技术,从而进入到电子时代。

第二次是郭士纳接手IBM后,制定了IBM的发展战略,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包括个人计算机的转型,从生产硬件转向提供服务和软件开发,使IBM成功转型,成为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法的服务型公司。

第三次平台转型的主导者是彭明盛,他最先意识到桌面计算机将越来越不重要,云计算时代即将来临。鉴于此,IBM将个人计算机业务出售给中国计算机厂商联想集团,正式标志着从“海量”产品业务向“高价值”业务全面转型。接下来,彭明盛收购了超过20家提供各类“业务分析”服务的公司。经过近3年的摸索,彭明盛很快找到了一个价值5 000亿美元的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IT相关服务,而且进一步帮助企业改变商业流程,外包其核心业务以外的功能部门。在彭明盛的带领下,IBM很轻松地实现了第三次平台转型。对此,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萨贝斯·莫斯·坎特表示:“从一开始,IBM就将自身定位为一家研究机构,而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公司。”而咨询公司佛瑞斯CEO乔治·克罗尼则表示:“IBM不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利用技术解决商业问题的公司。”IBM从一个世界主要计算机产品厂商转向以服务和软件开发为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成为被公认的IT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IBM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

在几次历史巨变中,IBM都适时地实现了转型,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潮头位置。“智慧地球”的理念与实施,也将会带给IBM空前的市场。

(3)IBM的经营范围

IBM提供信息技术与业务解决方案,许多企业、单位应用IBM提供的服务。在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多次领导产业革命,尤其是在IT行业中,制定多项标准,并努力帮助客户成功。

IBM的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主要代表有“深蓝”“蓝色基因”和“沃森”(Watson))、UNIX、服务器领先业界。

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Lotus、WebSphere、IOD、Rational及Tivoli,在各自方面都是软件界的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19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部。截止目前,IBM软件部也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那么IBM百年屹立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技术?品牌?抑或其他?IBM过人之处在于:一是IBM超前的IT概念制造,并使之落地,如“e-business”“智慧地球”;二是其所树立的“无所不能”的IT巨人形象,使得其对客户所产生的磁性。这也许是IBM给商界的启示,不知我们中国何时会产生如此巨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