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计链的三个特性

设计链的三个特性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人,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链中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伴随福特流水线的推广,大批量的生产必须依靠庞大而均匀的市场,同时要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标准化产品,于是广告设计从此开始盛行。缺乏人性的设计自然失去了设计的本来面目,成为加剧环境恶化的帮凶。消费过程中的少量化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引导消费行为保护环境的努力。

2.设计链的三个特性

共生性

设计遵循大众化的经济原则,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实用、优质、美观的设计。作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人,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链中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利用技术、材料、资源等来进行各种设计,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设计者要从作为使用者的人的需求出发去设计和创造,不能只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与外表的美观;另一方面,设计要有利于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单纯地满足人的需求。设计活动作为人造制品的创意和构思,往往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设计总是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包括生产用的工具、机器及其当时的知识,是生产力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和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技术形成了设计者的环境,无论哪个时代的设计都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环境状况的种种改变,也就改变了设计者进行工作所使用的材料。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与其相应的各种机器和工具,凭借这些工具和机器不断改变着人的生活习惯,如西门子电梯的发明,摩天大楼设计的兴起,福特生产线的出现,汽车成为消费品。伴随福特流水线的推广,大批量的生产必须依靠庞大而均匀的市场,同时要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标准化产品,于是广告设计从此开始盛行。在工业技术中,人的技能和技巧的作用相对的减弱,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则大大增强。技术进步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不能使设计成为展现技术的一个附庸,从而造成设计对人的异化。异常便捷的设计让人类的适应能力大大地钝化,失去了面对改变的适应能力。

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提供了条件,而材料是设计制作器物的基础。材料的被认识和被利用是人类设计史上极其重要的事,设计的过程就是把材料转化为设计要素的过程。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几乎都会引发一次新的设计运动,形成设计发展的推动力。人类在发掘和认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设计的进取意识,材料为设计家提供了创造的丰富资源和创作灵感。现代椅子的历史就是设计师利用新材料的历史,从钢管到胶合板再到聚酯树脂制品最后是聚氨基甲酸酯泡沫。新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结构的变革提供物质前提。现代建筑的产生正是基于19世纪工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钢铁材料,由此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人类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推动了器具的进化,带来设计观念的更新,如现代家具生产中大量利用胶合板,形成了曲线形的家具造型,使居室设计出现了丰富的形式变化,进一步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法。

设计的发展与消费社会息息相关。由于设计师的工作,产品特别是它们的外观不仅成为功能的载体,而且成为某种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载体。设计向产品融入了价值性质。不是设计师发明了增加舒适性的汽车与电器,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师,这些产品难以体现审美与文化价值,虽然这些对于舒适性是不可缺少的。福特汽车公司发展初期,把大众消费者对廉价轿车的要求同流水线和新型设计联系起来,不仅将其发明为大众性的交通工具,而且变成现代商品文化的特殊产品,福特汽车一度风行。伴随经济的发展,很多设计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面对逐渐饱和的市场,为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还要继续大量生产汽车,并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为了促使消费者在旧汽车还没有淘汰的时候又去购买新的汽车,他们不断加速汽车的更新换代。与旧汽车相比,新汽车的功能有所改变,但改变更多的却是汽车的外形和款式。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的社会需要的产生,使得产品形式和功能的更新成为自觉的追求。设计越来越从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明显地、直接地依赖于消费而远离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消费成为设计的推动力。在鼓励消费、提倡消费的商业宣传鼓动下,出现了极短生命周期的商品群亦即是快速更新的商品群。因为流行和时尚的快速翻新,信息化以惊人的速度传输,时间与速度几乎成了现代经济所含有的创新与质量的杠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经济的供需关系,即消费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望,也不断制造新的需要,从而加剧了工业生产以刺激消费。

设计离不开环境,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设计也就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设计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或者改善或者破坏原来的环境,不断创造新的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代设计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社会人文环境,缺乏人性。缺乏人性的设计自然失去了设计的本来面目,成为加剧环境恶化的帮凶。环境的污染、破坏与恶化,不得不迫使设计师开始注重设计与生态的关系。

绿色设计重在强调生产和消费,是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强调设计工作的社会伦理价值,认为设计师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众多的设计单纯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为中心,以功能形式和功能输出的宜人化目标为满足,忽视了产品使用过程中与使用后的能源与环境诸问题。消费过程中的少量化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引导消费行为保护环境的努力。人类的消费欲望造成了设计的快速更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人,离不开生态环境,设计可以成为沟通人与生态的一种方式,前提是设计要尊重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不是无限度地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以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为代价。

生态性

设计在相应的存在条件和存在环境中,有着自身发生、成长、适应、进化、分化,最后终结的生态性变化。设计链具有和生物链类似的生态性特征,即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联系、不断互动发展的链网。动态平衡是生物链的重要特点,在设计链中,人、技术、环境、生态等诸要素也存在着类似的平衡关系。人类所生存的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交换场所。作为创造活动的设计链也同样遵循着生态性的动态平衡要求。其中,自然居于中心的地位,自然给予设计链中的其他要素以能量支持或者存在的空间。

自然可以让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渐趋清晰的理解,同时又赐予我们无穷的智慧。对设计者而言,自然以多种方式激发创作灵感和给予创造资源。众多设计不但仿制自然的造型,而且有一些还进入自然的过程,通过人脑这个媒介进行转换,在不剥夺其属性的前提下产生变革,设计出创造性的物品。设计史的发展深刻印证了设计链中生态性的重要性。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人本身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者和控制者,也是生产的动力源手工业生产是以手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它是手艺匠人应用简单工具并靠自己的体力操作完成的。因此,加工过程保持着人的体力活动和精神活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感关系。在手工艺劳动中,人对材料的操作经验意味着对于创造本质的把握程度,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向人的生成。生产者往往也是设计者,从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到整体的成型和试用,整个生产过程是由他一人完成的。此时,设计链的诸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保持平衡关系的。自然与人、人与技术等都是相互节制,相互尊重的,在设计的创造中,设计链保持了一种良好的生态性。

蒸汽机发明以后,机器成为技术的动力装置,人获得了创造性的利用自己能力的条件,同时技术也摆脱了人的器官的生理限度的制约。设计者开始利用这一条件,纷纷进行器物的更新和创造。机器生产对于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趋于平均化,直接生产过程由机器进行。工业技术的分工使生产过程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分割开来,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手工艺所能产生的各种审美因素。设计链中人与材料、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渐淡化。工业化导致了人类和自然的疏远,人类不再依靠直觉与感觉,而是偏爱理性和可证实的信息。工业文明以牺牲自然环境的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人类面临了生态的危机。设计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加速器的角色,盲目的消费,导致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肆意掠夺。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设计链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也遇到了巨大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设计中的生态性问题。对于生态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的探求成为热点。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进步推动了设计的长足发展,使设计方法由经验直观发展到优化的和动态的设计,以及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在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设计的综合能力,使产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大到整体性能的优化,同时兼顾到产品与外在环境的相容性。控制论的引入,把产品概念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使人们可以从质量、能量、信息交换的角度来考虑产品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从而把功能结构的设计转化为传递函数逻辑关系的处理,扩大了人们发挥想象力的天地。离散论、有限元法的引入,把复杂的设计整体转化为众多的个体去解决。计算机不仅加速了设计计算、图形绘制,并且可以预先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并使设计与生产一体化。现代技术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速度,社会资源更充分地得以利用。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机技术其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从而能使人们不必用主要劳动去从事延续人类自身所需的物质生产,可以更多的劳动去创造精神文明。后现代设计被称作是对信息技术的反响,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而微电子技术得益于1940年代末晶体管的发明,它使电子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从而为后来的自动化小批量生产以及在信息处理中起关键作用的计算机开辟了道路。小批量生产为设计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各种设计思潮的兴起,表达了设计师对设计的一种再认识。绿色设计促使人类重新体会自然,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波普设计则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入手,重新定位设计的现实生活。设计链重新开始回归生态性的存在,开启的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自然的未来意义重大。

人的主体性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在设计链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对设计所产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要把自己视为完整的人,有责任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人的基本需要被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需要层次出现的先后表明,较低级的需要是优先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但是高级需要才能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后来,马斯洛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内含安全需要,对饥渴休息和安全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需要,即对于和谐、美感的要求;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设计所关注的是产品与人的作用方式以及它的精神功能的发挥。例如,在一个设计温馨的餐馆里和爱人共进晚餐,此时消费者的体验已经超越吃饭这一行为的本身,成为表现生活与情感关系的一种方式。吃饭不止是用蛋白质和其他元素填饱我们的身体,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兴趣,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设计师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设计师不能成为单纯为商家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或者成为刺激消费的工具。设计师的主体性在于透彻而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在设计链中的位置,并为设计链的良好发展作出有力的保障和给予足够的重视。设计是一种创造生活方式的行为,设计师应该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