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创新“四位一体”送教培训模式大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潼南县教委一、实施背景潼南县现有普通中小学88所,专任教师5704人。拟定了《重庆市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学校校本培训管理暂行细则》,并通过高校专家指导、乡约名师与特约教研员的协作,使县域内校本培训得以有效实施。

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创新“四位一体”送教培训模式大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潼南县教委

一、实施背景

潼南县现有普通中小学88所,专任教师5704人。近年来,潼南县实施“科普兴潼”和“人才强县”战略,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教师素质亟待提升与地方培训供给不足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中高级教师缺乏,高、中、初级职称分布不均衡,小学无高级职称,中、初级职称比例为0∶38∶57,初中为36∶211∶268,高中为221∶362∶302。二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紧缺专业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如英语、艺体这类学科教师通常由转岗、年纪大的教师担任。三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激增,而城市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村教师。四是县级培训机构实力不足,学科培训很难得到有效开展。

二、主要做法(www.guayunfan.com)

(一)特约教研员,充实农村教师培训师资

潼南县教委从全县现有教师中聘任了256名担任县特约教研员,覆盖了全县的各学科、各层次,任期3年。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家的指导下,特约教研员以服务学校教学及教师为目标,以“研、导、督、评”为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督查”学校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六认真”等情况、“评价”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一年来,每名特约教研员对辖区内学校对应学科的每位教师听一堂课,检查一次教案,审阅一次作业批改,并进行了合理公正的评分和等级评价;协助片区教育办公室开展了教研活动、送教活动、教学视导、指导学情调研、试题命制及教学调研和指导工作。

该种模式的实行弥补了教研员编制上的匮缺,增加了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与自主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促进了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县级、校级教师培训深入、全面的开展。

(二)乡约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根据市教委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点方案,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家们的全程指导下,全县推行了以市县两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乡约名师”送教活动。其中,县级骨干教师每学年送教3次,市级骨干教师每学年送教5次。截至目前,共送教30个学科,为时9个月,受益学校80余所,累计开出了714节骨干展示课,180余个讲座及精彩报告。地方政策的支持、专家组的指导和名师个人发展规划是乡约名师制度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支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名师”工作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并为职责要求、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高校作为高级智库,根据“名师”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名师”本人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乡约名师活动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三)送培引培,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效

送培是引培的示范,引培是送培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农村教师培训持续推进。2010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组织实施了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下潼南的项目。在为期1周的培训中,其为全县所有小学英语教师及培训者带来“专家主题讲座”“优质课展示”“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教研员引领反思研讨”等活动,通过“理论引领—实践感悟—反思内化”等环节,提升了教师英语教学素养,并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示范了培训组织与实施、课程设置与教学、培训管理等。在示范培训基础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还指导了潼南县级教师培训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最终从“扶上马”转向“马儿跑”,加快了潼南县级教师培训深入开展的步伐,为潼南县域内“送教到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支教促教,推动校本培训有效实施

为提升潼南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派遣了以教授为首的10人优秀教师团队,到潼南从事教师培训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师培训与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潼南县教委派遣县内的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所有支教教师通过示范引领、小组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拓宽了教师视野,促进了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推动了试点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三、主要成效

(一)全面优化城乡教师培训资源

1.培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整合教师进修校、电大工作站等培训基地,培育了一个功能完善、适应各种学习模式的区域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或教师研修中心;依托高校、教科院、电教馆、教师研修网、中国现代教育网等,引入优质专家现场或远程参与指导潼南县中小学教师培训。

2.培训师资队伍得以充实。通过乡约名师、特约教研员等形式,培养了一批覆盖各学科、各层次,辐射力强的县级培训教师;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不低于当地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5‰的标准为教师培训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地从国家、市级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专家资料库中遴选一定数量的兼职师资,组建潼南县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和专家资源库。

(二)大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1.参培教师教育理念得以更新。通过对参培教师调研,教师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学生生命”“职业幸福感”“有差别无差生”“学生中心”“体验性教学”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通过示范和反思融入参培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

2.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得以提高。主城优质课送教下乡、潼南城区送教下乡、大量乡约名师献课示范、特约教研员的教学指导和专业引领、与同伴教师的研讨、自我反思等活动的开展,给学科教师示范了教学技巧,培养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2010年,2名政治学科教师参加市级赛讲课,获二等奖。

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拟定了《重庆市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学校校本培训管理暂行细则》,并通过高校专家指导、乡约名师与特约教研员的协作,使县域内校本培训得以有效实施。2010年,642人参加市基础教育论文大赛,567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有效创新了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依托市教委的试点任务,全县统筹设计了教师培训计划,系统构建了“市级—县级—校级”的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将特约教研员和乡约名师通过送培引培、支教促教等方式有机整合,形成了“四位一体”送教培训模式,有效推动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持续开展,提升了培训层次,节约了培训成本,提升了培训实效。

四、进一步认识和反思

(一)以资源整合为主导,促进培训专业化

高校智力资源与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充分整合,分工合作,共同促进试点培训专业化。高校重点负责开展调研、制订和完善试点方案以及进行过程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协调县域内教师培训资源,制订并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县教师进修学校重点负责培训场地和县域内培训师资的协调,为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保证;试点学校为试点工作提供培训平台,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以政策配套为保障,确保参训自主性

在试点过程中,潼南县教委制订并落实了有关保障制度,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制度包括经费保障、县域内教师培训者配置、培训基地建设、教师资格注册、城乡“双轨制”教师岗位计划编制标准、评优评先等。

(三)以模式创新为重点,提高培训有效性

“四位一体”培训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培训讲授式、“一言堂”的“教师中心式”培训,立足教师常态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落到实处的教师培训模式充分唤起了教师的共鸣,激发参培教师的兴趣,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四)以评估跟进为准绳,完善试点方案

潼南县教育委员会分管领导偕同计财科、督导室、基教科、人事科、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评估,以实际效果检验试点任务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为试点方案的修订和深入实践提供依据。

(五)工学矛盾仍然突出

“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第一阶段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一些农村缺编学校在派出老师外出学习后,教师缺乏现象进一步加重;教师脱岗培训,造成少数教师工作负荷过重;部分农村边远学校规模小,部分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师全校仅1名,外出培训将导致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可见农村教师工学矛盾依然存在,且将阻碍城乡学科均衡发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从教师编制着手,努力解决上述矛盾,从而提高各学科教师参培率。

(六)培训者素质有待提高

特约教研员和乡约名师的加入使培训者队伍有所壮大,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地方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者队伍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有关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地提高培训者素质。

(七)地方培训基地还需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经费投入;改善教师进修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改革模式,不断提升教师进修学校的软件;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本地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建设,为今后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八)教师培训环境仍需改善

在目前县级培训资源短缺和工学矛盾的背景下,教师参培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和专家资源建设,努力为教师提供丰富、有效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改善教师参培环境,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策划审稿人:周 渝 李学容

   撰 稿 人:周幼林 黄恩亮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十年,跋山涉水,送教下乡走进重庆市远郊30个区县200多所学校;十年,变革创新,城乡学校文化互助从联体大部制到共享菜单管理,再到五步工作法;十年,润物无声,农村课堂学生开心地学,教师自信激情地教,可谓是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投身统筹城乡教育的动人写照。

一、“1+1+N”模式的背景

2002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阳光互助区县行活动”启动,远射綦江的城区学校、边远村小及办学点;2003~2005年,举办了三届“与新课程同成长互动论坛”,走进区县共议新课改经验,足迹遍布重庆市十一个区县。(www.guayunfan.com)

从2009年起,在重庆市教委的指导下,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正式开展“1+1+N城乡学校文化超市”互助发展机制研究,组织建立起“互助超市”资源库(“互助超市”菜单目录) ,整合“领雁工程”,培育出了一批项目对口学校(即牵手学校) ,实现了除主城区之外的30个区县全覆盖。

2010~2012年,在坚持了多年的“阳光区县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开始全面构建城乡学校互助系统,并在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立项“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课题研究。“1+1+N”的概念就是通过主城一所市级示范学校牵手一所区县基点学校,开展文化互助活动,通过区县基点学校带动其周边N所学校,影响N位教师,辐射N片区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探索运行“望闻问切、开出良方、备货上架、上门服务、整体打包”的城乡学校管理“五步互助链条”,结合巴蜀“梦想网校”、访学制度等特色举措,为统筹城乡教育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中,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始终秉持“城乡携手,互助共进”的原则,发挥“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理优势,构建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校务部牵头管理,着眼长远规划城乡统筹;课程部具体实施,具体工作务求实效互助;物业部全力保障,精细服务确保顺利开展。三部充分发挥研究、支持、服务功能,强化科研支撑、督导评价与发展管理,与各对口学校建立起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

(二)创新运行模式,推行城乡学校共享菜单管理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在城乡学校共享菜单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将现有成果进行归类梳理备货,另一方面依据对方学校需求进行开发性备货。从管理服务、课程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助菜单建设。设置了立足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的“管理超市”和立足于提高教学效益的“课程超市”,各类超市设置各类菜单,保障了互助学校发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了互助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互助链条,实现城乡学校互动协同发展

一方面,加强互助活动内容及形式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凸显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互助链条,系统归纳出了五步工作方法。

一是望闻问切,把脉互助方向。做好扎实的调研,为互助方案的制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出良方,研制互助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互助团队,沿着需求对口研制,有序推进。

三是备货上架,保障互助需求。保障有充足的“货源”上架,将各类“货源”归类梳理上架,依据对方学校需求进行开发性备货。

四是上门服务,开展主题活动。上门服务是最基本的互助方式。依据互助方案及菜单式点课情况,以主题活动方式将讲座、示范课、研究课、异构课、研究活动等送到项目对口学校,开展现场服务。

五是整体打包,拓展活动成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开放学校网络空间,时时传递学校信息;赠送“梦想网校”账号和《巴蜀教育故事》,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教师间点对点的通讯联系卡,加强后续服务;建立访学制度,制作了区县教师访学手册,方便项目对口学校的管理干部、学科教师来校实地考察培训。

三、主要成效

(一)共享智慧菜单实现了高效互助

“互助共享菜单”主要在管理、教学层面提供了丰富资源,在“管理超市”中,收录了65个管理讲座,涵盖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几乎所有管理干部参与其中。在“课程超市”中,在教学理论、课堂文化等问题的研究领域提供33个课程,包括名师、中高、特级、骨干教师各类课例探索74节,充分保障互助学校按需选择,针对性极强。“好东西太多,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选择。”2011年,梁平文化镇中心校曾卫平校长在巴蜀小学访学培训期间,第一次见到巴蜀小学捧出的整整30多页的管理、课程互助“共享菜单”时,一脸幸福,这正是农村教师们渴望已久的“大餐”。

(二)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

奉节县师范附属小学在长期教学探索中提出“四心课堂”(同心、顺心、开心、匠心)的课堂文化核心理念,在建构过程中始终感觉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都定位模糊,找不准方向。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大胆提出,由本校教师和奉节县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按照自己对“四心课堂”的理解同上一堂示范课,落根现场,理性反思。两校教师认为,不仅要在理论构建上,更在操作层面给予学校课堂文化构建。几堂课结束,涂怀清校长高兴地说:“巴蜀小学教师为我们演绎了‘四心课堂’的精彩魅力,巴蜀小学的教师不仅有较深的理论素养,更有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高兴之余,他现场即兴创作一首打油诗:学校发展好借力,巴蜀助我攀新高。教育均衡新举措,城乡互助谱新篇。

(三)产生了润物无声的“1+1+N”效应

“1+1+N”模式到底给全市农村学校带来了多大变化?奉节师范附属小学正借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1+1+N”的模式,通过带动其“领雁工程”项目学校甲高小学、支部连线的红土小学、手拉手学校广厦希望小学这三所学校,准备逐渐扩大到奉节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牵手学校,进而影响全县的农村教育。酉阳县麻旺镇中心校通过借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心校如何更好地带动片区内点校及村小较快发展的难题。梁平文化镇中心校长曾卫平说:“巴蜀小学‘1+1+N’模式不仅提供给我们科学、高效的软件平台,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去影响学生一辈子。”彭水县汉葭镇第二小学肖西林老师把巴蜀小学的“律动课堂”理念及实施策略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县一等奖。垫江县实验小学6位教师参加巴蜀小学的访学培训,目前都已成为校、县级骨干……“农村教师专业态度、精神气质的转变正是巴蜀人所崇尚并享受的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的体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认为,越来越多的互助学校在模仿和复制“1+1+N”模式,也像巴蜀小学一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正走在“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路上。

四、反思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办学水平上,而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是影响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政府对教育的大量投入以及标准化校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快速缩小。然而,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历史原因,导致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学校师资的均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应是削峰填谷,关键是在于优质学校如何以文化为纽带,辐射并带动薄弱学校形成持久的自我造血机制。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通过“结对互助,共享菜单,立标放样,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实现了在文化多元环境中,学校与牵手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各美其美,对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区域性均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基于我校的鲜活经验,“1+1+N”模式既是一种符合重庆市市情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模式,也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试点所形成的一项成果。

策划审稿人:马 宏

   撰 稿 人:徐忠毅主要成效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

长江师范学院

从2007年开始,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高师院校率先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共同体紧密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实,着眼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全新视角和理念,有机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打破师范院校单兵作战,改革教师教育的尴尬局面,开辟基于协同创新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一、建立共同体的背景

农村教师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期以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甚至是世界的难题。在建立共同体之前,长江师范学院与地方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地方高师院校担负着为农村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探索新机制,创建新模式,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问题。(www.guayunfan.com)

一是师范院校办学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城市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

二是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地为农村培养专业化教师,学生顶岗实习、换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设计、专业化指导,致使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质量过低,学生没有形成应用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能力。

三是农村地区师资短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割裂,校校合作式教师教育共同体资源条块分割,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不能流动共享师资资源。

二、主要做法

(一)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起“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依托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传递和盘活中心城市优质师资资源,放大优质师资资源的辐射效应,实现师范院校、重点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有机衔接。在更加开放、广阔的时空中培养和培训教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其模型如图1。

图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单一取决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更多地根植于中小学的现实教育场景,从中小学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获得教育智慧。建立中小学与师范院校的合作共同体,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实习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有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种合作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依托“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教师教育资源 合理流动、开放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

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资源,不再局限在师范院校内接受师范技能的培养,而要与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实现对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优秀教师积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优势,通过见习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师范生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准教师”资源与重点中小学优秀师资的“重组”。通过师范院校师范生带着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质“软件资源”,深入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暂时顶替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让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中心城市优质的“师资”,农村中小学教师返回师范院校接受教师教育资源的再熏陶。

(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四个融合”

将学科教学的理论学习融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情景体验中,将班级管理的理论融入学生成长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将教师教育基本原理的掌握融入把握分析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等真实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的教学操作能力由大学教师培养融入由大学教师与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组成的团队培养中。

(五)设计为期四周的“小学期 ”

在“小学期”内采取高校教师讲理论、一线名师谈操作、实践基地看课例的方法,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六)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对共同体的支撑。构建了以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主体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打通了中心城市优质师资与农村中小学资源的通道,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创新突破

一是创新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依据共同体的理论,创造性地凝练出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思想。将封闭的、职前职后脱节的教师教育与教育行政部门、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共同联合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持续性、互动性、实践性、共生性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中,实现政府主导、高校主体、城市优质中小学和农村薄弱学校共同参与的“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新理念,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作联盟。

二是创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内涵丰富的共同体理念系统为先导,形成了以大学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研教学实践相对接的合作反馈系统为导向、以体现专业化教师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实习实训系统为支撑、以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系统为保障、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四个融合”为特色的专业化教师培养新体系。

三是创新了高校与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新机制。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为合作框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师范院校与重点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养师资的关系,采取委托培养、换岗轮训、合作研究、共建优秀师资库等方式,实现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发展。

四是创新了实习实训体系。实现了实习实训“四个一体化”,即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拓展与第三课堂训练一体化,大学教师指导与中小学教师指导一体化,实习实训与课程教学反思一体化。

五是放大了中心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传递效应,创建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新模式。师范生在中心城市见习后到农村顶岗实习,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师资源成乘数效应地带到农村中小学,成功地将优秀教师的智力资源放大若干倍,成本低,效果好。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四、主要成效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农村的意识显著增强。近3年来,我校获国家级和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奖917项,其中国家级28项;学生科研和创新立项106项,其中市级立项10项;学生荣获职业资格证书1697人次;学生考取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计划967人。

二是服务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成效显著。1831名师范生到556所农村薄弱学校任教,解决了这些学校师资队伍紧缺问题。共同体产生的影响从渝东南、渝东北周边的11个区县延伸至重庆市所有区市县,并辐射至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和湖南,通过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农村学校教学能手集中培训、农村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使5135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1400名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

三是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在重庆市内外广泛推广,在省部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会议上交流4次,有11家单位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涪陵电视台、《光明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巴渝都市报》等电视台、平面媒体及新华网、中国当红网、大渝网、巴渝传媒网等网站先后对该成果进行了系统报道。《瞭望新闻周刊》《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专题报道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与策略。

四是催生了一批理论成果。出版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等6部著作,发表了《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42篇论文,完成了“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研究”“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基于学生‘需求—满足’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新建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研究”“面向渝东南地区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放大中心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传递效应,创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新模式”等课题。“面向渝东南地区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重庆市级教学团队,“教师科学素养”被批准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

五、对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反思

在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一是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换岗培训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培训者水平、教学管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拥有“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而在顶岗支教实习中更多地被赋予了全职教师的身份,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遭遇困境;四是教师教育共同体运行始终受到经费短缺的制约,影响了建设水平。

因此,为推动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师范院校、中心城市优质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统筹职能,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支教指导模式,真正建立“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三位一体的成长共同体;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投入,确保教师教育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策划审稿人:彭寿清

撰 稿 人:于海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