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沈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为加快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动力。全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困难救助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变市民实现100%就业,就业农民人均收入普遍提高30%以上。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_振兴沈阳10年成就图文志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差距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农村兴则沈阳强。如何“补”上农村经济这块短板?十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沈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为加快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动力。

美丽辽中(程云飞 摄)

一、统筹规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如何实现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课题。“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进入“十二五”,更加明确“做强县域经济”,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协调发展。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对三环以内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清理整顿;建设新型农业经济区;以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招商引资,提高产业水平;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对郊区实行城区化管理;实施农村户籍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建设新城新市镇,打造城乡一体化载体;努力构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走一条具有沈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康平风力发电项目(康平县 供图)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民新市镇(新民市 供图)

二、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农村工业化,其核心是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沈阳“一市三县”均已建起了至少一个具有品牌和产业引领效应的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吸引了大批企业和项目落户。康平的塑编、法库的陶瓷、新民的包装印刷、辽中的装备配套,这些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以及正在不断集聚项目“抱团”发展的辽中有色金属加工、康平高新复合材料、法库辉山乳业、新民药业等产业集群,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市三县提前实现“三年倍增”目标,新民、辽中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法库县进入全省县域第一集团。

塑编城里辛勤劳作的工人(廉勇 摄)

法库生产的精美陶瓷工艺品(法库县 供图)

康平打造北方塑编城(康平县 供图)

新民金新林浆纸业集团生产车间(杜宁 摄)

辉山奶粉生产线(王军 赵家隆 摄)

沈阳星河铜业是中国第一大电缆专用铜带生产企业(辽中县发展和改革局 供图)

机械化收割(马春斌 摄)

秀水河子辣椒生产基地的三樱椒(王军 赵家隆 摄)

三面船花卉生产基地大棚(王军 赵家隆 摄)

三、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城乡融合

于洪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通过产业化、生态化、城市化“三化”融合,促进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两个转化”,实施“产城互动”模式,在破解中心城市郊区二元结构矛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设了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区、沈阳国际物流港等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培训、居住“六位一体”的全链条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新城开发与产业园区建设互为依托、有机融合。成功引进了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工业基础零部件产业园、铁道部中铁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大项目,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五金产业集群标准化厂房(于洪区 供图)

东北家具集散中心(于洪区 供图)

沈北新区作为全省综改试验先导区,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后,不忘惠及百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惠及全民,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困难救助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变市民实现100%就业,就业农民人均收入普遍提高30%以上。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区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体系遍及全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农合定点报销网络延伸到村,成为全省样板。

便民医疗(于磊 摄)

于洪新城独特的风光(于洪区 供图)

东陵区(浑南新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高地。创新五种模式,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旧村入城”,对原有的城边村、城中村以及新城规划区内的村庄,进行整体改造和综合开发,建设农民住宅小区;“旧村入镇”,把镇附近的村庄纳入镇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旧村入区”,结合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新农村社区;“村企合一”,走村企联合,由企业出资对村庄进行整村迁建;“合村并点”,对规模较小、用地粗放的村庄,科学规划,一村一策,合村并点建社区,1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浑南新城全景(林宽 摄)

浑河新城一瞥(李雪松 摄)

苏家屯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全力打造特色宜居新城,以新型城镇化统领全区发展,积极构建中心城区、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镇布局体系。东部会展新城基本形成,西部沈水科技创新城全面启动,临空国际城村屯搬迁改造加快。积极建设“产城融合”特色小镇,沙河新城、白清文化运动小镇、东方幸福小镇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新农村典型——苏家屯区胜利家园(邓奇 摄)

位于苏家屯的沈阳国际会展中心(马春斌 摄)

四、建设新城新市镇,加快城镇化进程

近三年,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大批产业项目加速集聚。新民新城、辽中近海新城、法库东湖新城和康平滨湖新城已经成为县城发展的新空间,沈抚新城、蒲河新城、永安新城和浑河新城已经成为新的城市人口集聚区。十年间,通过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624.7万人,城镇化率为77.1%,十年间沈阳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

法库东湖新城的新建小区(王军 赵家隆 摄)

辽中夜色(王志伟 摄)

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共享振兴成果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落实惠农政策,农村居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29.1%上升为34.9%,提高了5.8个百分点,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比达到1:2,好于全国1:3的比例水平。全面完成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高标准实施了农村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基层文化站点改造建设。2011年,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参合率达到99%以上,养老、医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村民健身休闲广场(刁宝成 摄)

辽中县养士堡卫生院(辽中县 供图)

六、延伸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一市三县全面完成县城升级改造规划,遍布乡村的公路及客运网络已经形成,近五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规模不断提高,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实施万亩桥改造、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蒲河生态廊道建成道路169公里,绿化面积15万亩,实现了“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生态化、景观化,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开始启动。青山工程深入推进,辽河治理步伐加快,卧龙湖生态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全市涉农区县(市)全部进入国家级生态县区行列。

家园如画——新民湖滨公园俯瞰(刘兴东 摄)

鱼肥水美的法库财湖(王军 赵家隆 摄)

辽河码头(刁宝成 摄)

辽中东湖公园夕照美景(王军 赵家隆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