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概况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概况

时间:2022-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成都市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若干个配套文件,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方面,发展和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按照“全域成都”的要求,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和监督执行体系。三是促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

1.1.2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概况

彭州作为成都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全面参与了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实践,是成都统筹城乡实践的一个缩影。

成都是一个大城市带大郊区,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2006年末农业人口共531.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8%。要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推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十五”期间,成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走在了全国各省市的前列。近几年来,成都市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若干个配套文件,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方面,发展和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

成都的做法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规划体制机制、城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实践。其基本特征就是政府主导、集中发展、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公众受益[3]

2003年以来,成都市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全域成都”的要求,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和监督执行体系。二是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促进“三化”联动。截止2008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68.2%,城镇化率提高到63.5%,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三是促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以市场化为动力,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对所有投资主体均实行国民待遇。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四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建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9489公里,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五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截至2008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2.7万人,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55.3万人,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参保84.7万人。六是促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整合部门职能,先后对规划、农业、水务、财政、交通、园林和林业等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初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部门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形成,市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同比增长26%。

2007年6月,成都实践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用“全域成都”理念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随即确定,改革的触角探向深水区。2008年5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突如其来。虽然带来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成都依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依靠海内外同胞和社会各界的援助,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灾后重建,解决了重建中的大量难题,正在把灾区建设成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

成都通过6年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之路;尤其是在系统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体制6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者认为:六个“一体化”都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路径。其中,科学规划是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配置以及管理体制的建立则是保障。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使这场改革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推动,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4]。叶裕民认为,成都探索丰富了中国城市化理论,具有全国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们推进科学健康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3]

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这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已在成都初步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